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2022-11-21杨潇潇
杨潇潇
(南通市纺织工业协会,江苏 南通 226000)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纺织行业整体实现触底回升,在企业规模、运行质量等方面实现了平稳的发展,但工人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等问题愈发突出,“招工难”“用工荒”“用工贵”问题再次凸显,制约着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1]。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政府各部门协同发力稳定市场外,纺织企业自身更要从源头上培养员工,挖掘劳动者更大的潜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更好地吸引优秀人才、留住核心人才,是纺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纺织产业作为传统产业,有自身的特点,如劳动力密集、市场变化频繁等,而“人”作为劳动力载体和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最基础的要素,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关键影响[2]。尤其对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纺织企业而言,只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才能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我国纺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3个问题。
1.1 企业文化不受重视
多数中小纺织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并没有体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企业文化作为精神财富,是企业凝聚力的根基[3]。然而在传统纺织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密集且多数属于操作工,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普遍较少,部分纺织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只着眼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长期发展战略的思考,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问题都靠行政部的主要员工来解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不大、费时费成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太狭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重事不重人”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 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长期的计划管理,大部分纺织企业的激励机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首先表现为工资的激励作用不强,不同级别没有体现合理的差异性,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次表现为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激励不足。数字化、智能化是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其报酬及升职空间如果与管理岗位相差过大,易造成技术人才流失,不利于纺织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虽然近年来多数纺织企业及时作出调整,实行职务双轨制,把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务区分,两者受到同等重视,但实际操作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最后表现为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未关注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差异,对需求不同的员工缺乏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1.3 人才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
由于沿海地区开放得早,经济较发达,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集中于此,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对劳动力以及创新人才的吸引力更大,而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在劳动力知识结构方面,纺织业虽然是我国主要劳动力吸纳产业,但是劳动力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技术培训的工人并不多,而接受了本科教育的学生眼光更高,对这一“技术活”缺乏兴趣和认同感,导致高素质员工供不应求。近年来,纺织行业的员工逐步趋于老龄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新生力量,人才短缺问题已严重影响纺织企业的发展。
2 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2.1 建立柔性企业文化,增强“吸引力”
“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纺织行业具有制造业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行业特殊性,如多工序生产、劳动密集型、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环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减少熟练技术工的流失和核心技术的扩散,具体要做到两点:第一,强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例如纺织企业的发展观、利益观等,是企业发展的终极信念,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发挥领导的指引作用。企业领导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及工作风格对创建企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对员工会起到潜移默化的表率和模范作用。因此,企业领导要重视人文管理,使管理策略更加人性化。
2.2 完善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建好“蓄水池”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复杂,纺织行业的市场运作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第一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大部分纺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相对简单,只是着眼于事务性工作,对人才的引进缺乏重视。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首先要合理使用人才招聘渠道,将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相结合。在进行人才引进时,应坚持系统、科学的观念,实时掌握、定期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清楚地认识到新一代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给纺织业带来的变化,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提前储备人才,注重人才结构的平衡、引进手段的多样化;创新纺织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缓解用工短缺矛盾,如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模式,使企业人才能高效工作、发挥潜能。
2.3 实现动态能岗匹配,打造“练兵场”
纺织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固态的职岗匹配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应从岗位到部门乃至整体实现动态平衡。能岗匹配的核心内容是人得其职、人尽其能、职得其人、职尽其果。纺织企业一般员工较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有丰富的人才识别经验,对岗位有充分的理解和明确的责任要求,发掘人才的多样性,做到知人善任。企业应建立新的能级匹配模式,摒弃传统纺织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家庭作坊”式管理,重点关注高绩效员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系统的培训,按需施教,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打造员工技能进步的“练兵场”,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4 健全激励机制,搭建“快车道”
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纺织企业激励因素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只有改善激励因素,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应注意:第一,薪酬政策要科学合理。薪酬体系一方面要和员工工作绩效挂钩,另一方面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调整;第二,注重不同员工的职业发展。新时代员工更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善于发现不同员工的闪光点,对于缝纫工、纱工、挡车工等车间一线员工,应更多地考虑满足其学习技能的需要,使其与企业同心同向地成长;还要关注纺织技术性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把企业目标内化成职业生涯目标,为能力突出、工作效率高、贡献大的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快车道”,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发展的信心。
3 结语
当前,数字化经济已成为新的生产方式,智能装备制造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新变革,新形势为纺织行业指明了新方向。与此同时,疫情常态化、“双控”政策等使工人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等问题愈发突出,新问题对纺织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纺织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通过发展人才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通过留住人才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