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县长脚柑橘低产原因分析及改造措施
2022-11-21苟晓松吴德涛杨选辉杨胜伟邓宽平赵盈盈
苟晓松,吴德涛,杨选辉,杨胜伟,邓宽平,罗 勇,赵盈盈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贵州遵义563000)
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属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 Linn)木本植物[1]。柑橘在中国已有4 000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繁多,栽培地广,经过千年的栽培、选择,柑橘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重要果品之一[2]。柑橘类水果含有大量保健物质,已分离出黄酮类化合物有60 余种,类柠檬苦素类似物38种,其中有8 种已证实具有抗癌作用,其营养丰富,味道甘甜,深受人们喜爱[3-4]。务川县柏村镇长脚村自2002年开始发展柑橘产业,截至2021年,种植面积已超400 hm2,投产面积达133.33 hm2,长脚橘子已在务川小有名气。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和小农经济思潮的影响,导致柑橘产量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分析务川县长脚村柑橘园低产原因,并针对低产原因进行综合改造,以期为务川县长脚村柑橘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柑橘低产的原因和改造措施
柑橘园改造前柑橘品质参差不齐,产量及经济效益不高。平均单果重和平均果径分别为0.10 kg 和6.19 cm;柑橘单价最高为4元/kg,甚至低至2元/kg,还存在滞销现象;改造前平均产量26.66 kg/株,折合产量为1 866.2 kg/667m2。从品种纯化、水肥、修剪枝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对柑橘低产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造措施并实施。
1.1 低产的原因
1.1.1 基础设施不合理 建园初期未规划机耕道、喷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导致大小型机械不能进入果园作业,浇水、施肥、除草、摘果和果实运输均采用人工方式,后期水肥管理较为困难,管理成本高。
1.1.2 品种种源繁杂 柑橘产业前期主要是通过散户进行发展,未进行品种适应性鉴定,当地农户通过参观学习后,发现在当地表现好的品种就直接引种到果园中,种源繁杂,栽培时未将不同柑橘品种进行分类栽培,直接混合种植。同一片园中混杂3~5 个品种,各品种成熟时间和果实品质差异大,不利于后期销售。
1.1.3 行间距设置不合理 栽培过程中,不同品种之间的行间距有所差异,比如甜橙株行距(3.5~4)m ×(4.5~5.5)m,宽皮柑桔株行距(3~3.5)m ×(3.5~4.5)m,柚类株行距(4~5)m ×(5~6)m。务川长脚的农户均采用3 m×(2.8~3.3)m 的行间距进行种植,部分区块行间距小,枝叶难以正常伸展,导致柑橘坐果率低,成果畸形等。
1.1.4 滥用除草剂 多数果农为了节省劳务和时间成本,滥用除草剂。长期、过量地使用同一种除草剂进行除草,严重影响土壤肥力,致使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和柑橘品质降低。
1.1.5 未科学补水施肥 柑橘园自种植起,基本靠自然降水补水,因此柑橘早期成苗不整齐,坐果率较低。在肥料的施用上,农户主要选择化肥和普通复合肥,基本不使用有机肥。全年施肥都是撒在土壤表面,果树难以充分吸收,过量化肥施用导致土壤板结,根系不能充分生长。后期坐果以后的肥力难以跟上,果实易掉。补偿土壤肥力的养分仅是氮、磷、钾,果树后期的正常生长难以得到保障。
1.1.6 未进行修枝整形 果园自种植之日起未进行过修枝整形,果树基本为原始生长状态。枝叶的生长不平衡,以及后期采摘过程中对树木的破坏,导致柑橘树顶部、中部和底部果型和果实口感差异较大。因柑橘树生长时间长,又未进行过人工修剪,导致部分柑橘不能充分接受太阳光照,致使果实成熟不整齐。
1.1.7 病虫害防控意识不强 柑橘园主要是当地农户自行种植,未能连片种植。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不够,发现患病后才会咨询相关人士进行治疗,然而果树上的许多病虫害需要提前防治。要获得高品质的果实,需采用绿色防控和减少农药的喷施,保障果实营养和安全性。柑橘的部分病虫害感染性较强,需要连片果林一起防治。若仅果林部分区域进行防治,未经过防治的区域仍会蔓延,使整片果林被感染,导致减产或绝产。
1.2 改造措施
