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共育推动“双减”前行
2022-11-21孙刚
孙 刚
“双减”政策发布后,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统筹规划了“双减”背景下的育人网络,从多个维度推进政策落实,力求做到“家校社共育”,把“双减”落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一、优化作业设计模式
学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固定的,教师上课按照固定的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双减”背景下,学校高度重视作业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双减”工作前行。
1.分层设计作业单
学校立足“一课一得”,从一节到一章再到一个单元,最后到整本书,进行有层次、有体系的教学目标设计,犹如金字塔逐级而上,层层递进。教师在这样的金字塔上因地制宜,分层设计适合学情的作业单。作业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基础性作业,教师精选基础性习题,学生逐题训练,逐一过关;二是提高性作业,教师精选中高难度习题,要求学生限时训练,当堂完成;三是能力性作业,教师设计“每日一题”,建立“自选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跟踪训练;四是思维性作业,教师精选中考创新题、趋势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训练关键思维。
2.用心编制作业本
学校加强教师作业布置的管理和检查,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生能力。学校以英语、历史学科为试点进行“校本化作业本”设计,英语学科侧重课后作业设计,历史学科侧重课内作业设计,以此探索适合校情的个性化作业本编写,进而以点带面在全校推广。各学科编制的“校本化零负担作业本”,不但缩短了学生的作业时间,而且让学生在作业中收获了自信。
3.科学打造作业设计体系
学校打造“1+2+N”作业设计体系,丰富作业的内容与形式。“1”代表常规作业,体现学科本位,落实核心知识。常规作业要求全体学生课课清,当堂反馈。“2”代表作业内容,分“必做”和“选做”,供学生自主选择。“N”代表作业形式,包括以知识强化、能力提升、综合探究为主的拓展性作业等,学生根据实情选择性完成。“一次精彩的演讲”“一次手工制作的步骤”等作业可以用视频、音频或实物作品等形式呈现。作业变成了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二、拓展学生评价方式
“双减”后,六合区教育局积极倡导关于“双减”作业手册的编写工作。学校对此作出回应,在适应作业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小先生”自助式作业反馈评价,参与编写了《青春修炼手册》。
1.以《青春修炼手册》赋能学生发展
《青春修炼手册》的使用,旨在为作业减负、为发展赋能。手册分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幸福成长三大板块。在学习自主板块中,“公示作业”引导学生把时间有序化,“分层作业”引领学生循序发展;在生活自理板块中,“公开锻炼”引导学生把体质健康课程化,“反馈阅读”指导学生把阅读常态化;在幸福成长板块中,设置“共勉”子板块,引导家长把日常的教育有意化、把有意的教育科学化。
2.以棠城“小先生”创新学习方式
学校创新实行棠城“小先生”自助式反馈评价。每班培养16 名左右“小先生”,“小先生”由班级选举推荐,学校审定确认,统一培训合格后获得学校颁发的证书;各班成立棠城“小先生”学习生活小组,并由该班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学校编制《一课一得核心素养手册》,其中包括教师针对知识点原创设计的分层作业。课堂上,“小先生”组织同伴交流讨论,互助解决疑难问题,相互评价学习所得,促进自我反思、自我订正,强化“一课一得”内容落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推进家校社共育
学校联合家庭、社区等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1.优化互动方式,提供帮助指导
学校对家长需求进行动态监控分析,以便更好地评估和改进。同时,基于钉钉平台提供24 小时预约服务,家长遇到任何家庭教育问题、学生遇到任何心理困扰都可以随时在平台上申请援助。学校组建“家校共育志愿服务团队”,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学校有22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山东师范大学组织的“家庭指导师”培训,他们每天参加在线学习,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2.打通线上线下平台,形成共育格局
线上,学校为家长提供自选菜单式家庭教育策略,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家长QQ群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的相关文献和专家讲座,供家长学习;线下,学校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召开“双减”座谈会、专题家长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之道。线上、线下结合,形成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共育格局。
3.融通校内外资源,进行协同育人
学校和社区共建的桥西辅导站规模日益壮大,课程建设不断优化。在开展学业辅导的同时,桥西辅导站还增设心理教育、艺体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多项课程。“双减”后,学生的课余时间多了,学校再次整合资源,成立石林网络站科技辅导中心,通过无人机应用、机器人编程、阿尔法人型机器人操控体验等课程的教学,在学生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