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时尚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以服饰为例

2022-11-21徐清晨

纺织报告 2022年7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汉字

徐清晨

(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时尚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Fashion”一词经常被大众挂在嘴边。广义的时尚是指一切事物的流行趋势,包括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穿衣风格、打扮配饰等[1];狭义的时尚仅指服装的流行趋势。不管是广义的时尚还是狭义的时尚,起初都是为了标新立异,经过不断传播、模仿、使用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时尚是民族间性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以服饰为例,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服饰有所不同,但穿着方式都是由时尚决定的。这一规律不仅体现在服饰时尚上,还体现在其他时尚方面,包括生活方式的时尚、工作方式的时尚、建筑时尚、音乐时尚、绘画时尚等。

1 时尚的“成型”—发起与从众

关于时尚的发起,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就是“滴漏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时尚的发起者是贵族、名媛等上流社会人士,而普罗大众只是模仿者和接受者。从现代视角来看,这一观点基本适用,只不过发起者和模仿者的主体变了、传播方式变了。

以服饰时尚为例,纵观华夏民族发展史,“滴漏说”理论基本适用于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完全遵循上传下达社会准则的原始和封建社会时期[2]。原始社会时期,服饰时尚的发起者是部落首领,他们将本部落的理念、风俗、习惯等地理文化凝结成一种部落服饰,并且成为该部落对外的显著特征,是一种象征和隐喻。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不同朝代的服饰都不相同,但是发起者都是王侯将相等上层阶级,平民百姓是模仿者和接受者。不同的是,达官贵人的服饰风格和装饰元素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清朝的服饰为例,统治者为了统治汉人和同化汉人,下令“改冠易服”,引起了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女子的服饰依旧以明朝样式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的主流服饰还是受宫廷服饰的影响逐渐满化。清朝男子常佩戴的“瓜子帽”源于明朝,从皇室贵族到文武百官、再到平民百姓,皆佩戴此帽,覆盖了清朝的所有阶级,流行于整个朝代。从现代视角来看,皇室贵族是清朝服饰时尚的发起者,一部分时尚潮流由贵族强制开启,另一部分是百姓喜欢并进行人传人的模仿而产生的[3]。

民国时期的时尚发起者是社会名媛、文人才子、新兴资产阶级,其他阶级是模仿者和接受者。民国时期的名媛陆小曼、唐瑛以及才女张爱玲、林徽因等,都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百姓模仿的对象。民国时期,眼镜是文艺青年的必备单品,胡适、沈从文等大师都配有一副圆框金丝眼镜,这股风潮也使视力正常的学子跟风;陆小曼、唐瑛可谓是民国时期上海的时尚潮流风向标,唐瑛更是名副其实的时尚女皇,不仅自己做模特,还设计服装,且大多是当时的爆款。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时尚是由政治权利塑造和定性的,也就是说,时尚趋势是由国家意识主导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实力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由国家按需分配的布料以黑、白、灰为主,因此,当时的服饰颜色多为素色,款式以简式中山装为主[4]。

当前,引领时尚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但占主导地位的依旧是演员、偶像、模特等社会公众人物,“明星效应”和“流量效应”是时尚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给大众带来了一个机会,“草根”时尚引领者陆续出现。依托大众社交媒体,人人都可以成为“流量”,抖音流量“产出”了李佳琦、丁真,微博流量“产出”了李子柒等。在信息时代,时尚输出不再一味依赖社会公众人物,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造就了一批底层的时尚引领者。从服饰时尚来看,流行服饰的产生不再局限于“名人带货”,各社交平台上的底层时尚博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时尚潮流。例如抖音博主“小橙子”的一个cosplay视频带起了一股汉服风、微博博主推荐了“鲨鱼裤”等,时尚之风由他们发起,广大网民成为模仿者。

2 跨文化语境下的时尚传播路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文化现象越来越多。两种不同背景的文化交汇当然少不了冲突和排斥,时尚艺术作为具体的文化进行传播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时尚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主动的文化适应,获得时尚传播的通行证;另一种是进行创造性融合,引起受众的文化共鸣,实现时尚的有效传播与沟通。

2.1 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就是当文化传播到另一个文化圈时,通过自我调整,主动适应该文化圈的时尚模式、时尚特色、时尚个性和风格,主动融入时尚圈。这就要求在时尚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该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价值观等,逐步缩短与时尚的差距。例如对传统服饰的改良就是通过自我调整,主动融入现代时尚环境。

2.1.1 改良旗袍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之一,源于京派文化,主要是旗人所穿的服饰。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旗袍才在上海流行起来,是由民国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服饰元素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具象。当今的服饰设计更强调舒适性、实用性和穿搭性,因此,国内的设计师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主要进行面料、款式、剪裁的改良。传统旗袍在面料的选择上比较严格,大多选用绸和缎,例如织锦缎、古香缎等精致的面料。但是,这种面料的实用性不高,现在比较适合宴会、婚礼等特殊的社交场合。改良旗袍的面料有很多选择,而且更加注重舒适性,通常选择丝绒、棉麻、雪纺、涤纶等面料。传统旗袍的下摆开衩较低,几乎在膝盖位置,剪裁上也多用平直的线条,胸、肩、腰、臀等部位的线条几乎都是平直的,衣身宽松,遮住了女性的身材曲线,一般都是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改良旗袍因为不断吸取现代裁剪方法,融入了流行元素,更加多样化,下摆的开衩变高,领口也出现了圆领、V领。为了方便出行,下摆变短了,款式也变多了。如今的旗袍虽然与传统旗袍大不相同,但其中的古典情节丝毫没少,虽然时代一直在变迁,但是旗袍依旧是东方女子心中最优雅的装扮。

