经历阅读过程 夯实批注教学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的教学为例
2022-11-21江苏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222000史倩倩
江苏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222000)史倩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如何钻研文本?笔者认为,只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才会乐意去钻研文本。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批注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批注的方法,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及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实践中发展语文阅读能力。下面就以该单元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阅读过程,夯实批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了解批注,微课引路
批注是一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批”就是对课文中有感想的地方进行评点,写出阅读后的主观感受,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注”就是用勾画圈点的方式,对文中的关键处、疑惑处做出解释或做上标示。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批注,教师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批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利用微课引路,让学生认识批注的“模样”以及所起的作用。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就喜欢作批注,课前教师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些毛主席对阅读作批注的图片,制作成一个2分钟左右时间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他是怎样在书上作批注的。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了解了毛主席作批注的具体方法。例如,对一段话中讲了几个要点进行标注序号,使自己再次阅读的时候能够提纲挈领;对重点的词句进行圈圈画画;在某些句子上标注一些符号,提醒自己阅读时多看几遍;对有感悟的句子画出波浪线,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以此为例,师生共同总结出作批注的定义和用处: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想法的时候,就及时把想到的内容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以后再次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批注一起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教师出示PPT,向学生具体介绍批注时经常采用的圈点符号和所批内容的位置,提示学生圈点的符号要固定,这样便于自己再次阅读批注过的文章时,能迅速看明白各种符号的意思。如果多次对同一个内容进行批注,则采用不同的笔色进行书写,这样不仅容易区分,更便于自己进行前后对比,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微课的播放和PPT的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批注的方法以及批注所带来的一些作用,呈现出来的画面消除了学生对批注的畏惧心理。学生感到只要多读课文,多思考词句的意思,就能产生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就是批注,写下的批注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知道了批注的方法和作用之后,学生也就打破了以往接受性学习的惰性思维,提醒自己要去主动阅读才会有所收获,进而产生了想作批注的意愿。
二、尝试批注,掌握方法
光说不练假把式。所有新事物的掌握,都是需要在模仿的前提下进行反复的摸索式练习的。在观看了怎样作批注的微课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模仿伟人作批注的方法,尝试在课本上学写批注,通过实践活动逐渐摸索出作批注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尝试作批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课前预习,利用圈点符号等梳理课文;二是课堂练习,利用文字对句、段、篇进行理解赏析。当学生遇到批注障碍时,教师则给予适当的点拨。
例如,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文导入以后,教师就让学生多读几遍课题后思考:“题目中用‘窝囊’一词来形容一只‘大老虎’,你认为恰当吗?”学生通过交流,认为“窝囊”一般是形容人没有能力、胆小怕事、懦弱,用这个词来修饰大老虎,可见这是一只没有本领的大老虎,是一只软弱无能的大老虎。教师让学生在课题中圈出“窝囊”一词,以此提醒自己将要从文章中寻找描写大老虎“窝囊”的“证据”,这就在不经意间迈出了批注的第一步——用圈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对课题的思考。接下来,让学生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思考:“这只窝囊的大老虎到底指的是谁?从文章的哪些部分可以看出这只大老虎‘窝囊’?”通读课文后,学生找到第4自然段中交代了“我”扮演的老虎角色简单,可以不用说话;第7自然段,通过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话写出了“我”不会豁虎跳的无能;第13自然段,从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中,可以看出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第17自然段,写“我”笨拙的表演逗乐了台下的观众……作出相应的批注以后,学生都明白了这只窝囊的大老虎并不是指森林里的大老虎,而是指作者在文艺表演中扮演的一个角色。因为他扮演的老虎不会豁虎跳,只会“啊呜啊呜”叫,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于是,他觉得自己把戏演砸了,感到很窝囊。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学生尝试作批注,用批注厘清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通过批注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高效而成功地把课文读“短”了。在作批注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主动的学习,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正是批注阅读的最大特征。
三、交流批注,互相借鉴
