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

2022-11-21宇文利

关键词:政权革命中国共产党

宇文利

执政是政党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是政党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基石。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和实践目标。自建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消灭阶级区分和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作为基本政治方向。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渡过了无数艰难曲折,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可,也赢得了全世界有识之士的理解和尊重。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革命中加强自我革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逐渐巩固执政基础,为长期执政做出了扎实积累、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阶段,长期执政不仅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前提,也是实现党的终极目标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借用毛泽东1949年进京“赶考”的警喻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1]这段话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深谋远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思考缘何长期执政、如何长期执政的命题,是反思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和展望未来的时代之问,也是事关党的建设和中华国运的灵魂之问。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党长期执政的基本思考

政党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实现其政治主张而以执掌或参与政权为主要目标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在中外历史上,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政党,都往往把实现自身的、阶级的、政治的目标作为立党的内在价值原则和实践方向。执政作为实现党的目标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手段,因而也最容易成为政党的政治诉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以反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应运而生的政党。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职,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诉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这就清晰地表明了共产党人通过组织阶级力量和阶级斗争实现获取政权并执掌政权的政治规定性。可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并捍卫无产阶级利益,共产党必须力争赢得获取政权的斗争,上升为执政党并通过执政方式才能实现其根本的长远的奋斗目标。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中,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3]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这个规定性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伊始就需要获取政权并长期执政,直到消灭阶级差别,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具有长期执政的可能和预期。

对于任何政党而言,执政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空泛的,而是通过革命获取政权并且执掌有特定内容和性质的政权。获取政权是执政的前提,政权的性质是执政的生命基石。中国历史上无数短命的政权,往往与其本质上只是少数人专制和统治的阶级属性有密切关联。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多重压迫下寻求自身解放道路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革命力量在近代首先受到来自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潮的洗礼,随后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渐开辟出了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意识到民主政权的特殊性,遂在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民主政治当然由民主派掌握政权,但所谓民主派掌握政权,决不是在封建的军阀势力之下选一个民主派人物做总统或是选几个民主派的人物组成内阁的意思,乃是由一个能建设新的政治组织应付世界的新环境之民主党或宗旨相近的数个党派之联合,用革命的手段完全打倒非民主的反动派官僚军阀,来掌握政权的意思。”[5]因此,从对未来政权的预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就把彻底反对封建的官僚军阀势力作为靶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与包括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在内的以往所有政权的不同之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彻底之处。不言而喻,这个彻底的民主政权的获得将不仅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且具有长期性和超越性。

夺取政权是执政和长期执政的第一步。即便在取得政权之前,先进的革命人士就已经开始对革命性质、革命夺权以及要建立的政权的发展前途进行考量。1920年9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就提出:“试问政权不在手,怎样去改造社会?怎样去组织共产主义的生产和消费?”[6]罗亦农也说过:“共产党如没有政权,是不会自由的,因为社会正待共产党来改造。”[7]从革命性质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而非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从夺取革命政权到建设新政权绝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是通过民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并由此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权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的政权也有着显著的、本质的区别,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不是计日程功的。同样是在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对未来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阐释和战略思考。他澄清了关于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提出“故社会主义是保护自由、增加自由者,使农工等人均多得自由。……故社会主义不是破坏生产,是求进步的、适合的生产,即整理生产,使归统一,免呈纷乱之象。……但就实事考察之,压制资产阶级为怨仇,若就彼自己方面而言,是互助、相爱,不是谋怨仇,并为大多数人谋幸福。”[8]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位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与革命问题紧密相连的。毛泽东后来曾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所有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9]尽管这方面的思考和辨析并不直接指向党的长期执政,但显然也为党夺取政权和发展政权预设了思想基础。

“世界上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10]伴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胜利的步伐,毛泽东清醒地预见了中国革命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前景,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鲜明地提出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命题,指出:“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1]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又明确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12]在革命胜利的前夜,他更加明确地意识到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而对全党发出警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13]从这一系列论述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际上在革命胜利前夜就具有了对未来长期执政的问题有了预计和思考,并且对执政后巩固和建设政权有了充分估计。有鉴于此,在即将出发进京前夕,毛泽东发出了“赶考”的感叹,他提出:“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4]

社会主义政权并不会从一开始建立就固若金汤,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15]不言而喻,党的长期执政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同程并进、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要保持党的长期执政,就要不断进行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社会建设,巩固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而社会主义建设正是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题中之义。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出于反资防修的目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却造成了十年内乱的严重错误。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支撑条件。为保证党的长期执政,邓小平多次提出要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从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为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提出协同开展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党的基业长青、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奠定并巩固了党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依据

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超越其他政党的建党特征和政治信念。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长期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组织工人、农民推翻过去一切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专制政权的革命道路。党在纲领中提出的“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社会公有”,表明了她是为社会的平等和公正而生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并非出于对党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是为维护和发展民族、国家和人民利益而作出的政治抉择。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道义基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持的执政原则。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所规定的“实行社会革命”“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和“实现社会公有”,本身就意味着党不是谋私的而是为公的。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更是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16]同样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政权、建立新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清晰地表达了为民执政的思想和理念。从毛泽东喊出“人民万岁”、倡导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提出“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高的政治原则和执政宗旨。与以往的和现存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为人民执政的原则无疑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治道义基础,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最为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也奠定了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始终保持政治和理论的清醒坚定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政治前提和思想基础

