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论”在后疫情时代菲律宾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以永恒大学教育管理学为例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管理菲律宾

李 文 丽

(菲律宾永恒大学,菲律宾 马尼拉 0900)

一、“三论”阐释及基本原理

(一)系统论:集合性原理

在古典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管理理论总体趋势向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发展,便衍生了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总称“三论”)以及行为科学。系统论被定义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于20世纪40年代所创立[1]14。 系统是由一些具有动态联系的子系统所组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每一个子系统所产生的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集合或综合的反过程中,子系统只作为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系统最终是囊括所有的要素,辐射到整体[2]。

运用系统的理论可以看出,要用集合性的观点来看待学科教学。在菲律宾永恒大学教育管理学中主要分为两个层面:(1)教育管理学课程的整体性。其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六部分构成的一个系统。(2)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教育管理学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材料以及学习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系统。

(二)控制论:反馈及调节原理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人类社会、机器系统、思维和一切可能的一般结构的调节和控制的规律”,1948年,它由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等人所创立,其中,控制作用也称调节作用[1]。 所谓反馈,就是系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间的联系。反馈控制的任务在于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目标得以实现,系统得以运转。

所谓调节,就是为了更优化地达到系统的目的。作为认识和研究系统的主要目的,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系统是由教学管理主体参与和实现的。调控是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保证系统中的各项子系统协调配合,达到整体各项活动按计划进行,其主要是通过反馈原理和信息原理来监督和纠正偏差来实现的。从而达到最优控制,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最优实现。

(三)信息论:信息化原理

信息论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础,是“研究客观世界各种现象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性即信息的科学”,它是由美国应用数学家申农(C.E.Shannon)等人于20世纪中叶所提出和改进的[1]。为了保证整个系统功能最优化实现,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信息流动与交换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掌握和应用的,特别是反馈信息的及时跟进和梳理,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管理者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手段,以实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探求新知,发展智力,也为他们明确工作如何前进提供依据。

二、“三论”在菲律宾教育管理学中的应用

“三论”在菲律宾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应用。笔者从2020年初开始入读菲律宾永恒大学的博士课程。本文将以永恒大学的教育管理学为例,从教学目标——建构学生的学术性知识和思维;课程设置——塑造学生的全面而系统的思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和分析的思维来分析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教学目标——建构学生的学术性知识和思维

菲律宾教育管理学是一个以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和学术性思维的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目标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在建构学生的学术性知识和思维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菲律宾永恒大学博士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教学与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学科课程、图书资料查阅或者与教授保持沟通,来积累学术性知识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及培养探索精神。笔者所学的教育管理学课程,学生基本上以自我学习和探究问题为主,教授引导为辅。比如说,以Ph.D01 513A -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Manpower Development这门课程为例,教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这门课的一些重要概念,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自己相关的思考和见解。同时,每节课后,教授要求每位同学就课堂上所讨论的话题汇总自己的论述,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如何将这些人力资源相关的理念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中,真正起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效用。同时,也建构了学生的学术性知识和思维,弘扬了探究性及创新性的精神。

(二)课程设置——塑造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思维

菲律宾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管理者,因此,塑造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思维成为永恒大学课程设置的重要准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菲律宾教育管理学课程多而全面。就博士课程而言,总共需要修读63学分。有核心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论文前必修课、外语和毕业论文构成。层级分明,重点突出。其中,核心必修课包括教育高级哲学基础、教育技术管理、教育创新人文哲学、机构质量保证、高级统计方法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课内容更为广泛,包括教育、社会文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与监督等十门学科。专业选修课包含学校厂房和体育设施,ALS管理,教师发展计划和学校培训系统等六门学科。为了国际留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英文教学,英语1和2也被纳入必修课程。最后,毕业论文由导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思维。一方面,课程强调反应教育现状、改革趋势和前沿问题。比如说,永恒大学设立的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教育计划与评估,教育趋势、实践和问题,教育、社会文化理论与实践,教育和决策模型中的案例批判分析等内容。专业选修课程模块里的特色课程——学校管理实地考察(240小时)。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多是国家、地方社区及学区等教育政策的研究者或者参与者;同时,课程强调概念应用于实际教育的问题情境,从而达到实现概念的具体化和实践的抽象化双重目的。

