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朔州市设施农业产业现状调查

2022-11-21周素斌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朔州市设施蔬菜

周素斌

(怀仁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山西 怀仁 038300)

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它的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可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对灾害性天气及疫情影响下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朔城市采取超常规发展思路,以打造高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结合朔州市农业发展现状,积极引导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领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把朔州市设施农业做大做强,推动全区设施农业向着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1 朔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021年以来,朔州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以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促增长为目标,全面落实设施农业扶持政策,不仅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还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对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农业设施均给予资金补助,并统筹协调公路、水利、电力、财政、林业等各单位为设施蔬菜产业保驾护航。截至目前,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5 hm2、钢架大棚278 hm2、改造老旧日光温室30 hm2,农业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种植品种涉及12类40多个,主要为芹菜、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传统蔬菜,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大户,仅仅右玉县,年收入超3×104元的有20多户,使设施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1.1 菜农收入不断增加

由于设施蔬菜属于反季节生产的农业,因而产品价格较高。根据2020年对朔城区蔬菜价格的统计,黄瓜、番茄的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2.5元/kg、3元/kg。生产面积为0.067 hm2的日光温室,黄瓜产量1×104kg,生产成本1.9×104元;西红柿产量1.1×104kg,生产成本2.1×104元,合计纯收入为黄瓜0.6×104元,西红柿1.2×104元。而大田作物玉米每0.067 hm2只能收入5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1.2 种植技术不断提升

为提高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朔州市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菜农去山东、河北等地考察取经,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技术人员来做实地指导。此外,在每年的农闲季节还会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做培训。通过多种措施,菜农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原来只能种油菜、生菜等耐寒性蔬菜提高到现在既可以栽培温室番茄又可以栽培嫁接黄瓜,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蔬菜的温室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随着装备和技术的改进完善,设施功能拓展到控制湿度、防止虫病害等,真正达到了阻断病虫进入,约束病害蔓延,尽可能较少使用农药,较多使用农家肥,提升了蔬菜品质,保障了蔬菜安全。

1.3 种植品种不断优化

近年来,朔州市除了常规的蔬菜栽培,还大力发展设施水果、花卉产业,引进100多个新品种,大力推广栽培的有28个;2018年,朔城区野狐涧村合作社引进高产有机彩椒,受到星级饭店的青睐,虽价格昂贵仍供不应求,实现彩椒产量1 800 t,销售收入1 200×104元。

1.4 设施瓜果与第三产业相辅相成

朔州市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部分县区积极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以及与旅游观光采摘相结合的休闲农业,使瓜果产业日益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旅游休闲农业发展。例如,右玉县新城镇邓家村的桃花源农庄,现有智能温室大棚65栋,仅特色水果就有30个品种。园区将种植、采摘与旅游度假相结合,既可供游客游览采摘,也成为引进新品种的“试验田”,每个月只观光农业一个项目就有2 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1.5 经营模式趋于多样

朔州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设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态势良好,数量持续增长,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有村委会+农户型、合作社+农户型、合作社独立经营型、公司经营型、农户分散经营型等多种经营模式,有效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 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进度。设施农业投入成本高,建造高标准大棚、日光温室投资大,农户投入资金压力较大,而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设施装备后期维护、不可控的自然灾害损毁等,也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现有设施农业机械品种不全,价格高,通用性差,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二是目前市场上针对设施农业的金融信贷产品不足,信贷方式不灵活,因农业设施没有产权,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农民难以取得贷款。三是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人工费增加。由于农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人工费逐年增加,雇佣劳动力成本平均为每人80元/d,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为用工高峰季,人工成本增加到每人140元/d,嫁接、修建等技术性环节劳动力一直处于紧缺状态,限制了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

2.2 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水平不高

生产中缺少稳定的专业性从业人员。目前全市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大多是60多岁以上的农民,他们大多思想保守,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弱,种植户缺少最新最优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能力,在生产销售环节还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加之设施陈旧,机械化程度不高,总体高质高效水平不够,风险规避问题、配套设施不完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进一步限制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各级农技部门熟练掌握蔬菜生产技术人员少,难以开展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许多技术和品种完全靠农资经销商进行推介。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不完善,缺少定点批发销售场所,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

