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法律解决途径的思考

2022-11-21时宇晨

法制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时宇晨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校园暴力是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且无法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安定和谐。并且,校园暴力自身具备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演变出多种形式、特征。为此,学校需要运用得当的科学干预方法,提出实效的法律约束,采取积极防治引导,为学生打造安全学习生活环境,使校园暴力危害最大程度降低,避免严重悲剧发生。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的,教师、校外入侵人员以及学生之间的过激暴力行为抑或严重的安全威胁等,是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的总称。而基于校园暴力自身的特殊性,界定校园暴力的不良行为的要素也不同于一般性暴力行为[1]。为此,要想细化分析校园暴力的具体成因,就需要从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学生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入手,结合多种要素细化研究。

(一)家庭原因

首先,是家庭层面的教养失衡问题所引发的校园暴力行为。毕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将其模仿。因而,学生若长期生活在有暴力氛围的家庭中,就会逐渐出现暴力倾向[2]。如,在一些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不和谐家庭中,学生就会无形之间成为“发泄对象”。致使学生既难以体会到来自家人的关怀、爱护,还会由内而外地散发暴力气息,逐渐在感情方面变得冷漠、残忍、易怒。严重情况下,还会将自己在家庭中看到的暴力行为变为现实,从而成为施暴者。而在一些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的家庭中,也易于使学生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百依百顺,因而在学校与其他学生发生口角时挥拳相向,变成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暴力对待,逐渐滋生暴力倾向。除此以外,采用放任型教养的家长,也会对学生期望较低而相应丧失管教信心,致使学生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二)社会原因

基于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校园暴力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风气失常。因为,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高速传播时期,许多社会矛盾日益激增,直接间接滋生的一些利己主义、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都进一步辐射到学生群体,使部分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正确的个人三观时,受到错误意识形态的深层入侵[3]。即使最高人民法院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了一系列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并对其进行司法解释,以期从根源上直指暴力行为核心问题,塑造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向成长。但是,以上法律法规出台,其实对实际的未成年人教育、监管不力问题等事后处罚规定都十分模糊,也没有形成相关问题的系统解决体系。所以,使得学校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所需法律法规支撑存在不足。

(三)学校原因

校园暴力在近年来呈现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失当。毕竟,本应是为学生提供安全学习生活环境的学校,却反而成为催生暴力行为的土壤。就是因为学校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总是以所谓的学校形象、学校品牌等为主,在舆情发酵过程中,采用错误解决措施,而导致校园暴力危害进一步发散,引发广大学生家长的不良情感共鸣[4]。加之,因为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变化,以及升学率、考试成绩等的传统教育成败论束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就相对不重视,仅浅层落实法制教育、品德教育、思政教育,也很少在学校校园暴力问题处理中,实行预防犯罪的相关法制法规教育。进而致使学生难以正确认识到法律法规与自身行为发展的必要关联,对校园暴力行为危害认识不足,在充斥着“形式主义”的校园暴力行为预防氛围中,走上歧途,影响发展。

(四)学生原因

细观近年来的具体校园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大多数校园暴力事件的迫害者与受害者都是青少年。首先,青少年好奇心更强,且脾气更直接,遇到一些小纠纷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便造成矛盾变大,冲突激增。其次,青少年由于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学习较少,对冲突事件缺乏独立规范意识与处理能力,就造成出现情绪波动时,不能正确控制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方式,愈演愈烈发展为暴力[5]。最后,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技术并沉迷互联网平台的主力军,在优劣信息共存的互联网工具使用过程中,难免接收到不健康的网络信息,被煽动、被蛊惑,进而在自己尚未能明确辨别是非的关键成长阶段,就轻易做出一些自己不能承担后果的错误事情。

二、校园暴力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对于校园暴力概念并没有完全统一的绝对定义。但是,按照校园暴力的不同特点与不同行为表现方式,我们可以将校园暴力大致分为:语言暴力、行为暴力与心理暴力三类[6]。而后,将其视作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而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探究。

其中,就国内而言,尽管没有权威性的校园暴力数据统计,但据2018年公开的中国司法大数据发布的有关校园暴力的司法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自2015年开始至2017年之间,有57%以上的校园暴力事件,都是有意为之的故意伤害类案件。即便近年来故意伤害罪呈整体下降趋势,校园暴力案件的实际占比却逐年略增。同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细观日常相关新闻也不难发现,校园暴力频有发生,愈演愈烈,对于许多学生、家长等都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思想影响,导致校园暴力像一场没有尽头的噩梦,实时入侵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细枝末节,形成难以扭转的消极认知现象。