课程设计重视教育管理思维及素养的综合性。核心必修课的开设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素养以及塑造现代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的思想。专业必修课课注重学生对教育学领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塑造了学生的学科和应用思维。此外,专业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角,是对学科应用思维和哲理思维的一种补充。

(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和分析的思维

为了实现面向多重性思维培养的人才发展目标,菲律宾教育管理学专业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探究和归纳分析的能力及素养。其中,永恒大学教育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教授会采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课程,来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同时,他们大多数会结合案例,鼓励学生自行进行分组,并以演讲的形式作为汇报。就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也会给予耐心的解释,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就一些重要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课堂互动部分,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元素。

就学生对课程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教授也是坚持“学生本位”的理念,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每门课学生都要就一些重要的课题,写一些研究报告、解决实际案例或者模拟案例、综合性的理论阐述等等,数量不等,多是以Assignment 或者Mid-exam及Final-exam形式为主。这些作业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思考,来发现教育学领域中的新问题,探究新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归纳和分析探究的能力和素养。

三、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菲律宾高校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很多优势,值得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学习和借鉴。然而,从集合性和信息化原理来看,教学管理方面仍旧存在很大的不足,亟需调整和完善。其中,作为整个课程系统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后疫情时代,部分地区网络信号较弱,教师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在线授课,导致线上课程质量较低,课程安排连续性较弱。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弱,对课程知识掌握就较为浅薄,较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在线课程建设不够重视,管理不够规范。后疫情时代以来,菲律宾高校认为在线课程只是暂时的,所以对在线课程的投入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因此,线上课程体系建设不够成熟和完备,特别是在线课程无法满足各学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特点,比如说,学校管理实地考察(240小时)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菲律宾完成高校管理实地考察,受疫情影响,改为理论课程。

教师信息化水平不足,技术设备相对落后。首先,随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大多数高校教职工生活的日常,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也是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必备的技能。然而,部分博士生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高龄化严重,对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够充分,导致混合式教学管理模式更新困难。其次,很多教师及教学管理队伍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在信息化技术及设备建设方面缺少充备的资金投入。导致无法引进一些优质的在线教育平台、方法及手段应用在后疫情时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

四、 改进的措施及方向

(一)完善管理机制,重视组织架构建设

进入后疫情时代,教学管理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其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教学管理领导,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丰富在线教学功能,实现线上教学的动态监测。尤其是在线教育作为混合式教育的重要分支,功能并不完备,缺陷突出,所以应尽可能完善其功能,以便师生更好地应用。同时,努力完善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做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进行公平的评价,这样,才能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以促进混合式教育教学向前发展[3]。任课教师作为混合式教育的直接执行者,积极反馈课程管理的结果,也可以对课程管理的优化提出中肯的建议。学生作为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育的接受者和课程的服务对象,其受教育的质量,品质的塑造及能力的提升是衡量混合式教育质量需要提升与否的一把标尺。总之,混合式教学管理机构是一个系统共同协作而成的管理体系,需要形成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方能保证混合式教育顺利开展。

(二)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参与意识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紧密结合程度日益加深,混合式教育,特别是线上教育模式会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需要教职工能够娴熟地掌握及应用,这无疑需要他们花费很多精力,特别是一些高龄化的教职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理念和新技术。所以,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引入相应的动力机制,来保证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层面。重视混合式教育的发展模式,将教师课程开发、教学能力提升以及教师绩效考核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此来定论教师是否完成了混合式教育教学相应的指标。其次,个人层面。给予课程参与者参与课程管理的自主权,特别是教师,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之一,能够激发他们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作为混合式教育的受众,要充分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做好混合式教学管理的调整与诊改。

(三)提升信息化水平,契合时代发展

课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包含参与主体的信息化水平和相关应用工具的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第一,参与主体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高校教职员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的应用意识,加强计算机及信息化技术的岗位培训,使他们真正落实科学技术在教育活动指导中发挥的功能与效用,真正实现科技、信息与教育一体化[4]。第二,应用工具的信息化水平。首先,高校须加大对线上教学软件及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混合式教育提供优厚的后备发展条件。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线下教育的基础设施,比如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馆等的优化和完善,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总体来说,只有学校重视在线教育平台的设施建设,以及线下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保证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育发展愈来愈好。

猜你喜欢

管理学教学管理菲律宾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