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三“变”
2022-11-21重庆市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校陈洪英
重庆市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校 陈洪英
杜威认为,作业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应该让学生作业的过程成为锻炼思维、发展智慧、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同时在作业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和道德。“双减”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具备教学、作业、评价系统化设计、实施的能力,更应该以学生的作业为切入点进行一系列的改变。
教学中,如何将“要我做”和“我要做”进行有机融合,得靠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去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倾听儿童,找准“要”和“我要”的契机,把握“要”和“我要”的最佳时机,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发现儿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他们所学内容与他们生活、成长、兴趣、爱好的联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体验成功。
笔者的同事赵老师在教一年级学生时,见学生在课间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写写画画,很是专注。看着刚入一年级两个月的学生稚气的笑脸和本子上同样稚气的话语,赵老师首先关注的不是写错的字、用错的标点,而是他们盎然的兴趣。她竭尽所能,牢牢锁住学生写画的兴趣,将写画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学生自主的写写画画,到后续的顺势引导,把班上写画的势头越烧越旺,一写便是六年。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锐感得到了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审美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由个别学生的写写画画发展到一个群体把记录生活当作一种习惯,需要教师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儿童、体察童心,去呵护兴趣、渲染氛围,去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一天天、一点点、一步步,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坚持不懈才能得以实现。在这种坚持中,学生的真、善、美、勇、仁、礼、智便可得以同步生长。
冯骥才曾说:“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而绘画是用笔墨写作。”“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引导学生先把教材、课外书、学校活动、学科学习等用图画、图示呈现出来,再把图画、图示转换成准确生动的文字,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力、表达力和审美力。
我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依据统编版语文“快乐读书吧”的提示及阅读策略单元的训练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低、中、高三段设计了“画写”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我们还尝试引导学生按照统编版语文教材基础知识、学校课内外各类活动及学科整合、课内外读物、经典影视四个方面,进行了画写作业的总体构建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画写教材基础知识:可以对教材中的汉语拼音、字词句段篇、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进行写写画画。
画写各类活动、学科整合:在学科整合中,在各级各类校园活动及校外实践活动中,我们都可以通过写写画画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思维。如画写“校会大课堂”“直播中课堂”“班队小课堂”,画写“一日常规”“6岁入学课程”“7岁入队课程”“10岁成长课程”“12岁毕业感恩课程”等,绘写“多彩童心”社团课程及集体观影活动,画写综合实践活动,如“主题周”“庆典日”“项目式拓展整合”“二十四节气”“走进传统文化习俗”以及环保垃圾袋的制作和使用、食育文化节、校园种植、一班一世界等。
画写课内外读物:对统编版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读物、儿童喜欢的优秀课外读物、国学经典及经典诗词(古诗词、现代诗)的写写画画。
画写经典影视:对优秀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如《国宝档案》《如果国宝会说话》《我的时代与我》《朗读者》等)进行写写画画。
二、倾听儿童,变“要我学”为“助我学”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律意识普遍不强,需要教师、家长达成共识,精诚协作,把握住“放”与“收”的最佳时机,助力他们成长。
“双减”背景下,学校作业的导向、家长职责的明确,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内部需求,去探索作业的来源、形式、实效及评价方式;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借力家校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去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
课程改革提倡淡化学科界限,特别关注学科实践及综合学习,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及提问兴趣的保护。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只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倾听到学生的声音。教师在做设计作业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想法,整合各种资源,帮助他们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而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巧妙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早在十年前,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的邓玉琳老师就针对低段学生好问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问题信箱”,定时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跟家长密切携手,陪伴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好奇心得到了保护,探究欲得到了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从好问到善问,再到带着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最后到用课件、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愉悦、兴奋甚至入迷的状态。同时,家长辅以恰当的支撑,教师搭建各级展示的平台,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人格品质逐步形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从邓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语文人的教育智慧——对儿童的用心倾听、充分尊重,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携手,去发展儿童、成就儿童。邓老师顺应儿童好奇的天性,顺着儿童的兴趣去设计作业,在实践中促使儿童去观察、实验、调研、设计、策划、制作、阅读、创造,儿童始终处在积极情绪的主观水平上,加上家长、教师在关键时刻伸出的援手,学生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为了获取问题的答案,也会勇往直前。