2.3 销售市场不稳定

一是种植户无法掌握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尤其是近两年来,由于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蔬菜价格不稳定,菜农收入忽高忽低,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为了稳妥起见,农民又回归种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受阻。二是朔州市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漫长。据测算,单个棚室一个冬季保温需要消耗炭12 t左右,折合人民币1.2×104元,2021年冬季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温室生产成本激增。其他相对低纬度地带温室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外进蔬菜冲击了本地市场,导致本地蔬菜需要降价才能销售出去,影响了农户的种植收益,削弱了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2.4 产业同质化严重,结构单一

目前很多种植户存在盲目跟从种植和扩大经营等问题,缺少区域的统筹和协调,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简单的种植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如设施芹菜,全市各县区均有不同规模种植,却未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文化于一体的产业群。加上连年种植导致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影响经济收入。

2.5 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蔬菜种植面积增长迟缓,常规品种占比高,名优特差异化产品少,种植管理技术实施不到位,导致产量和品质不高。目前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主要是以农户分散种植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近年虽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是示范引领作用有限,农户在设施生产方向的选择上盲目性较大。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力度

3.1.1 强化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

明确发展任务,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鼓励整村整组集体流转,缓解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用地难的矛盾,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在降低经营主体生产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风险的抵抗能力。帮助农民解决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着力解决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3.1.2 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

扶持政策尽可能向龙头企业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政策措施中,一是基础设施环节补贴,鼓励新建、修缮设施蔬菜基地,对新建、修缮温室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二是蔬菜生产补贴,针对不同设施产品类型,给予一定补贴,冬春季设施蔬菜补贴标准可以适当高于夏秋季露地菜补贴标准;三是对专业化、现代化育苗企业进行补贴,对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设置奖励,鼓励设施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1.3 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

设施农业保险是地方政策性特色农业保险的重要内容,能有效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能力,要坚持农业保险“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设施农业保险工作力度,强化保险经办机构在承保理赔服务、研发新品种、扩大覆盖面上下功夫,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更多农户参保,为设施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加强基层人员农技指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要向强省强市学习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和高收益。二要推进基层农户与科技人员帮扶机制,积极搭建平台,架起专家与农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促成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生产实验基地,促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科学发展。三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在保证农业科技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服务,并获取一定的报酬。鼓励学农大学生到乡村创业,带动年轻人返乡务农,以此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劳动力老化问题。四是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聘请了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及实践指导,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提升农村生产经营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加快发展生产经营的步伐。

3.3 拓展销售渠道,降低经营风险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转变传统营销模式,将散户整合,促进产品规模化,形成一条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二是积极发展电商“传统+服务”双模式,用传统电商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和效率,减少由于无销售渠道而产生的滞销等问题;通过服务电商,以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将农产品直接从产地传递到消费群体。三是将农产品入局电商直播,拓宽农业电商发展渠道,促进消费。通过直播间向更多人普及相关农业知识,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可以直播农产品采摘、生产、打包过程,拉近与消费者距离,获得信任度。四是通过规划批发市场布局、完善批发市场功能、合理布局零售网点3个方面,强化市场流通能力建设。五是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产品追溯制度,有条件的可以构建监测预警体系与信息发布平台,强化调控保障能力建设。

3.4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植,通过县域统筹建设相关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间的交流互补,实现产业间的联合,从而达到延长产业链、推动特色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率先发展和其他关联性大的产业,可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村品牌,培育相关的龙头企业,借助品牌开拓市场,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脱离同质化严重的窠臼,以农业为根基进行农产品的加工,深度挖掘特色农业发展休闲旅游,探索建立黑木耳观光采摘生态园,构建联系紧密、多模式发展的全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3.5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持续统筹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鼓励设施农业建设向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集中集聚,促进棚室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提质增效。鼓励使用荒山、荒坡、戈壁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土地等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出台政策鼓励合作社抱团发展,对合作社在科技、财政、税务、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对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合作社给予奖励,并与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相结合,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

4 结语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农民增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部署要求及“十四五”农业规划,朔州市将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猜你喜欢

朔州市设施蔬菜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奇怪的蔬菜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蔬菜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朔州市朔城区:请来行家里手“把脉”乡镇纪委工作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