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2-11-21张强
张 强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南京 21003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通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纪念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这一百年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也意味着当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同时,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建设,也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尤其是在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的进程中,更加突出了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为此,围绕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立足当下“十四五”时期新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与厘清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对于构建其发展新格局、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价值指引。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无疑是凝聚人们精神力量的纽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支撑。而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健全格局的形成,更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基础、促公平的关键。为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高度重视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将其建设、创新、发展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则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为做好“十四五”期间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文件精神,中国残联、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制定了《“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2],江苏省颁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3]等相关文件,均重点强调了“十四五”期间有关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目标和重要举措等。可见,为实现高效和切实可行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中央在政策等相关层面加大了对其的倾斜与支持力度。
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理解为由政府主导、各部门联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通过相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文化知识普及、优秀文化思想传递、文化活动及产品开展与创作、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等举措[4],共同为落实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残疾人精神文化素养而构建的各项公益性文化单位、组织及社会公益团体的总称。
就其性质与功能来看,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公益性特点。作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为主体——政府及其相关团体组织,均不以营利为目的,无论是政府各项政策的研制与发布,还是各项公共财政与公共资源的投入与扶持,均是为了实现文化资源、文化服务的共享共建。二是平等性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推进,不仅尊重残疾人的人权,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共享基本文化权益,更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三是多元化特点。首先表现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即包括政府、社会团体、文化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其次是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5],其重点表现为公共文化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拓展、公共文化活动供给的扩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等,不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残疾人精神文化服务质量,同时体现了政府在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推进速度与水平。
二、推进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体现
(一)正确引导并提升残疾人的精神需求方向和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宏观哲学角度来看,精神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集中体现,亦是一种精神价值导向。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民族力量的凝聚和各民族文化的认同等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精神需求表现为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如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拥有亲情、友情、爱情,获得温暖,获得自我价值、自我理想实现的动力等,这些都会转变为一个人对生活、对人生价值、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精神力量[6]。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同时亦符合落实残疾人精神文化权益的需求。该体系的完善,不仅满足了残疾人最基本的社会认同与精神愉悦,增强了残疾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给予了残疾人对于高层次性精神文化或服务的主动参与、追求、创作与实现的一个通道,无形中提升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度,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个人整体素养,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激励他们向着高品质、高层次理想信念及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目标迈进与奋斗。
(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有着育人、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功能。针对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准实施,在体现“残健融合”文化均衡的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努力实现残疾人共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成果,健康引导残疾人精神层面的价值塑造与成长,培育其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亲社会行为。同时,通过相关文体活动参与、人际交流互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价值指引,也能够有效干预残疾人由于特殊身体条件引起的心理危机,增强他们的社会融入感、归属感,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这些措施均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为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凝聚力与引领力强、文化事业与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和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三强三高”[7]目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困境
(一)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加快与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推动江苏省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全面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认真推进与完善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法规政策,确保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际运行中的均等性、多层次性与精准性,以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及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环境水平。
1.制度保障方面
为实现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江苏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人群均衡化建设,要积极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众等提供文化关爱服务与保障;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文化设施、盲人读物、视听读物和手语解说等服务;扩大公益类电视频道节目手语播出比例等。在此基础上,2016年江苏省又出台了《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的第一部省级地方性法规。该条例首先明确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尤其是条例的第十六条特别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部门应当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8]。这一条例中的相关立法精神与内容,不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进一步加大了对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能力与扶持力度。2018年,江苏省文化厅推动并落实《“十三五”时期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对于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适用资源和设施的建设与配备,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网络服务、送书上门等服务,促进残疾人阅读资源共享[9]。尤其是2021年发布实施的《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又把关于“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相关工作纳入了规划重点任务[10]。以上相关文件均为江苏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与保障。