三、陪伴儿童,变“要我读”为“一起读”
儿童原本是具有强大的阅读动力的。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爱阅读,甚至拒绝教师和家长提供的阅读内容,他们喜欢偷偷读一些好玩的、搞笑的漫画类书籍。在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全国小学生阅读行为研究田野调查报告”指出,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指导没有深入认知与体验层面,缺失直接指向思维和行为改变的方法,阅读教学理论没有转化为教学指导行为。此调查研究还发现,很多教师、家长习惯采用奖励的方式来促进孩子阅读。这样的外部控制行为,会破坏内在动机,对学生的心理需求、高阶认知行为、长期行为是无效的,甚至还会有负面影响。在由家庭、学校、校外学习等共同构成的教养环境里,学生除了内在动机保持稳定外,社会交往动机、自我效能感、外在动机都在下降,社会化发展程度也不足。我们应当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学生自我激励,自己拿起书来读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我一起读”。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幸福由5个元素决定——积极的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变“快去给我读”为“和孩子一起读”,营造的是一种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和学生共同奔赴同一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获得成就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业设计一些脚手架,在阅读过程给予一些线索、提示、问题,并辅以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指导,来支持、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如:给学生一些图表性的结构框架来帮助他们阅读;为学生提供文章的基本框架,让学生阅读后填写一些主要观点;给学生词串或者学习笔记来帮助他们回答问题;通过家长、同伴帮助或者教师指导来完成课外阅读作业,及时进行交流展示,诊断反馈;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网站或者学习资料进行拓展阅读;等等。
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这些脚手架,阅读兴趣一步一步加深,并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收获阅读自信,获得成就感,最终成长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独立的阅读者。
著名的新西兰教育学家克里斯蒂·沃德在《友善用脑》中提到激发各种感官的方法,其中用海报、图表、图片、图形、色彩、符号等媒介,可以激发视觉感官;用录音、演唱、同伴分享、提问、大声朗读、辩论,可以激发听觉感官;借用激发主题记忆的参照物样品、把知识与实物图片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动觉和嗅觉感官。有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如绘画、手写文字、放声朗读、表演等越复杂,在脑神经中产生的痕迹越深入,越有助于知识的习得。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根据课标对各年段的读写要求,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作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实施:第一学段,以绘本的阅读、讲述、表演为主;第二学段,以童话的阅读、复述、创编、表演及阅读科普读物为主;第三学段,以民间故事及小说的阅读、复述、剧本创作、表演为主,还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图文互化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依据统编版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笔者提炼了六个主题供大家参考。
1.一年级:学习倾听、学习分享主题
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和同伴背诵童谣、儿歌,和同伴换书看,培养阅读兴趣,培养爱惜图书、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2.二年级:珍爱生命、诚实有礼主题
读整本的童话书,猜主人公的奇遇,分享故事里儿童的生活,感受生命的可贵,继续培养爱惜图书的意识及主动阅读的习惯。
3.三年级:同理之心、欣赏思考主题
读经典童话,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领悟童话的魅力,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读懂寓言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儿童阅读纸质书的习惯。
4.四年级:勤思敢想、乐于探究主题
阅读神话故事,发挥想象,感受其中的神奇,体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阅读科普类读物,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科学术语,查询书中提到的科学问题及现有的研究成果。
5.五年级:自信感恩、审美思辨主题
阅读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寄托的人们朴素的愿望,正义弱小总是能打败强大的对手,心地善良的穷人最终会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判断,交流自己的看法,理性、辩证地看待他人的观点,发展辩证思维,学习审美。
6.六年级:责任担当、自律自创主题
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感受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明白众多人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交流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发展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审美力。
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家长、教师有针对性的共读交流、评价鼓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品格修养,均可以得到同步发展。
目前,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新课标,核心是关注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关注学生的作业负担。“双减”的治本之策,在于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变学业负担为学习享受。只要教师、家长力求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的学业负担就会变成学习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