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药罐技术治疗项痹病颈肩疼痛1例的护理
2022-11-21李媛媛邓建华
李媛媛,唐 玲,邓建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肾病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护理部,北京,100078)
项痹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临床诊断符合颈椎病范畴,是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脊柱疾病[1]。颈椎病是指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或骨质增生等而导致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而引起的综合征[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其主要病因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等,往往呈慢性发病。项痹病主要临床表现有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颈部、上肢活动功能受限等。依据辨证分型分为: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理疗、推拿治疗、药物治疗等,严重者必要时需行手术治疗[3]。项痹病初期进行积极治疗,可延缓项痹病的进程。储药罐技术是在传统火罐技术的基础上,在罐中加入不同成分的中药液,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通过经络与穴位途径,使其在局部透皮吸收,达到驱风散寒,舒筋止痛的作用。本文总结1例运用储药罐技术治疗项痹病颈肩疼痛伴颈肩活动受限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岁,主因“右颈肩部疼痛伴抬举受限3年”来本院治疗。患者入院时症状为:患者右侧颈肩部疼痛,右肩抬举受限,左侧腹部时有胀痛,排气后可缓解,排尿等待,夜尿2~3次,纳食香,夜寐不安,大便干,2~3日1行。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15年,于2006年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高脂血症病史15年,前列腺癌1年余。头孢类抗生素过敏。患者舌体胖大,色暗红,苔白腻,脉浮滑。中医诊断:项痹病,辨证分型:血瘀气滞型。西医诊断:颈椎病。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新世纪版《中医骨伤科学》拟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属于瘀滞型。专科查体:体征见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伴有相应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霍夫曼征均阴性;X线片常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遵医嘱给予储药罐治疗。治疗前疼痛评分采用数字分级(NRS)法评分为6分,经过10 d治疗,疼痛评分由原来的6分降至3分,效果显著。治疗前测量屈曲为100°,伸展为40°,经过10 d治疗,测量屈曲由原来上升至130°,伸展为50°,效果显著。经过两周的治疗,根据患者自身主观感受进行评估,NRS评分为2分,屈曲和伸展度均增加,患者自诉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2.1.1 一般评估:患者精神状况良好,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85分,生活可部分自理,需部分帮助。跌倒评分是35分,坠床评分为1分,存在跌倒、坠床风险。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理社会状况良好。
2.1.2 疼痛症状评估:疼痛采用数字分级(NRS)法进行评估。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数字。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本病例患者静卧时评分为3分,前臂上举后为6分,属于中度疼痛。
2.1.3 肩关节活动度评估:肩关节活动度评估应用180°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度,使用中立位法,将肩关节处于活动开始位置,即患者处于立位,肩关节无外展、内收、旋转,前臂中立位,手掌面向躯干,测量活动度时以肩峰为中心,进行屈曲、伸展活动,屈曲活动为手臂在矢状面进行向前上方运动,伸展为手臂在矢状面进行向后运动,正常值为:屈曲0~180°,伸展0~60°。本病例入院时测量屈曲为100°,伸展为40°。
2.2 护理措施
2.2.1 中医特色护理:拔罐法古称角法,又名“火罐法”、“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储药罐是于火罐中加入不同成分的中药液,通过经络与穴位途径,使其在局部透皮吸收,达到驱风散寒,舒筋止痛的作用。临床上用以治疗各种痛痹症,具体操作如下: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将中单铺于身下,暴露患处,清洁皮肤。将配置好的活血化瘀中药液10 mL倒入罐中,药液温度控制在45℃。根据疼痛位置,选择大椎、天宗穴、肩井穴、风门穴为上罐部位。运用闪火法,将酒精棉点燃,一手拿罐,另一手迅速入罐转1圈,快速将带有药液的罐具吸附于皮肤上,使罐底朝上,药液充分浸渍皮肤表面。留罐10 min,留罐期间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起罐,一手拿住罐子,另一只手拇指选罐口部位皮肤松软之处向罐口里下按,让空气缓缓进入罐内。用纱布垫擦干局部药液。1次/日,7 d为1个疗程。
2.2.2 注意事项:①拔罐前应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宜剃去,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②选好体位,嘱受术者体位应舒适,局部宜舒展、松弛,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③老年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吸力不宜过大。④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乙醇过多,以免拔罐时滴落到受术者皮肤上而造成烧烫伤。若不慎出现烧烫伤,按外科烧烫伤常规处理。⑤燃火伸入罐内的位置,以罐口与罐底的外1/3与内2/3处为宜。⑥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起罐;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⑦拔罐过程中如果出现拔罐局部疼痛,处理方法有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等。⑧起罐操作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⑨拔罐后,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即可消除,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从泡底刺入吸出液体,再用无菌敷料覆盖。⑩拔罐时注意防火,拔罐后注意保暖,避风寒。
2.2.3 常规护理:颈椎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刺激之品。可服用枸杞、菊花清肝明目,芝麻、桂圆滋阴补肾;伴有高血压者,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冬瓜等。指导患者注意坐姿,枕头不宜过高,肩部注意保暖,不宜受寒。避免长时间低头屈颈、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颈部肌肉康复锻炼:①摆头转颈。头从正中向右摆动3次,再向左摆动3次,然后向右旋转,共5~10次。为避免头晕,嘱患者转头时眼睛要睁开,颈部要放松。②“米”字操。按右上、左上、转头、点头、左下、右下的顺序,行颈部“米”字操,反复做5~10次。③前后左右运动。按低头、抬头、仰头、向左摆头、向右摆头的顺序,做5~10次。④颈部按摩。先用左手掌心揉搓颈部右侧,来回反复揉搓,然后再用右手掌心揉搓颈部左侧,双手交替动作,至少做30次。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症候群,发病机制为颈椎的椎间关节产生退行性的改变,从而累及血管、神经等,导致受压迫神经支配范围功能障碍、疼痛、麻木,是骨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4]。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方式分为手术和非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西药、中药、中医外治法、中医康复等[5]。西药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中医技术如针灸、中药、推拿、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治疗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1]。目前临床劲椎病的临床干预主要通过牵引、物理、封闭等疗法解除或减轻各因素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积极保护椎间关节,达到消炎、止痛、缓解症状,恢复颈椎关节稳定性的目的,但治疗效果因人而异[6]。当重症患者神经根受压严重,临床症状急重者,通过手术治疗可减轻周围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重建病变节段的稳定性。手术方法多采用颈前路减压手术,起到直接减压作用,但手术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患者身体情况要求较高,存在一定局限性。火罐技术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其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且无不良反应[7]。储药罐技术重在操作方法和辨证论治:①操作方法: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特色疗法之一,历史悠久。拔罐疗法通过火燃烧排空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吸拔于相应腧穴及治疗部位,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激发经气运行,使入侵人体的风寒湿邪气祛除体外[8]。储药罐技术是在火罐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中药作用[9]。中药组方中可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配置相应药液,起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作用。储药罐技术集拔罐、热疗、中药外用三者作用于一体,且操作简便安全,创伤性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10]。干预后,患者体表无罐斑,可以缩短治疗周期,患者经济负担小。②辨证论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论治,选用相应腧穴进行治疗,最终起到通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储药罐技术治疗颈椎病颈肩疼痛伴肩颈活动受限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广大医务人员应充分利用祖国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及优势,将中西医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