2.“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逐步加快并提升完善关于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在围绕相关“软硬件”设施层面的建设,以实现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精准实施。自2015年以来,江苏省财政加大投入,大力支持全省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教育基地、体育馆、礼堂、大剧院等相关设施规划与建设,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相关场地硬件保障,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分别推出了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无障碍数字阅读平台、盲人图书馆、盲人阅览室等。每年为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社区、农家书屋、文化站免费赠送或更新纸质图书并建立适宜的电子书屋等,基本实现了基层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精神高度,结合残疾人自身特点与精神需求,全面推进基层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大剧院、礼堂等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组织或举办各类惠及残疾人的文体活动,如文艺汇演、读书活动、书法活动、体育运动会、手工艺活动等[11]。上述相关举措,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在鼓励与引导的同时亦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融合能力和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此外,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也是江苏省政府推进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所采取的一大重要举措,即基于项目购买符合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项目实施符合疫情防控需要的同时又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均等性特点,并依托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所开展的相关公益性系列文化活动等。“十三五”期间,江苏苏州、无锡等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并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方案。这些举措既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了更多的优质社会文化资源,也促进了资源供给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存困境
1.专门性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虽然我国出台了诸多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但专项性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法规还相对薄弱。江苏省在推进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三五”时期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江苏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等相关文件中的内容和要求来执行。但在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关层面,目前尚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导和法律标准。因此,政策制度的大方向很容易倾向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共性,而忽视彼此间的差异性,难免出现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从而影响对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的实际落实与成效。
2.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亟待专业人才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是保障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的基层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配备上,目前仍存在队伍老化、专业水准不高、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培训等相关问题,从而阻碍了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尤其随着当前江苏省内各地区基层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场地面积的扩大、服务内容的增设、服务对象的多元化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原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文化知识结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均已无法更好地满足现有岗位与工作需求。同时,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还存在编制不达标、薪资报酬少、岗位晋升渠道不畅、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扶持文化人才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相关问题,以致出现专门服务于残疾人的专业人才队伍活力不足和人才流失等现象。因此,如何落实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规避“小马拉大车”现象,以提升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振兴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建立健全相关人才选拔、任用、培养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推进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和实施专门性政策保障体系
政策是行动的先导。在推进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与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法规政策以外,目前还需要结合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实际,或通过建立相关集约化信息管理机制整合相关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如服务内容设计的需求、服务内容选择的需求、服务人才培养的需求、服务财政支持的需求、服务优质环境营造的需求等诸多方面。因此,今后仍需建立专门性的政策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遵循政策实施中的动态性,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明确任务目标,更新调整政策内容和方向,以健全和完善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成熟超前的政策规划与准备,将更加有利于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在实际实施进程中的滚动推出,从而促进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制化发展。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仍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在政治法律与社会正能量等相关层面上的大力支持,以共同推进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二)创新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举措
人才资源是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反复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了民族振兴的高度,并赋予了其更高的使命和责任。对于江苏省基层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落实“强基层、聚人才”等相关措施,不仅是提高江苏省基层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更是助推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长远发展之要着。因此,当下应积极吸引、鼓励高层次、高质量、高技能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专门)人才,如对口招考大学生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就业或挂职锻炼,以创新人才管理与建设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薪资与福利标准制度等,做到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从而转变“又让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观念。针对基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相关工作性质与内容,亦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或干部轮训,同步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基地与交流平台,加速服务人才的培育及优秀带头人、优秀团队骨干的培养,培育出一批有思想道德引领、有责任、有担当、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三)提高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普惠共享,兼顾各方原则,以提高江苏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实为构建当下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保障建设工作的现实要着。首先,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内容的建设、设计方面,应尽可能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从残疾人的性别差异、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满足残疾人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其次,要切实增加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供给弹性,保持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动态运行,以确保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新长效;另外,还需扩宽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与接收渠道,积极探索与完善符合残疾人需求的线上线下服务窗口与平台,扩大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覆盖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面向残疾人的开放程度,切实提高残疾人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同时,亦可采取政府购买形式,以助推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增强优质性、匹配性与实用性等。
文化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基础。残疾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倡导的是平等、参与、共享、共建、共融的文化建设理念,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基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坚信在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的精准发力,必将获得“呼”“应”共振,大大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