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助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与高水平开放
2022-11-21刘斌
《中国外汇》:2022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刘斌:经常项目涉及百万企业、千万个人,是国际收支平衡“压舱石”和涉外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制定管理政策、研究创新业务时积极践行“惠企利民”的发展理念,为真实合法的跨境资金结算提供充分的自由便利。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三新一高”发展要求,秉承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动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经常项目跨境资金结算和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学治理为抓手,以服务实体和便利民生为动力,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强化政策传导与督导,不断完善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适应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助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与高水平开放。
《中国外汇》:如您所述,经常项目涉及百万企业、千万个人,外汇局在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便利化用汇需求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2022年在进一步推进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方面有哪些想法?
刘斌:满足市场主体真实合规用汇需求是推进经常项目便利化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目前,众多市场主体的业务诉求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复杂化特点,外汇局深入研究、分类施策,不断适应市场主体真实合理、便捷高效的业务诉求,推动实现精准便利。2021年,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深入推进外汇管理“放管服”改革,以高质量的便利化政策供给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一是持续强化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的正向激励和示范效应,推动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增效。2021年,便利化方案进一步升级,将退汇和离岸转手买卖纳入业务范畴,实现服务贸易付汇事后核验税务备案,精简特殊代垫分摊业务流程,放宽集团型企业的便利条件。目前,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已在26个地区落地,优质企业业务实现“秒申请、分钟办”,办理时间节约一半以上。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付汇税务备案,便利境内机构和个人“一次备案,多次付汇”,惠及业务面超过三分之一。同时,扩大免于税务备案范围,拓宽网上办理渠道。2021年通过外汇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完成对外支付税务备案核验24万余笔,惠及企业近7万家。三是提升个人用汇便利化水平,简化《个人购汇申请书》填报,精简留学购付汇、薪酬结售汇等周期性业务办理中的非必要重复材料,业务办理时间缩短近一半。
另一方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研究“不常见、不好办”的复杂个性化业务,重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年共收集最佳实践120余例,包括明确跨国公司利润补偿业务规范、协调处理工商注销企业特殊收汇业务、便利国际海运费境内外汇划转线上办理、疏通新兴数字贸易企业结算堵点等,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便利度与满意度。
2022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持续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继续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的惠及面,积极将“材料多、环节多”的业务和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银企纳入便利化政策范畴,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增强市场主体的便利化获得感。此外,指导银行继续用好个人经常项目特殊外汇业务处置制度,跟踪个人便利化创新业务开展情况,支持境外个人境内移动支付等业务创新发展,便利留学、员工薪酬结售汇等个人双向交流用汇。
《中国外汇》:随着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兴起,经常项下业务需求呈现出新型化、复杂化的特点。新形势下,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如何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助力贸易新业态健康发展?
刘斌:随着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市场主体和交易笔数成倍增加,成为传统贸易方式的有益补充和贸易发展的新动能。2021年,外汇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决策部署,针对外贸新业态“小额、海量、电子化”等新特点,主动探索并适时完善管理方式,采用“试点—评估—完善—推广”的循序渐进模式,不断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持续创新发展。
一是优化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管理。在梳理总结海南、江苏等5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底外汇局会同人民银行出台全国性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支持政策,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从银行内控建设、客户尽调、事后监测等方面,细化银行审核与展业操作要求,在业务真实合规、风险可控等前提下,更好服务于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和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从前期试点情况看,贸易主体真实合规的离岸贸易需求得到满足,有效促进了真实合规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回流。
二是完善市场采购业务管理。优化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结算机制,支持联网信息平台企业在线自助收结汇,指导重点分局通过完善数据采集渠道、推动平台建设等措施,引导市场采购贸易规范健康发展。2021年,通过联网信息平台在线自助办理市场采购贸易收结汇约500亿美元,惠及中小微及个体商户8万余家,自助结汇率超七成。
三是拓宽新业态业务结算渠道。继续发挥银行跨境结算优势,新增中国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江苏银行、汇丰银行5家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为新业态主体提供结售汇及相关资金收付服务,部分银行跨境电商结算手续费已低于支付机构平均水平。2021年,21家支付机构和12家银行办理贸易新业态外汇结算超19亿笔。
2022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继续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与时俱进地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外贸新业态规范发展。一是持续跟踪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政策落地情况,做好异常违规交易风险监测工作,促进真实合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创新发展。二是完善市场采购贸易管理指引,畅通银行结算渠道,规范前端主体准入,推动市场采购重点地区实现促便利和防风险的有机统一。三是支持更多银行参照支付机构开展跨境电商外汇业务,扩大落地分行地区范围,为新业态主体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结算服务。
《中国外汇》: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在保障冬奥期间相关主体便利化用汇方面,外汇局出台了哪些政策?赛事期间有哪些保障措施?
