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迷恋:审美感受力的“复活”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桑塔格复活品味

陈 星 君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101)

一、引言

苏珊·桑塔格在1995年发表《百年电影回眸》一文,该文不仅仅是对电影发展历史的一种简要回顾,也是桑塔格在电影诞生百年之际发表的一篇重要电影评论,发表在当年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在《百年电影回眸》一文中,桑塔格提出电影美学术语——“电影迷恋”,并从理论维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这一概念在电影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桑塔格在书中谈及电影艺术的没落问题,从中可以体会到桑塔格面对电影在商品经济时代逐渐走向没落这一看似无法挽回的局面所显示出的无奈与感伤。然而,正如书中所言,“也许没落的不是电影,而只是人们的电影迷恋”[1]。那么,电影迷恋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说要想复活电影,首先要培养一种新的电影迷恋呢?本文在考察电影迷恋基本内涵基础之上,从上述两个层面对桑塔格的电影迷恋进行详细阐释,从而说明电影迷恋与审美感受力的内在关系。

二、电影迷恋的本质特征

电影迷恋(Cinephilia)[2],法语“Cinéphilia”,由法国导演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1890-1924)于1920年首创,特指人们对电影产生的独特迷恋和极大热情,用来区别通常意义上的“影迷”“爱好者”等。桑塔格则根据自身的电影审美体验,提出电影迷恋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品味,体现出强烈的偏执性和仪式感等特征。

首先,桑塔格理解的电影迷恋“特指电影所激发的某种爱”[1],这种爱如同宗教观念里的门徒追随一样,带有偏执性和仪式感。所谓偏执性,是指电影影迷就像门徒一样,只对所信奉的宗教信仰深信不疑,其它任何宗教信仰都是“异教”。与“被俘”的门徒一样,哪怕会在电影中迷失自己,影迷们仍然心甘情愿被电影俘虏。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电影具有的能将现实瞬间再现的“神奇感”,这种神奇感从电影诞生之日起,便已经存在,无论是再现现实的电影,还是以虚构、梦幻、技巧等为特色的电影,都是如此,影迷就是被这些“神奇的”电影画面所征服,对电影顶礼膜拜。在他们的眼中,电影便是他们的惟一。

因此,想要被电影画面征服,人们还必须要去到电影院中,与陌生人坐在一起,在黑暗中全身心地投入电影当中。这种独特的观影体验,是其它艺术所不具备的。这种观众坐在影院中,屏气凝神、全身心地观看电影屏幕的观影过程,体现出强烈的仪式感。只是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屏幕越来越小,移动画面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屏幕观看电影。加之,在商品经济时代,各种粗制滥造的电影层出不穷,使电影成为不值得进影院观看的无足轻重的东西。所有这些,使得电影的仪式感丢失了。然而,仪式感正是电影迷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当人们缅怀大师的作品时,就必须重新回到电影院一样,只有出于电影迷恋般的爱,这种仪式感才如此强烈而深沉。电影迷恋所具有的偏执性和仪式感,使它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一种新的文化宗教。这个文化宗教的追随者,大多为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电影迷恋者或影迷等,则表现出对电影绝对的忠诚和信仰[2]。

除了电影迷恋所具有的宗教门徒精神之外,桑塔格的“电影迷恋”从本质上而言,主要是一种审美品味。电影迷恋的“迷恋(Philia)”,从希腊词源上来讲,作为表示“爱”的四大词汇之一,本身便是强调人们从自身的兴趣、品味、意愿出发,对其它人或事物所产生的独特情感。因此,电影迷恋是个人审美品味的具体体现。这种审美品味是“建立在大量观看和重温电影辉煌历史的基础之上”[2]的,这也是为什么桑塔格认为电影迷恋多出现在西欧,尤其是法国,而把包括日本大导演在内的人,如黑泽明(Akira Kurosawa,1910-1998)、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tsu,1903-1963)、沟口健二(Kenji Mizoguchi,1898-1956)等这些享有国际声誉的导演,排除在影迷之外的原因,因为他们并未受到“电影馆的熏陶”[1]。迷影文化的研究者将之称为“观看文化”。影迷们通过去到影院或电影俱乐部等公共场合,通过反复大量地“观看”,去理解电影、思考电影、去体会电影的魅力,去学习电影创作的方法。桑塔格最为推崇的,在法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新浪潮”电影,其风格源泉之一,就是这种“观看文化”[2]。同时,奠定在“观看文化”基础上的电影迷恋,在本质上不同于学院派从学科角度对电影导演及作品所做的推崇,也区别于派生于文学批评的电影评论对电影所做的评价与赏析。所有这些,使得电影迷恋得以摆脱理论教条的束缚和学科的限制,即传统的精英主义立场,反映出电影迷恋作为一种真正大众的、民间的、个人的审美品味的本质。桑塔格也直言:“影迷口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爱‘艺术’片,也爱通俗片”[1]。