2.1.2 改良汉服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的改良就是在传统汉服的基础上改变一些微小样式,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穿着且更具日常性。改良汉服一般是缩短袖长,并将裙子由合围式改成现代的连接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现在的汉服大多追求“仙美”,在传统的基础上稍稍改良,既保留了古风的韵味,又融入了色彩的新意,让原本古朴厚重的汉服款式变得更加轻盈唯美,再加上精致的印花和刺绣,让人有一种远离尘世、归于自然的感觉。传统的汉服难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因此,改良汉服更易于推广,同时有助于传承传统汉服。

2.2 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指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内化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的过程,即着眼于文化的共性,通过创造性改造融合,形成一种新文化。这就要求必须对该时尚圈的基本模式进行详尽的分析,把握两个即将融合的时尚文化的共有价值观进行转换和融合。文化的融合是人们普遍选择的一种传播模式。作为一个有大国影响力的国家,不可能完全摒弃自身的民族特色,一味地寻求“他人”的认同。特别是将民族服饰作为文化传播的对象时,要更多地保留自身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服饰作为媒介,展现中华民族的多重魅力。“国潮”是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起来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服装设计潮流。“国潮”服饰设计师或者主理人的设计理念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作品中融入华夏元素,主要包括对汉字和传统款式的融合。

2.2.1 汉字

在早期的流行服饰中,文字元素以英文居多,很少运用汉字进行创作。在“国潮”趋势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者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将其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汉字的字体为简体或繁体,也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内容以表达态度的简短流行词汇为主;文字风格以调侃、趣味、怪诞的方式呈现。很多人认为汉字看起来像图画,这一特点让汉字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更有融合性。在服饰设计中,只需要根据服饰的风格、汉字本身的框架,提取汉字局部进行变形和转化,就能使汉字元素在服饰设计中活灵活现。设计师在创作时结合了汉字音、形、意3种元素,使汉字在服装上更有造型感。

2019年的春夏巴黎男装周上,李宁秀场让中国品牌大放异彩。秀场上印了“中国李宁”“体操王子”等汉字的文化衫十分有型,成功跻身近期时尚圈热议话题排行榜前位。汉字元素在服装中的运用已经被带到国际上,外国人开始身穿印有汉字的服装,甚至戴上印有汉字的帽子和围巾,而且越来越流行。但也有些汉字元素的运用很滑稽,这是因为国外设计师运用汉字元素大多只是为了追赶潮流,对这些汉字的意义并没有深究。汉字元素的广泛运用虽然引发质疑,但李宁带来了一个好的开始,让人们对服饰艺术中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彰显有了期待。

2.2.2 款式

中国传统服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衣领和盘扣是极具代表性的款式细节。通过与现代服装的结合,这种中式美感不仅使服装极具文化底蕴,还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特色。目前,有很多品牌将立领和盘扣等工艺用在服装设计上,比如柒唐服饰,结合现代解构的设计手法,使时尚与雅韵共存,让中华民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接受。

3 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被另一个群体认同,代表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由于不同的群体之间有不同的教育、家庭、环境、职业,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以民族服饰为媒介的时尚传播行为要想打破这种审美文化壁垒,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分析,寻找两种文化的核心共通性,建立必要的联系。同时,合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个需要深刻考量的因素。

文化认同的前提是民族自身的认同。近年来,由于韩国、欧美时尚潮流的影响,民族服饰存在感不强。直到国家大力宣扬文化自信,传统服饰才再一次站上时尚舞台。同时,短视频App为传统服饰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提供了平台。由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本就包含对传统服饰的认同感,这种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比较容易被激发。

文化认同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文化认同是将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改良和融合进而被另一个群体接受的过程。近年来,国潮服饰的兴起和传统服饰的改良使人们对民族的输出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有了更高的期许。国潮服饰的兴起和传统服饰的改良充分融合了时尚的共通性,为时尚传播建立了第一道联系。国潮服饰是将中华元素融入潮流设计,改良传统服饰是民族服饰吸收潮流趋势进行的融合性创造。文化输出的渠道具有多样性,包括社交平台、品牌和个人的影响力等。例如彭丽媛女士出访各国时所穿的本土品牌设计的中式旗袍、中式礼服等,受到外媒的追捧,这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就是借助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力。著名设计师郭培于2020年被邀请参加巴黎时装周,她的设计致力于对中华传统服饰工艺的研究和创新,将青花瓷和水墨艺术运用于服装中,并且让刺绣艺术在服饰上获得全新的表现力,带给外国友人一场中华视觉盛宴。2020年在武汉落幕的世界华服大会,以“华服”为载体,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人文底蕴。在华服秀典晚会上,中南民族大学师生身穿56个民族的服饰,展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以中华文化之精华—“风、雅、颂”为构架的华服故事演绎,充分展示了民族服饰深藏的历史文化。会场上各国参会者身着中华服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结语

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其形成与发展都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性、一个民族的风骨。时尚以其特有的共通性,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良和融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传播,最终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文化认同。本研究从时尚服饰的共通性和民族性出发,分析了时尚的形成和传播路径,也进一步剖析了实现文化认同所经受的挑战及解决办法。文化自信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民族服饰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事物,必须作为文化战略的一种手段,强势打入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汉字
汉服新“江湖”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上台说汉服
当青春遇见汉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