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婚服文化研究

2022-11-21潘晓倩姜晓兰李丝丝

纺织报告 2022年7期
关键词:黎平县服饰文化苗族

潘晓倩,姜晓兰,肖 潇,李丝丝,王 军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苗族婚服文化是苗族的一大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苗族文化受到重大冲击,很多苗族婚服特色流失。为了更好地发展苗族服饰文化,应进一步研究婚服,做好宣传工作,大量推广苗族服饰,保障苗族婚服文化得以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其中,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苗族文化与历史。在苗族服饰文化中,最能体现民族风俗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服饰,也就是婚服。婚服承载了母亲对出嫁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美好的祝愿,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苗族婚服的内涵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古老民族,其文化底蕴丰富,苗语、苗歌、苗鼓、苗舞、苗族传统节日、苗族服饰、苗族待客礼仪等都是苗族的文化形式。本研究以黔东南黎平县苗族服饰中的苗族婚服为研究对象,对其制作进行探讨。其中,苗族刺绣工艺、纺织工艺、染色工艺等是苗族婚服制作的主要内容。深究苗族婚服的制作过程、挖掘苗族婚服中的内涵,不失为一种弘扬苗族文化的方法。

1.1 苗族婚服的制作过程

每个苗族女孩都会绣一套苗族婚服于出嫁时穿着。苗族姑娘从小就跟着母亲和身边的人学习绣花、苗歌、跳舞等。等到出嫁时,每位苗族姑娘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婚服,并且在结婚时穿着。因此,苗族姑娘都是从小开始学习制作苗衣,该过程会花费数年时间。苗族女孩的婚服不只是对服装的刺绣部分进行装饰,还需搭配贵重的银饰品,银饰越重,代表家庭越富有,如一顶银帽可能就有几斤甚至是十几斤。对台江、剑河等地的调查发现,昂贵的苗族服装可能要花费数万元。苗族传统服饰的精巧美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亲手设计的盛装也成为中国苗族女性情感的载体[1]。

苗族服饰主要包括服装、刺绣、花色、头饰、银饰、银镯、银项等。黎平县的部分苗族银饰是通过买卖获取的,当地人民主要进行刺绣、染布、纺织和苗衣的制作。纺织使用的是传统的老式织布机,把织线固定好位置后才可开始织布,当然也可以搭配不同颜色的织线,织出不同纹路花样的织品。这类成品有白布和花见,花布一般有两种:一种用于裹脚,另一种系在腰间。白布用于染色,染色工艺复杂,主要有收靛、沤靛、搓靛、下靛、搅缸、入染、漂洗、晾干、滚压等步骤,最终成品为黑色,用于制作百褶裙和外衣。刺绣工序较为繁杂,并且制作时间长,花费的精力多,每年都有新花样,或许今年刚出的绣品过几年就过时了。主要的刺绣有裹脚绣、衣袖绣、衣领绣、腰带绣、裙带绣、袖套绣、发带绣、围脖绣等。

1.2 苗族婚服的研究意义

苗族服饰的制作目前为止仍然有使用许多古老但较为完整的生产工艺,这不仅是苗族“按物制画”的智慧体现,也是苗族人民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由来已久,在部分地区,苗族服饰与兄弟民族的传统服饰在风格上相互影响且独立发展[2]。

本研究基于原苗族文化领域探讨苗族服饰并以黔东南为发展链,通过对贵州省黎平县婚服文化的研究以及对黎平县苗族传统婚服的梳理与记录,了解苗族传统文化、服饰制作工艺以及穿着方式,使苗族优良的传统婚服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在黎平县发展婚服制作行业可以促进当地就业,增加当地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推黎平县实现乡村振兴,打好当地扶贫攻坚战。苗族婚服体现了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在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苗族婚服的制作逐渐偏向机械化,导致传统婚服手工制作工艺被人们遗忘,不利于少数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婚服手工制作技术对苗族灿烂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将逐渐汉化的婚服重新向具有苗族特色的婚服上引导,让大众重新认识黎平县苗族婚服的独特魅力,能促进本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素养;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人有业可从,进而提高村民收入以及生活品质,减轻国家负担,改善大部分农村妇女“零收入”现象,解决部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人看顾的问题,留住当地居民,传承传统文化。

2 苗族婚服文化的传承状态

2.1 苗族传承较完整

目前,无论是苗族语言、歌曲、节日还是服饰,相关的文化传承都较完整。生活在本地的苗族人,交流时都是以苗语为主、汉话为辅,一年当中至少有两种少数民族节日。我国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在少数民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节日的到来,各地人们相继来某个地方过节,妇女们穿着本地服饰,在节日活动中载歌载舞。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莫过于牯藏节,这个节日相当于“春节”。这时所有的苗族人民盛装出席,年轻姑娘们会拿出她们优秀的绣品,甚至拿出她们的婚服进行展示,这是她们最满意的作品。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较为完整的传承极其不易。虽然大部分现代人向往更有质量的生活,但还是有部分人愿意传承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苗族文化传承较为完整的重要原因。