1.2.1 合理规划园区,提高工作效率 以集采摘和观光旅游一体的生态观光园为目标,对园区内道路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农用车、小型机械和私家车可进入园区。改造后的园区,可用农用车运输肥料、果子、除草,大大减少人工搬运成本,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私家车可入园,且设置一定车辆的停车位,吸引周边游客入园采摘,带动周边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1.2.2 纯化品种 移除园内混杂品种。把相同的品种种植在同一园地,移除产量低,树形差,结果率较差,过丰产期老树,以及已死亡树的树根和树枝,尽量让园区向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引进优良品种,保障一片园内一个品种,以便后期管理。
1.2.3 合理规划种植距离 移除种植密度过大树种。因园区果树种植时间较长,园区面貌基本形成,行间距难以再控制。为保证行距,过密的植株移除后不再移入新的植株,对移除植株后行距较大的,补充相应品种幼株,保证每一株柑橘都得到充分生长。确保70~80 株/667m2的苗,尽量保证宽行密株,以便后期水肥管理和方便机械采摘。
1.2.4 机械除草 采用小型机械清除杂草,将清除的杂草堆积在园区空地上进行腐熟。后期可用来覆盖深翻土壤,既可为柑橘提供有机物质,同时防止水土流失。
1.2.5 科学补水施肥 采取人工和装置低喷装置等方式进行补水。对园内土壤进行深翻,改善根系生长环境,让根更好地生长,延长柑橘丰产年限,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在冬季结合防冻进行培土,树兜附近培入附近肥沃土壤,春季气温回升后耙开,通过培土增厚土层,土质得到较好改良。根据长脚村土壤情况,制定柑橘施肥计划。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一定量的化肥。主要有有机肥、高钾肥、平衡复合肥和高氮复合肥。主要采用幼年树全年施肥7 次。一般在每次新梢出芽前7~10 d施1次催梢肥,当新稍不再生长后,至新叶转绿期,再增施1 次壮梢肥,肥料选用速效性氮为主,8月后控制氮肥的施用,11月改良1 次土壤并施基肥。成年树全年施肥3 次,主要为壮蕾催梢肥、壮果肥和采果肥。土壤主要采用条沟状施和土面撤施。果实发育期和果实采收后进行根外追肥,促进果实发育,叶片转色,提高果实品质。
1.2.6 修枝整形 对果园进行大修剪。剪去老枝,去除徒长枝,删除过密枝,采取回缩中间、上重小促的修剪方法,解决内部结果差,果实甜度低等问题,促进侧枝的发展,保证树体的结果能力。
1.2.7 科学制定病虫害防控机制 首先对病虫害进行详细调查,其次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科学病虫害防控机制,长脚村柑橘常见病虫害有疮痂病、脂点黄斑、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和食蝇、黄蜘蛛、红蜘蛛、食心虫、蚜虫、飞虱、介壳虫等虫害。根据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发展需求,采用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物理防治:定期清理果园,清除杂草和修剪枝,每日巡园,一旦发现病枝,立即清理并深埋,防止扩散,可全年在树枝上挂上诱蝇球。食蝇在长脚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食蝇的药剂防治有多种,早期可以在柑橘土壤表面喷撒辛硫磷,若受食蝇危害,果实掉落在地上,应立即把落果集中深埋,减少扩散,后期可用菊酯类药物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根据长脚村柑橘病情发生情况,在3月份开花以前就开始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采用1.8%阿维菌素+乙螨唑+吡唑醚菌酯+糖醇钙+锌和哒螨灵+乙螨唑+苯甲吡唑酯+硼+磷酸二氢钾两组药轮换施用,防治病害发生。施用毒死蜱+哒螨灵+咪鲜胺+中量原素水溶肥料(钙硼镁铁锌钾)和全年用捕虫球预防虫害。柑橘开花时不能施农药,开花时施农药会导致落花,不利于坐果。开花期间,为保障开花量,施一定剂量的保花药剂,以及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咪鲜胺、硼、芸苔素磷酸二氢钾对水,对树喷施,主要喷施部位为花,用量根据树形大小来合理喷施。若开花后,仍有病虫害发生,根据发生情况来进行防治,轻微的可去掉病虫害枝叶,严重的根据情况施用毒性小、不易伤害果树和对人体无害的药剂进行防治。
2 改造成效
经过有效措施改造后,提高了柑橘品质及产量,延长了柑橘树的丰产期,有助于柑橘产业的长期发展。改造后柑橘平均单果重和平均果径分别为0.13 kg 和6.61 cm,其增长率分别为30%和13%;单价可达7 元/kg;柑橘抗性明显增强、挂果率、座果率明显提升10%以上;单株平均产量51.35 kg/株,折合产量为3 594.5 kg/667m2,增产率达48.08%。
2.1 小型机械可入园,减少人工成本
