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理念指导下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融入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研究
2022-11-21韩晶
韩 晶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艺术设计系,广西 柳州 545616)
1 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现状
1.1 形式化教学未能深入挖掘服装设计作品的要素与内涵
一般来讲,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表面。换言之,根据课本内容及课标要求,结合相关作品对基础理论常识加以介绍。学生往往只能掌握浅显的书本知识,对服装设计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的艺术形式未能充分把握和了解[1-3]。同时,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未能深入挖掘服装设计作品的要素构成以及内涵,进而未能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服装艺术思维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持续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受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侧重点也在于为考试服务。就教学重点来看,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侧重于将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应试考试内容教授给学生,而教授方式也是硬性灌输,未能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培养对服装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就长期发展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后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习活动的开展,难以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素养,也难以将其应用于对自身服装艺术创造活动的指导[4]。
2 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融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实践意义
2.1 继承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非遗技艺是“核心素养”的“文化内涵”的一环,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具有传统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特点。少数民族非遗技艺魅力独特,且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包容、吸收不同的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冲击下,应采取相关举措,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以及其中蕴含的艺术内涵。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包含丰富的传统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推动了少数民族非遗技艺的传承及创新,有利于传承传统艺术文化及其内涵,同时融入创新性因素,丰富时代特征,推动传统艺术文化及相关产业获得持续性发展。因此,需引导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在参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艺术素养。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及创作形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形成欣赏意趣和艺术素养[5]。
2.2 传承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利用其特性不仅可以创作出多种艺术品,还具有保护环境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推动广西柳州地区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传承及创新,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其表现形式及内涵,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而在此基础上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文化自信,实现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 推动文化输出
在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输出也成为引导我国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作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其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又可以吸收和利用国际优秀文化内涵,并将其引入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技艺的进一步发展中,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国际潮流发展的需求。
2.4 完善教学体系
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挖掘广西融水苗族非遗技艺内涵,将其融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中,在内容及形式上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一味地坚守传统的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体系容易故步自封,难以实现服装艺术及教学手段的突破。将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与广西融水苗族非遗技艺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吸收广西融水苗族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完善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在融入诸多创新性因素的过程中,激发其进一步发展活力,创造出生生不息的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体系的生命力。
2.5 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将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基本内涵及其艺术特征融入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创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形式,还可以融入更加丰富且深刻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充分把握社会历史背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加深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把握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艺术特征,并且在少数民族非遗技艺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更加科学有效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及思想内涵,进而开展服装设计和制作活动。也就是说,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使学生在参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3 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融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借助环境设置,为学生创设带有文化意蕴和艺术熏陶的氛围
外在环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心态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想在推动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服装学习和设计的兴趣,使其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习内容及形式,学校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服装教育氛围的环境,使其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了解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让学生在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氛围中受到无形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方面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比如学校可以在教室走廊上以服装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为素材进行壁画创作,定期举办以蕴含广西融水苗族非遗文化的服装设计为主题的课程作品展示比赛活动等。
3.2 将少数民族非遗服装形制融入服装款式教学
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服装形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地域,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设计特征。广西苗族分为花苗、清水苗、素苗、红头苗、白苗、偏苗,每支都有特定的服装形制特征[6]。花苗花在衣服上,下穿蓝靛百褶裙;清水苗以蓝色为主,服饰紧身,打白色绑腿,头戴桶花帽;素苗的青黄色非常好认,她们喜欢用彩色绑腿,衣袖宽大;红头苗的红色帽子在苗族各支系设计中最复杂,衣服色料突出红色,盛妆如山花开放;白苗运用刺绣的头巾围成桶状,裙子是白色的百褶裙;偏苗老人的服饰较简单,年轻人的服饰经过改良加入了时尚元素和材料。结合相关史料对我国广西融水苗族非遗服装形制及其基本特色加以归纳和探究,融入新时代服装设计理念,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服装款式。在开展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广西融水苗族非遗服装形制进行系统的掌握前提下,遵循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创新新时代服装款式[7-8]。
3.3 将少数民族非遗纹样寓意融入服装图案教学
在中国传统少数民族服饰体系中,纹样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其产生于人民群众日常实践活动,传达着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纹样往往蕴含着不同的寓意,如苗族图案源自图腾崇拜,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造型图案以龙、鸟、蝴蝶为主,通过花瓣纹、篱笆纹、雷纹、菱形纹等几何图案来展现曲线优美的形态。其中,牡丹纹样具有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许多几何花朵构成花边围绕着牡丹,左右对称,寓意好事成双。设计龙纹时常常会配有鱼纹,鱼纹往往以两鱼相交的形式呈现,暗喻苗族百姓以两鱼交配的情景寄托人丁兴旺、家宅昌荣的美好希望。在开展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广西融水苗族非遗纹样形式及其寓意,总结纹样设计规律,掌握多种样式的表现手法,如写意、写实等,为新时代服装图案的设计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灵感支撑,以此提高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4 将少数民族非遗配色手法融入服装色彩教学
服装色彩作为服装设计及其美感的重要构成要素,应融入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内容体系。除单色系服装以外,基于多种色彩的服装设计需要采取合理的配色手法。中国传统服装配色主要由红、黄、青、白、黑5种基本颜色构成,而这5种颜色往往被当作正色使用。除此之外,广西融水苗族非遗配色的手法也极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广西苗族的图案纹样在色彩对比上十分强烈,厚重的艳丽感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苗绣中常以青、白、蓝作为底色,再用红、橙、黄、绿、蓝、靛、紫、白等8种颜色勾勒各式各样的纹样图案。例如广西偏苗的服饰,上衣整体色彩为红色,衣领与袖口边大多以绿色花边为主,大面积的红色与小面积的绿色形成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十分震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传统配色手法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基本原则和应用规律,在开展新时代服装设计活动时,可以对广西融水苗族非遗配色方案加以借鉴和改进[9]。
3.5 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在于与劳动市场对接,为企业提供服装设计和制作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需要被纳入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推进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一方面,可以从企业邀请专业设计和制作师傅到学校开展讲堂和讲学活动,服装设计和制作师傅可以通过对自身观念的传达和案例的分享,充分调动学生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服装设计和制作实践现状及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到企业参观学习,在了解服装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的基础上,将服装结构制图知识有效应用于服装企业打板中。例如,可以根据客户的订单开展一系列服装结构实训,包括制定规格尺寸、制作样衣结构等流程,由客人确认后才能进行系列样板推放、样板分解、排料等相关工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