2.2 苗族传承面临的窘境

2.2.1 缺乏继承人

缺乏继承人是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问题,传统苗族服饰的实用性在现代也越来越低。目前,部分苗族人比较向往更好的物质生活,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苗族文化传承面临着继承人短缺的问题。苗族服饰文化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长期以来,苗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苗族移民搬迁后,与多民族融合生活,服饰文化也是融合的一部分,在城市里居住的苗族很少穿苗族服饰。过去,学习和掌握苗族服饰制作技艺是苗族妇女们的必修课,刺绣、蜡染、织布是众多苗族妇女一生都在使用的生活技能。她们是苗族服饰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懂得和欣赏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的文化传承人。自从搬迁到城镇里居住之后,她们再也没有适合制作苗族服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苗族服饰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在村寨中,只有少数务农的妇女懂得苗族服饰的制作技艺,但她们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明显已经不如老一辈。虽然苗族儿童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增加,但他们在学校主要是接受文化教育而不是学习制作苗族服饰方面的知识[3]。

2.2.2 机械化逐渐代替手工艺

苗家女子绣制自己的婚服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由于苗族服饰的制造过程繁杂,每个步骤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现在的女孩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校学习,基本上精力都没有放在苗衣制作上。机器化节约了大部分苗家女子的时间。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类似纺纱和蜡染的传统手工艺正在大量减少,这是机械化介入的最佳时机,工厂生产的各种布料、染料、涤纶线等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陆续出现,苗族人民用来制作婚服的各种工具和材料已经逐渐被摒弃,主要原因是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且制作婚服的各种材料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而且价格合理。

现代服饰简洁方便,苗族人民日常不再穿着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穿着风格受到了市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和新材料的运用导致苗族服饰风格正在向现代化转变。现代服饰款式多样、样式艳丽、简单大方、价格便宜。在日常生活中,苗族的年轻人不再穿戴传统服饰,只有老人才穿,并且也只是穿一件外衣,就连百褶裙都没有穿。现在,苗族人民只有在苗族的传统节日才会穿戴完整的苗族盛装。在发达地区,苗族男子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选择更加简单的服饰,而苗族女子在日常生活中也采用了现代化装饰,不再佩戴一些小饰品等,整体服装都偏向现代装,更加简洁朴素[4]。

2.3 苗族婚服文化的宣传

2.3.1 宣传苗族文化的方式

宣传苗族文化的方式如下:拍摄、制作宣传画册和广告牌;拍摄微电影,在手机和网络上展播;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搜集整理传统村落资料,集合以村为单位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利用3D技术制作动漫、游戏,利用网络及手机进行宣传;制作专属的苗族婚服公众号;在校园开展各种苗族服饰文化活动;加大对民间艺人的培养力度;当地政府制定与苗族服饰文化相关的政策,投入专项资金,扶持苗族服饰产业发展。

2.3.2 苗族婚服文化的推广

苗族婚服文化的推广,可以通过申报“民间文化传承人”、申请“非遗文化保护”、开展“苗族服装设计大赛”“苗族时装表演”等形式[5]。宣传与推广苗族婚服文化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苗族人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做好宣传工作。

3 苗族婚服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保存苗族文化的方式

留存苗族文化的方式包括组织苗族聚居地群众编修苗族文化史、文化志;新建村寨记忆馆,对当地苗族丰富的文化进行呈现和展示;用多媒体将民间技艺、民间歌谣、故事、节日习俗等民族文化记录下来;将具有苗族民族特色的服饰、传统民居、古树等原始风貌进行拍照留存,并辅以文字说明;政府或社会组织资助、鼓励民间艺人多收徒弟,将传统手艺及民俗展演代代相传。

3.2 响应政府相关政策

政府相关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例如贵州省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同时苗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苗族织锦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现在,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支持年轻人继承传统文化。这不仅是苗族人的文化,更是全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

3.3 苗族婚服模块化

苗族婚服模块化设计:将完整的苗族婚服制作步骤划分为多个模块,可分别制作婚服各个部分,再将这些模块统一价格卖出,最后将模块化半成品组装成完整的盛装婚服。但是制作步骤是由苗族妇女或者有意学习苗族刺绣文化的人完成。在模块化设计过程中,可分别选择几家制作裹脚绣和裙子,再安排其他家制作衣服,以此类推,分别由不同人家完成不同的模块,然后将其卖出。这样既可以让消费者有多项选择,又可以缓解该地区大部分农村妇女在家无收入的困境,不仅可以吸引当地居民传承苗族文化,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也可以局部解决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的生活困难,减轻国家负担。

4 结语

在黔西南苗族婚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贵州省苗族服饰以黄平县的款式为主,而黎平县苗族服饰无论是在色彩风格还是刺绣图案上都与黄平县的苗族服饰有较大差异且至今还未被大众熟知,开发空间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向往美好生活,大多数在黎平县生活的居民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放弃了原本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追求新生活的同时,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在改变,黎平县苗族服饰也面临传承问题。本研究不仅描述了黎平县苗族婚服的特点,也指出了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研究苗族服饰并以黔东南为发展链,通过分别安排制作苗族婚服形成生产链条,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留住原居民,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数量,减轻国家负担并传承苗族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黎平县服饰文化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1991—2020年黎平县降水变化特征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黎平:“十条规范”匡正党员干部行为规范
黎平县林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黎平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研究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