学生阅读的出发点不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借助批注进行阅读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精读课文片段、仔细品味语言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由于批注是让学生先写出自己的思考,往往有时感受不一定全面,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批注的内容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为什么想在台上露露脸?”学生在朗读第2自然段后都不约而同地圈出了“羡慕”这个词,“羡慕”的意思是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而希望自己也有。那么,文中的“我”有没有表演的长处呢?学生们又纷纷去朗读课文,并且在“一直没在台上露过面”后写上“没有表演的经历和经验”的注释;在“她(老师)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一句后,写上了“老师在分派角色的时候考虑了很久,才决定把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交给‘我’演,来满足我的心愿”的批注;在“老师对我的演技并不满意”后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说明‘我’缺乏表演的技巧”;在“满头满脸都是汗珠”一句后批注“‘我’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的确是太紧张了”。在引导学生交流所作的批注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我”虽然有一点点虚荣心,但是做事能够坚持不懈;文中的老师能照顾到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老师。又如,在交流“这场戏到底有没有演砸”的时候,学生的观点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针对“台下一阵哄堂大笑”这句话,写下“‘哄堂大笑’是满屋子的人都笑了,可见‘我’的表演太笨拙了,才会被大家都嘲笑的。这种嘲笑就说明‘我’演砸了”的批注。有的学生对这句话的批注却不同:“‘我’扮演了一只与众不同的大老虎,逗得大家都笑了。‘我’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这是善意的笑,不能算演砸。”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关注点不同,阅读感受也就不同。通过互相交流,学生能充分意识到,在考虑问题时是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的。重要的是,由此学生能认识到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困惑,而正是这些困惑,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课堂上交流批注,也就是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先写后说,这样每个人交流的观点都是自己最初的阅读感受。这样从思考到交流,从交流到受启发,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这种分享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修订批注,形成习惯
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学得更加牢靠。所以,当学生获得一段相对完整的批注学习经历以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学法:阅读课文可以这样一句一句地仔细读过去,想想句子表达的意思,用符号圈划出相应的词句,记下从这些词句中读到的疑问、感受以及读懂的体会,等等。同时乘胜追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自主阅读课文,对最初的批注进行修订,纠正自己先前阅读理解中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以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反思自己所作的批注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重新整理自己的批注内容,并进行补充和修改。如有的学生一开始对“我”想“尝尝大家都看着我、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所作的批注:“‘我’想出风头,是一个虚荣心强的孩子。”但在最后“我上动物园总要去看看老虎”一句中改变了看法,所作的批注变为:“从‘我’积极参加表演的整个过程来看,‘我’是一个做事坚持不懈的孩子。”有的学生一开始评价演哥哥的那位小朋友看见“我”不会“豁虎跳”,是看不起“我”,但是再次阅读课文以后改变了看法,觉得森林里的老虎的确应该是威风凛凛的,出场的时候来几个精彩的豁虎跳可以调动现场气氛,就把原来的批注“小朋友看不起‘我’”改成了“小朋友提出了演好节目的建议,‘我’应该采纳”。还有的学生对“豁虎跳”的意思不明白,就在旁边打了个问号,后来通过上网查找,在书上做了注释:“豁虎跳,就是指双手着地的侧翻身动作。”回家以后,学生自己试着做了几个豁虎跳动作,觉得学会这个动作不难,就又在第6自然段中的“不会”两字上作批注:“不会豁虎跳就马上学嘛,学到了本领可以使表演更精彩。”这样通过对同一处地方进行多次批注,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
学生进行反复思考以后修改批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透彻了,语文课堂呈现出来的是高质量、高思维的教学效果。学生从批注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在这种满足感中渐渐地养成了进行批注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促使阅读渐入佳境。
五、拓展批注,提升能力
在学生养成批注阅读的习惯后,能否通过挖掘批注种类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呢?通过研究多数学生的批注后,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写感想式批注的阶段,他们往往只会对文章里的物和事产生感想,但也是仅此而已。但是在实际的文章阅读中,如果只是抒发一下感想,这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提升能力的效果。所以,需要学生在文章阅读中能提出质疑或者联想,甚至是其他的情感体验,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意。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做质疑式批注或者是联想式批注,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质疑式批注,就是在阅读时对一些语句进行标注,并且提出自己疑问的批注方法。这是一种带着疑问去读书的表现,但这种表现恰恰说明学生阅读时是在主动思考的,而主动思考可以促使他们真正地走进文章中,与作者进行对话。比如,在阅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向前爬,再向前爬,快站起来,你没看见他们吗?”这时,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老虎为什么要爬着向前,这不符合老虎的形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处做出质疑式的批注,有了这种质疑式的批注,就可以成为课堂辩论的材料,从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疑问的答案。无论学生的质疑正确与否,都是代表着学生在积极地进行思考,在对作者进行挑战,这种态度本身值得称赞,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挑战精神。
联想式批注是指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能够由此及彼,进行文本迁移的批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联想式批注,有助于学生能将原本学到的知识与现在的信息进行整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黄底子上也画着黑道道,额头正中还有个‘王’字。”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老虎还有什么特征呀?”有的学生说:“老虎就像一只巨大的猫。”继而,有学生说:“老虎本身就是猫科动物呀。”甚至有学生说道:“老虎有很多种类,包括狮子和豹子也是猫科动物。”在不经意之间,学生就完成了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作为批注写在这段语句旁,还鼓励学生在往后的阅读过程中善于运用联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和联想式批注,分别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触类旁通的能力。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挖掘出更多的批注种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了新鲜感,也是学生对被动性接受知识的一项挑战。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深挖批注阅读中的闪光点,夯实批注教学,拓展批注方法,让学生在批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读书体验,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