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存在,不仅会不同程度地危害到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生活,致使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也进一步扩散不安定因素至社会环境,形成不良的相互影响,亟需全社会都对校园暴力问题引起重视,务必在使用干预防治手段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严肃解决,避免不良社会影响进一步蔓延。

三、校园暴力的法律解决途径

结合上文所述不难发现,现阶段的校园暴力表现形式主要有:语言侮辱、肢体冲突、谣言传播、中伤恐吓、讥讽孤立等。是迫害者胁迫受害者遵从自身暴力要求,而造成影响恶劣的典型不对等欺凌表现行为[7]。要想运用法律途径将校园暴力有效解决,学校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以往存在的校园暴力解决措施不足问题,综合完善应对机制。

(一)在立法层面上加强对校园暴力的规范约束

在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校园暴力干预、防治、解决。首先,需要从细节抓起,针对性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即,在立法层面上,通过制订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将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直接列入《刑法》。并且,对于造成明确伤害的暴力结果进行相应的刑法规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清晰对应具体处罚,如收容教养、开除学籍、休学、依法判刑等。不再只由家长或者学校来对其进行简单性批评教育,而是借助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法制化处理。只是,在造成极度严重伤害或者死亡情况时,为了保障校园暴力中施暴者一方的身心健康后续发展,也需将其放置在专门的特殊场所进行服刑[8]。唯有这样,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承担保护青少年人身自由、生命健康等义务基础,学校依法进行校园暴力防治、解决,才能威慑力增强,约束力增强,遵循以生为本根本原则,从整体上强化校园暴力事件处理实效。

(二)加强必要的法制法规教育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校园暴力发展情况,加强必要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从源头上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必需[9]。因此,首先,学校需要在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作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引导全体师生学习最新、最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相关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以此使全体师生不仅能及时接触并掌握必要的青少年法律法规常识,还使得教师队伍更加注重法制教育融合,将必要的法制教育内容转换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导入课堂,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身作则地为学生做好榜样,灵活教给学生相关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渗透中,正确树立社交观念、法制观念等,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遵守道德底线与法律底线,严格要求自身。

(三)完善校园暴力干预体系、防范机制

针对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制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却未形成相关问题解决体系,而导致学校在应对校园暴力事件时法律支撑不足问题,进行相应的立法层面约束与已有法律法规完善,不仅要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针对增加的反校园暴力细化内容,还需要促使学校方面承担责任。即,由学校自身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的干预体系、防范机制建设。从而有意识、有计划地为每一位学生完善建立、更新法律教育档案,与社会、家长建立共育网格,不断着眼学生法律档案完善。以及在校园内设置校园警察,通过校园暴力问题的逐层细化监管,对校园暴力现象形成震慑,逐渐制止校园暴力问题发生。如,学习发达国家,当学校内出现校园敲诈行为时,及时引入专门执法机关介入解决,为校园暴力受害者提供“校园警卫”保护。

(四)因势利导地在校园内落地法律应对机制

校园暴力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频有发生,社会大众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措施完善都高度关注。因而,学校避免校园暴力问题,并依法切实掌控好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的实际平衡,做好法律法规引入落地,就是学校当下最需要重视且探究的核心主题。如《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对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做出了严格限制。但是,其第七条规定的:已满十四周岁但未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钱财等,造成受害者不敢正常生活学习甚至轻伤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放在广义校园暴力定义中,显然就混淆了侵害不同类型客体的“校园暴力”定义。学校在参照、应用过程中,就应依据实际情况完善采用,而不将此简单排除,埋下隐患。

(五)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反校园暴力法制宣传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项终身工程。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学校都应该深刻认识到法制教育与法制教育宣传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纳入学生的必修课,并将法制教育宣传体系建设重点完善,不断更新。以此通过实例教育、案例宣讲、法制实践、法庭模拟等,做好系统性的法制教育渗透,使广大师生从小着眼,由浅入深地形成对法律法规的掌握、敬畏。而通过非强制性的法制教育宣传体系建设,是为了激活师生内在动因,让全体师生自身主动在生活、社会中贯彻法制观念,严管自身。为此,学校除开校园范围内的法制教育宣传体系建设,还应该做好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法制教育宣传拓展,通过社会性、新媒体性等法制宣传、科普,对校园暴力行为“口诛笔伐”。最终避免校园欺凌行为,使校园暴力最大限度杜绝。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在每个时代都时有发生。学校要想从源头上将其杜绝,最大化地避免由校园暴力引发社会性惨剧,就必须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着眼分析校园暴力成因,继而系统性地对其进行干预、防治,基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国情等,对可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法律途径总结归纳,对症下药,为建设安定、健康社会环境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