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11-21李娟,安陵
李 娟,安 陵
(纳雍县农业农村局,贵州纳雍553300)
纳雍位于贵州省西北、毕节地区东南部、乌蒙山系东南麓,全县辖10 个乡、13 个镇、6个办事处共444 个村(社区),总人口108.06万人[1]。农业是该县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当地农业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民合作社)发挥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的重要作用。2021年7月,根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为全面掌握该县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运行特点及存在问题,按照《关于开展纳雍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摸底排查的通知》要求,纳雍县农业农村局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开展调研,重点对3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3 个农民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调研结果,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培育现状及主要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制约该县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为促进该县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纳雍县农民合作社培育现状及主要措施
全县经工商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26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 525 个(其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26 个,市级示范社38 个、省级示范社19 个,国家级示范社4 个);登记成员6 万余人,登记注册资本22.9 亿元,2021年经营性收入28 866.7 万元,共流转土地0.55 万hm2;经营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服务、物资供应、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等,涵盖种植、养殖、林业、渔业、服务业等领域。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市场与农户有效衔接,在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生产、产销衔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农民合作社培育取得上述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措施。
1.1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在全县形成“县级主导、乡级主抓、村级领办”的局面。一是发改、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资金上向农民合作社倾斜,农民合作社可独立申报和实施项目。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优先供应学生营养餐、政府食堂,解决部分产品销售难题。三是财政下拨的村集体资金全部投入农民合作社作为村集体入股资金,由合作社使用。四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等。
1.2 完善利益联结,激发合作动力
制定健全有效的利益分配准则,与社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赢机制,是保障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如纳雍县糯谷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社员(养殖户)三方利益所得与物料成本、劳务成本、资金成本等相适应,实现产业收益在三者间的合理分割,保障各方利益,激发合作动力,共同推动糯谷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以生产1 头100 kg 生猪为例,各生产环节利益分配为:公司加工销售收入5 000元,扣除各项成本后获利润约为600 元;社员代养毛收入2 000元,除去饲养成本1 000元,净收益约1 000 元/头;公司按照800 元/头的标准直接付给合作社,作为合作社收益。
1.3 鼓励农户土地入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不仅能够促进规模经营、解决土地闲置问题,也能够提高农户自身的财产性收益[3]。如在纳雍县勺窝镇,由当地金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600 万元,公司投入70 万元,香车河社区43户建档立卡户均以土地流转折算资金共计50 余万元及一般农户资金30 余万元,共计投入资金750 万元进行生产经营。农户通过现金和土地流转等方式入股分红,村支两委负责协调配合及政策宣传。土地入股农户共80 户150 人,每人每天在基地务工可获得80元收入,入股分红人均每年可增加4 000元收入。该合作经营模式实施后,流转600余户的土地共53.33 hm2,对流转的土地进行集中规划、统一种植,截至目前已完成种植53.33 hm2建设任务。生产经营盈利按入股农户∶公司∶合作社6∶3∶1比例分红。
1.4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户共同致富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合作社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模式[4]。如左鸠戛乡珍稀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7年8月成立以来,其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作原料,聘请专业人员指导,经营冬荪制种,年产菌棒500 万棒,安排就业人员10余人。居仁众益绿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向建档立卡户无偿提供仔猪,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防疫等技术指导,生猪达到出栏标准时按市场价回收,建档立卡户也可自行销售,连续发放仔猪3年,带动26 户建档立卡户靠养猪致富。纳雍县寨乐镇革新社区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支“两委”协调流转土地种植13.33 hm2,积极吸纳种植大户入股、建档立卡户有劳动力的均至少种植0.13 hm2,由社区合作社提供订单、物资、技术、设施等保障。革新社区作为纳雍富民村镇银行示范点,通过协调低利率贷款发展产业贷款,已有11 户申请贷款110 万元。收益上,按照合作社自行种植13.33 hm2,纯收入2 000 元/667m2计算,年收入可达40 万元,按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村集体6∶2∶2 的比例进行分红,10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 3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可达8万元以上。
2 纳雍县农民合作社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合作社应对产业风险的能力薄弱
由于农业风险较大,加之农业商业险种少,多数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品种少、链条短,抵御风险能力有限,产品难以进入大市场。同时,多数合作社内部未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加之实际生产经营中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在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时,自身难以抵御,导致入社农民利益受损。
2.2 合作社的自主经营能力较差
多数合作社未找准自身发展方向,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没有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导致产品难以与市场接轨,生产效益不高,多数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同时,创新意识不强,未能有效整合各类可供利用的资源、资产、资金支持自身发展,部分合作社也缺乏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必须的管理制度,甚至直接照搬其他合作社的管理方式,管理效能低。另外,多数合作社以资金入股,少数以土地入股,入股方式较单一。大部分合作社使用的土地一年流转一次,且劳动力临时寻找,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本较高,部分合作社难以承担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
2.3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能力不足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发展党员不够,党员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全县21 334 名党员中,农民党员仅11 450 人;全县1 565 名村干部中,党员仅904名。农村党员人数占比少,党员老龄化严重,导致党组织力量弱化,村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偏弱,对领办合作社存在畏难情绪。而部分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中,除建档立卡户外,其他群众入社少,覆盖农户比例不高。部分群众对入社的作用和具体方式不了解,入社积极性不高,导致全县合作社整体呈现规模小,合作层次低等现象。
3 纳雍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加强基层党建,发挥能人带动
优选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选出年轻、有能力、有知识、有经验、能担当、敢奉献,有带头作用的能人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鼓励社会能人、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发挥能人效应。合作社管理人积极外出考察学习,并深入基层农户和田间地头,结合当地自然和农村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同时,发挥能人带动作用,从思想上转变小农户传统耕作习惯,打破一家一户承包地的界限,发展集中连片作业,提高合作社影响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参与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创业激情。
3.2 转变农户思路,鼓励主动入社
合理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使其变为合作社股民,通过合作社的影响带动,改变农户的传统发展思路,通过农民身份的转变,改变其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让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社运行。激励农户主动了解国家帮扶政策、关注市场行情,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合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
3.3 强化制度建设,指导规范运行
一是规范合作社章程,根据合作社发展需要,及时更新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要求进行管理。二是健全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加强财务、印章、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落实合作社财务公开;建立详细的收支明细账目,保留好原始会计凭证,切实保证账款、账证相符和真实有效。
3.4 加强技术服务,保障产业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管理全覆盖、技术服务贯穿全过程,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整合农业技术人员,牵头统筹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办等相关单位,充分整合已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及技术顾问,及时解决合作社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消除合作社农业生产后顾之忧。
3.5 政府鼓励支持,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按照合理、安全、高效原则,统筹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社会各界帮扶资金等产业发展资金,用好用活县级配套资金,加强监管,但不参与合作社管理。同时,鼓励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社或参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管理,而不局限于村“两委”人员。
3.6 加强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
多渠道、多方位利用报刊、电视、网站、微信、抖音等媒体对运行较好的合作社进行宣传。重点培育和推广一批章程规范、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好的农民合作社[5],加强宣传和推广,辐射带动一批覆盖面广、农户参与率高、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