纵观桑塔格一生,不难发现,她之所以对电影迷恋的“观看文化”如此强调,是因为她本人就是怀有“迷影情结”(complexe cinéphilique)的“资深影迷”。和她所赞赏的大导演,如戈达尔、特吕弗、贝尔托卢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等人一样,桑塔格可以一连几天泡在电影院或电影俱乐部里,大量地观看电影,对喜欢的电影反复观看十几遍或几十遍是常有的事。作为一名影评人,她也会为自己欣赏却不受大众认可的导演“摇旗呐喊”,并不遗余力的将欧洲经典的,有时可能不太被接受的实验电影、先锋电影介绍给美国观众。桑塔格甚至还一度投笔从影,在1960年到1970年代的几年间,她编写剧本,拍摄电影,变为一名真正的电影人。可以说,桑塔格本人就是电影迷恋及其“观看文化”最好的实践者。

三、电影迷恋对审美感受力的体现

作为审美品味的电影迷恋,其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电影本身是独特的,给人们带来不可复现的观影体验。然而,在电影产业化如此严重的今天,无论是电影人还是影迷,经过这种产业化、商业化电影的“狂轰滥炸”,审美品味如何能够培养,又何谈电影迷恋的产生?如果电影迷恋消失了,电影也就没落了,因为电影迷恋本身就是人们电影审美感受力的体现。

桑塔格在文中所回顾的电影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电影迷恋史。桑塔格认为,电影迷恋的初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伴随着开拓创新意识的崛起,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激情、极具个人特色和实验创新精神的严肃性电影,这些电影激起人们观看、讨论电影的欲望与激情,看电影一时成为最流行的时尚生活方式,电影迷恋应运而生。实则不然,早在电影诞生之初,电影迷恋便紧随其后、迫不及待地登上历史舞台了。

按照桑塔格自己定的标准,这时候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奇异体验。电影一开始,便以完全不同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艺术的再现现实的方式,以突出的视觉性,呈现出全然一新的视觉体验,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一直到1920年代,在经过了早期尚处在无意识阶段的对电影的迷恋之后,第一个迷影运动高潮便在法国巴黎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一时间,电影俱乐部、电影报刊纷纷兴起,各种各样的民间放映活动在巴黎的酒吧、咖啡馆里进行得如火如荼。知识分子影迷也开始进行最早的电影评论,他们创办电影杂志、发表影评、尝试对电影进行理论思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1890-1924)、乔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1877-1923)和莱翁·慕西纳克(Léon Moussinac,1890-1964)等人[2]。而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以无声电影或默片为主,尚未出现后来意义上的“艺术片”与“娱乐片”之分,也没有受到产业化生产的限制,都是电影人自己的实验性、创新之作。然而,随着3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流行,电影的类型化越来越严重,创造性、艺术性、个性化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电影的观众数量不断增加,却更多是以娱乐消遣的目的而来的,作为一种审美品味的电影迷恋第一次归于沉寂。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以法国“新浪潮”运动为代表的创新实验意识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以及电影杂志、电影俱乐部等对优秀电影及导演创作理念的发掘和推崇,电影迷恋才又重新出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于1951年代创办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Les Cahiers du Cinéma)。该杂志致力于发掘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影片,从而催生了那一代狂热的影迷,该杂志也因此成为法国乃至全世界电影迷恋或迷影文化的重要园地。除此以外,在欧美各国陆续出现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电影俱乐部或影片资料馆等,它们专事经典影片的展播或循环播映,成为影迷(包括导演以及像桑塔格这样的电影爱好者)观看影片、讨论影片的“圣殿”。这时,电影迷恋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电影也进入桑塔格所谓的“黄金时代”,在将近20年中,表现手法多变且极具导演个人风格的佳作不断问世。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电影生产再一次掉入产业化模式:商业标准更加严格,制片人凌驾于导演之上,身价高昂的明星成为电影制作的中心,以至制作成本不断攀升,有才华的导演无力施展抱负,影迷们“期待从一部电影中获得那种特有的、不可或缺的东西”[1]也很难被找到了。正如桑塔格所言,“在高度产业化的时代,电影迷恋是没有地位的”[1],电影也随之走上下坡路。通过桑塔格简述的电影迷恋史,不难发现,电影的每一次辉煌,都是电影迷恋兴起的产物,同样,经由电影迷恋催生出的优秀电影,又反过来进一步熏陶培养观众的审美品味,两者相辅相成。总而言之,电影迷恋以它的审美品味,期待打破束缚电影制作的一切常规和陋习,并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促使佳作的产生,这也是桑塔格最后说“要想电影能够复活,首先必须有一种新的电影迷恋出现”[1]的原因。

四、结语

电影迷恋作为桑塔格重要的电影美学术语,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基于“观看文化”之上的审美品味,具有文化宗教的特点,体现出固有的偏执性和强烈的仪式感。电影迷恋涉及到观众对待电影的态度以及观众如何观看电影,桑塔格对电影迷恋的研究是为了强化她的现代感受力理论。在桑塔格看来,真正的电影迷恋必然与观众的审美感受力是一致的,甚至整个电影史可以看作是电影迷恋史,同时也是感受力变革史。

猜你喜欢

桑塔格复活品味
美国文坛多面手苏珊·桑塔格:传播·评介·思考
——王阳明《月夜》覆议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巨人复活传
巨人复活转
小熊当当找复活蛋
品味桂峰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苏珊·桑塔格:小城姑娘的“命运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