通过拓宽园内道路,保证小型机械可入园作业,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增加园内停车位,保证入园游客可愉快游玩和采摘。自主采摘既可保证果实的价格稳定,也可减少果实采摘的人工费用。
2.2 品种纯化,保障果实品质一致
移除园内混杂品种,同一品种的柑橘种植在同一片地中。通过规划整理后的园区,果实纯种得到了保证,果实成熟一致,口感差异小,提高了经济价值。
2.3 合理行间距保障植株的生长
整理后的行间距,保证了每一株柑橘得到了充分的生长。且可允许小型机械入园作业,入院采摘的旅客也可获得较好的体验。
2.4 园地整理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对园区内杂草进行彻底清除,深翻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发展,延长柑橘丰产年限,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2.5 科学水肥管理提高挂果率、坐果率和抗性
改造前,园区内因施肥不平衡,徒长枝多,结果枝弱小,花授粉率低下,坐果率较低。通过科学水肥管理后,园区内果实得到充分生长,挂果率和坐果率提升10%以上。幼年树全年施肥6~7 次,保障了幼树的生长营养和树形的充分发展。8月以后可施较少氮肥,使晚秋梢发生得到较好的抑制。11月对土壤进行深翻,并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果树的养分得到充分补充,果树抗寒性得到较大提升,未见冷冻害发生。
2.6 修枝整形保障果实营养
经过修整后,柑橘树树形平衡,为后期果园发展奠定了基础。去除徒长枝,减少柑橘营养消耗,保障果实营养得到充分补充,后期果径和单果重有所提高。改造前,柑橘平均单果重和平均果径分别为0.10 kg 和6.19 cm,改造后柑橘平均单果重和平均果径分别为0.13 kg 和6.61 cm,其增长率分别为30%和13%。
2.7 科学防控病虫害,提高果实经济价值
改造前园区病虫害发生频率大,导致后期出现掉果,果皮颜色不正,果实畸形等,致使销售困难。改造后的柑橘可达到平均价格5 元/kg,颜色好果实方正的柑橘可达7 元/kg,而未经改造的园区,大部分果农反映平均价格不到4元/kg,甚至2元/kg都难以卖出。园区采用物理防控和科学使用化学药物防治,降低果树污染率,保证食品安全,增加了入园采摘的顾客。
3 分析与小结
园区内设施经改造后得到了较大改善,解决了私家车难以入园采摘,机械难以入园作业和果实运输等问题,为后期果园发展奠定了基础。移除“小老树、非丰产树”,调整行距,补充小苗,延长丰产树时间,保障农户当前利益的情况下,为后期更换老树提供产值保障。对树形进行全面修枝整形,减少采摘困难,保证同一树果实口感差异不大,保障后期销售价格平衡。采用绿色防控为主,辅以化学防控,减少农残,保证食品安全。
通过有效措施改造后获得较好成效,柑橘品质及产量提高,柑橘树的丰产期延长,促进柑橘产业的长期发展。改造前柑橘平均单果重和平均果径分别为0.10 kg 和6.19 cm,改造后分别为0.13 kg 和6.61 cm,其增长率分别为30%和13%;改造前柑橘单价最高为4 元/kg,改造后可达7 元/kg;改造后柑橘抗性明显提升,挂果率、座果率提高10%以上;改造前平均产量26.66 kg/株,折合产量为1 866.2 kg/667m2,改造后单株平均产量51.35 kg/株,折合产量为3 594.5 kg/667m2,增产率达48.08%。
园区建成初期,规划措施较差,导致后期部分改造困难。因此,在未来新增果园应该进行科学规划,对周边道路设施,防护林等重要园区设施应重点规划,柑橘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和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行间距最好保障宽行密植,对于雨水全年不平衡的地方规划喷淋管,保证后期生长过程中水分的供给,根据土壤特性进行施肥管理,确保全年肥料充足。管控好水肥,有助于减少后期疏枝疏果的程序和施用疏花疏果的人工费用,保障柑橘达到稳产高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些提高果树甜度和增加果实产量的措施,如起垄栽培,限根栽培等措施。限制根系生长,提高果实甜度。果园行间生草,树盘覆盖作为一种土壤管理制度,现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中国也在逐步推广,新建果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运用。果园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短期的利益,更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规划设计,保障果园10~20年的丰产期,平衡年收入,提高农户收入,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促进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