政党是承担执政使命的政治集团,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政治清醒关系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是重政治、讲政治、守政治的政党,但党并不是从成立之始就在政治上达到了成熟和完美。而且,在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曾遭遇过挫折和困难,遇到严峻的政治挑战和政治风险。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成熟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坚定的党,一开始就有鲜明的政治主张、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到主动创建人民军队、实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抗击政治危险、捍卫政治原则,总能够在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束缚中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创造力,保持坚定的理论勇气,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事实证明,对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17]“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18]正是因为有了政治上和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才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获得了政治前提和思想基础,使之在政治上立于不败,在思想理论上永葆活力。

(三)领导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契合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规律和实践逻辑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性巨变。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复兴的道路,解决了中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为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案。这一历史进程,是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伟大实践的逻辑延伸。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通过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这“两大奇迹”,变得更加富强起来;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变得更加光明、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也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基础。

(四)善于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领导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纠偏、成于自我觉悟和达于自我完善的党,具有刀刃向内的革命精神、刮骨疗毒的革命勇气和不断自我建设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建立就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规定了党员和组织活动必须接受严格监督,192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章程更是专门从组织建设的角度作出了纪律规定。在1927年的中共五大上,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对党的建设及各级组织的监察委员会、纪律监督进行了明确严格的规定。可以说,在不断领导社会革命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开展自我革命、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结合社会发展的任务和形势要求推进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中增强党的肌体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断提高党领导革命和国家建设的能力。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始终注重自我革命、不断提高领导能力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革命、开展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强保障。不言而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必将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强大助力,为克服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各项任务提供成功保证。

(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选择延续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目标使命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不变的革命情怀和奋斗指向。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从国家强盛到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接续奋斗中始终把中国和世界、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领导中国革命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指出:“他们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9]党在第一个宣言中也庄严宣告:“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20]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领导人也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事业是长期的事业、伟大的事业,是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价值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终极使命。只要始终胸怀党的初心使命、始终葆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就永远有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永远有接续奋斗的责任使命,也就有长期执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面向长期执政,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长期执政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政治自觉,也是共产党人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实现更高理想、更高目标的根本要求。对于长期执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清醒的提示。他多次提到当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赶考”命题,强调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他提醒全党要回答好新时代的考题,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1]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22]可以说,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命题摆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就此找到合适的答题思路,作出准确回答、提供正确答案。

(一)用好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规律,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与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政治和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政权的阶级基础、社会的统治基础和生产的结构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占统治地位的是人民群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不再是被统治阶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才指出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路:人民民主。在这样的新政权中,人民不仅监督政府而且人人参与政权。由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最稳固的基础与支柱。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政权形式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政治形式,也是适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自洽的政权形式,由此所确立的政权结构也为党的长期执政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跳出治乱兴衰的周期律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实现长期执政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形成了好的政权结构上,而是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掌握和运用好执政规律、社会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问题上,特别是要在用好规律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上下功夫,在用好规律克服不断涌现的新挑战新困难上下功夫,在变化了的形势和条件下丰富和发展新规律上下功夫,使中国共产党永远具备高超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具备应对长期复杂环境和随时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的能力。

(二)把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现逻辑,保持人民政权永不褪色变质

政权有政权的基础,执政有执政的逻辑。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3]人民政权属于人民,人民是政权的永恒基础。好的政权也需要有好的执政逻辑,以防好心办了错事和坏事,从而戕害政权的生命和活力。在党的历史上,出于对执政实现逻辑的陌生和误解,曾经出现过失误和失败,导致党的领导走了弯路。执政的实现逻辑关乎执政方法和方式,也关乎执政的效果和成就。从基本的形成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人民军队、人民民主共和国紧密联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逐渐壮大、成熟起来的党,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人民政权需要人民军队保卫,党对军队的领导也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保障。在长期执政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独特方法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蕴含着特定的执政实现逻辑和执政实践方式。只有把党长期执政的实现逻辑弄明白并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逻辑执政,才能够选择最恰当的执政方法方式,达到最佳执政效果,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和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党长期执政所面临的挑战和危险做出过提醒,对党所面临的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乃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联网治理等新形势新任务提出要求。可以说,只有把握好长期执政的实现逻辑,并将此逻辑在保证人民政权长青的前提下有效展开、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长期执政。

(三)提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效能,确保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可持续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奇迹,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要义在于党执政的实践效能。执政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根本在于实现最大程度的执政效能。执政科学要求政治治理符合科学性和规范性,按科学规律办事。执政艺术要求政治活动符合人性、国情和社情民意,具备高度执政智慧和执政活力,实现执政的持续施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各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要求看,长期执政关键在于以科学思路保证执政过程政治清明、政府有效、施政合理、效能充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执政过程中的制度效能、政府效能和机关效能问题,倡导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提高执政的实效效能。他强调:“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24]执政效能是管总的、带方向的,也是社会是否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不断提高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的执政效能,才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才能够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使政权在稳定中巩固,在巩固中加强,在加强中持续。为此,要保证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就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责任努力前进。就此而言,党长期执政的过程,也就是党不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其初心使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而漫长的,党长期执政的任务同样是重大而长远的。

猜你喜欢

政权革命中国共产党
高度角对GNSS多系统组合短基线RTK影响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