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塌渍治疗静脉炎1例的护理体会

2022-11-21王晶晶张婷婷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静脉炎输液中药

王晶晶,张婷婷,周 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78)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留置针的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1]。刺激性药物静脉炎发生机制在临床上主要分为高渗性、强碱性、化疗药物。临床中,化疗药物建议使用PICC导管进行输注。高渗性药物主要包括50%葡萄糖溶液、10%氯化钠注射液、20%甘露醇溶液、脂肪乳制剂等营养制剂[2]。陈红琢等[3]的研究显示,非化疗性药物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人体耐受的酸碱度是pH4~9,当药物的酸碱度超过上述范围就容易发生静脉炎;药物渗透压过高容易使得细胞脱水最终导致静脉炎;输液中的微粒含量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比;老年人、营养状况差的患者、输液时间过长的患者等均是造成非化疗性药物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之一。本文总结1例中药塌渍治疗2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措施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5岁,主诉“纳差3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为黄棕色液体,时有神志不清,夜间谵语,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视物不清,无大小便失禁,无发热寒战。既往病史:直肠癌多发转移(化疗术后),多次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为求进一步诊断于2021年10月28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6℃,心率90次/min,呼吸27次/min,血压90/59 mm Hg。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于右上肢留置套管针。医嘱下病危通知,内科一级护理,医嘱禁食禁水。辅助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4.49×109/L,中性粒细胞89.6%,血红蛋白74 g/L,白蛋白17.4 g/L,肌酐165 umol/L,胃内容物潜血阳性,便常规潜血阳性。

入院中医诊断:血症,辨证分型:气阴不足,阳虚瘀阻。西医诊断:消化道出血。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患者哌拉西林4.5 g抗感染,白眉蛇毒血凝酶1 ku止血,泮托拉唑80 mg抑酸,参麦注射液100 mL益气固脱,人血白蛋白10 g及50%葡萄糖500 mL补充能量,氯化钾注射液1.5 g补充钾离子。2021年10月30日,患者血红蛋白下降至64 g/L,葡萄糖3.47 mmol/L,钾3 mmol/L,遵医嘱予10%GS500 mL+50%GS100 mL以50 mL/h静脉泵入,0.9%NS500 mL+氯化钾3 g,以静脉30 mL/h泵入。同时静脉输入悬浮红细胞2个单位。该患者年龄较大,皮肤弹性差,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较大,告知患者外周输注高渗性药物,会引起不良反应,建议使用中心静脉输入,但患者及家属因费用问题拒绝深静脉置管及PICC置管术。治疗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为5分,经过7 d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前,患者静脉炎分级为2级,根据护士每日观察评估,经过7 d治疗,静脉炎好转,皮肤状况改善。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2.1.1 静脉炎评定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分级诊断标准[4]评定,该标准共分为5级。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2.5 cm,有脓液流出。该患者穿刺处皮肤发红,出现肿胀,静脉炎评定为2级。

2.1.2 疼痛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根据一个10 cm长的直线或直尺,0分为无痛端,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端。0~2分表示无痛,2~4分代表轻度疼痛,5~7分代表中度疼痛,8~9分代表重度疼痛。患者根据自己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记,以表示疼痛的强度及心理上不愉快的体验程度[5]。该患者主诉穿刺处有疼痛感,可以忍受,VAS评分为5分,属于中度疼痛。

2.2 护理诊断

患者疼痛与输注高渗药物液体外渗导致静脉炎有关;受静脉炎影响,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因缺乏静脉炎的相关知识,患者存在焦虑的负性情绪。

2.3 护理措施

2.3.1 中药特色护理:①操作流程及作用。该例患者采用中药塌渍方治疗,主要成分是土茯苓20 g、麸炒苍术20 g、当归20 g、马齿苋15 g、黄柏6 g、酒大黄10 g、黄连片15 g、黄芩片15 g、天花粉15 g,该方具有清热解毒、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散瘀、消肿镇痛的作用,且渗透性好、见效快、药物温和,使用方便[6]。将这些药物磨成粉末状置入合适的容器中,加入40~42℃温水调成糊状置于清洁纱布上,避开患者穿刺处皮肤,将纱布覆盖在合适位置,用透气性塑料薄膜包裹后用胶布固定,保持30 min,遵医嘱2次/d,7 d为1个疗程。②注意事项。第一:药液温度要适宜。患者的个体差异,其皮肤的敏感度不同,特别注意老年患者。患者在大面积使用中药塌渍前应该先确定患者的皮肤是否能够承受治疗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能防止患者因药温而烫伤。第二:配对药物。中医具有消热解毒和消肿止痛的中药有多种,操作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中药药敏史,确保中药塌渍的治疗方适合自身,以此达到最佳药效。第三:及时监测过敏反应。操作前中后都要注意勤观察中药塌渍处皮肤的情况,避免出现过敏反应。一旦皮肤出现水泡,溃烂等情况,立即停止塌渍治疗,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第四:冬季做好保暖。中药塌渍过程中以及操作后都要注意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避免受凉。

2.3.2 常规护理:①饮食指导:患者遵医嘱禁食禁水,间断给予凝血酶冻干粉冰盐水30 mL口服。同时要注意观察并准确记录患者的大便性状、颜色以及患者有无呕吐情况发生。此外给予适宜的病室温度,做好患者保暖措施。②用药护理:输液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用法和不良反应,配伍禁忌,遵循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高浓度药物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7]。③心理护理:静脉炎的发生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影响其治疗进程。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静脉炎的原因及愈后,分散患者注意力,可以让患者听轻松音乐以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8]。

2.3.3 预防性护理:护理人员要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减少外渗的发生,同时要重视患者主诉,做好阶段性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血管进行穿刺,严格无菌操作,用碘伏棉签环形消毒皮肤两遍,直径>8 cm。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避免多次穿刺。长期输液的患者需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从远端向近端,避免靠近关节、瘢痕和受伤感染的静脉。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静脉炎是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或者静脉输液时消毒不严,操作不当,损伤血管壁,或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刺激性过大,湿热之邪乘隙内侵,以致气血瘀滞,脉络阻塞不遇,郁邪化热,不通则痛,故局部则有硬结红热作痛。《药性论》中有关于大黄的记载:“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大黄具有泻下功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炎性坏死组织的吸收,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黄芩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补气升阳、益气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9]。塌渍疗法最早起源于《五十二病方》,其在外伤疾病中采用中药煎汤外敷,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的方法,合理选择出相关药物,对其实施局部塌渍。“塌”是将饱含药液的棉絮或是纱布敷于患侧,“渍”是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两种方法往往同时进行,故结合称之为塌渍[10]。中医辨证给予中药塌渍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红肿[11-12]。中药塌渍技术的原理是药物的本身作用配合药物加热后产生的热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也可通过肌肤毛孔直接作用于病灶,或使药物经肌腠毛窍而入脏腑,从而达到疏通气血、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除湿化瘀、解除痉挛、缓解疼痛、扶正祛邪等效果。本例患者长时间静脉输注高渗药物,药物刺激使得患者血管条件变差,加之该患者贫血,营养状况不良,药物外渗的风险较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全面做好护理评估,实施针对性护理预防性干预措施。该患者通过7 d的中药塌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疼痛症状得到了缓解。

综上所述,中药塌渍对高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治疗效果明显,而且该技术操作简单,绿色安全有效,成本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笔者建议,静脉炎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有计划性地保护好静脉,从远端开始,长期输注高渗性药物时选择较粗血管,左右交替进行,尽可能的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静脉炎输液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