刘斌:北京冬奥会期间,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所有涉奥场所实施闭环管理。来华参赛的运动员、随队官员、新闻工作人员等,统一在冬奥村等闭环管理区域内比赛和生活,用汇需求比较集中、频繁。为做好北京冬奥会期间用汇保障服务,前期外汇局会同北京冬奥组委,以及冬奥会官方银行服务合作伙伴中国银行,开辟外汇“绿色通道”,核心区域内境外个人可持冬奥会身份注册卡,便捷、高效地办理外汇业务和使用自助兑换机。同时,我们将北京冬奥组委纳入服务贸易便利化政策范畴,相关境外机构可便捷开立外汇账户,通过该账户高效办理与冬奥会相关的外汇收支、结售汇、境内外汇划转及外币现钞存取等业务。来华境外个人也可在部分商铺、餐厅、酒店等场所扫码消费,体验我国移动支付的便捷性。
冬奥会期间,我们持续关注冬奥会用汇便利化政策落地情况,指导分支局及银行强化外汇服务,畅通涉奥特殊紧急外汇业务保障机制,及时解决突发情况和问题,确保涉奥外汇业务顺畅办理,展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2022年我国还将承办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外汇局也将同步做好相关重大活动期间的用汇服务保障。
《中国外汇》:随着经常项目“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业务可直接在银行办理。新的一年,外汇局在进一步提升银行真实性审核效率和能力方面有什么想法和举措?
刘斌:银行作为连接外汇局和市场主体的纽带,在政策传导、服务市场、防范风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外开放深入和经济转型升级,贸易方式趋于多样化、新型化,这对银行准确识别交易风险和提供精准便利的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市场主体众多,信用等级、合规能力、内控水平差异较大,而部分银行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仍处于依赖审批和单证的转型过渡期,展业能力与内控制度尚未完全适应由单证形式审核到交易实质审核的转变,银行真实性审核的针对性与适配性不够。另一方面,当前新型业态蓬勃发展,交易方式呈现电子化、高频化和非标准化的特点,交易规模、复杂性和可复制性均有所上升,与“促便利”相统一的“防风险”治理机制仍需不断完善。
为提升银行真实性审核能力与服务水平,我们通过出台《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指引(2020年版)》、指导银行建立特殊业务处置机制,赋予了银行更多自主权,并以业务考核、经验交流、案例通报等多种形式,持续提升银行合规展业能力和外汇业务办理效率。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化“越合规、越自主”的正向激励导向,引导银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事中事后监测手段,按照“客户分级、业务分类”理念逐步调整内控制度与业务系统,主动探索真实性审核适配方式,有效区分不同信用的主体和不同风险的业务,精准落实好真实性审核责任。同时,总结个人经常项目特殊外汇业务处置制度实施经验,探索贸易项下特殊业务处置机制,提升银行办理“不常见、不好办”等复杂业务的专业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强调的是,银行真实性审核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外汇管理部门和银行企业形成合力、久久为功。
《中国外汇》:近年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陆续出台多项便利化政策,有效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新一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在强化便利化政策传导效果、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方面还将推出哪些举措?
刘斌:用足用好已出台的便利化政策始终是外汇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2021年,我们不断优化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通过业务培训、调查问卷等多条渠道收集业务诉求与政策建议,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1次,发布政策问答8期。各地分支局深入一线普及外汇政策,向银企、市民“一对一”解答政策疑问和业务诉求。同时,持续跟踪便利化政策实施效果,不定期对商业银行临柜业务外汇服务情况进行暗访督查,摸清政策传导卡点堵点,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常态化政策传导问效机制,促进便利化政策提质增效。一是畅通政策传导。主动深入银企一线,常态化收集市场主体业务诉求及业务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官网、新媒体、政策培训等方式宣介便利化及创新政策,强化政策直传直达效果。二是完善政策指导。2021年年初我们推出了《个人外汇业务实用手册》,以通俗的语言普及个人外汇业务知识,市场反馈良好。2022年我们将编写《经常项目外汇业务实例解析手册》,其中涵盖便利化新政、银行政策执行不力、复杂创新业务、高风险业务等近百个典型实例,助力市场主体准确把握政策内涵。三是强化政策落地督导。引导分局建立便利化政策实施情况台账,督导银行优化单证审核及抽查方式,充分发挥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强化对银行“主动办、专业办、高效办”的正向激励和“不想办、不敢办、不会办”的惩戒纠偏。
《中国外汇》:2022年,在优化经常项目管理、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将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刘斌:近年来,国际贸易呈现出境内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货物服务融合的新特点,日趋增长的涉汇主体与日渐多元的外汇业务在供需两端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经常项目事中事后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在防范经常项目跨境收支风险的基础上服务开放、推进便利,是我们不断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2021年,我们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常态化开展经常项下跨境收支月度重点监测,从重点国别、重点地区、重点渠道等多维度强化跨境资金双向结构变动分析,及时掌握经常项下跨境收支苗头性、趋势性变化。同时,坚持科学把握便利化改革和风险防范关系,通过优化制度系统建设、突出非现场监管风险导向、深化异常主体监管联动等措施,不断提升经常项目外汇治理能力。
下一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将持续转变管理理念、优化分类管理体系,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合规经营意识,不断强化科学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经常项目“压舱石”作用。一是持续完善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的主体分类管理和精准便利模式,进一步探索主体信息和标识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实现基于主体标识的经常项目监测核查和分类管理,对诚信经营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有事必找,通过精准施策,统筹平衡好促便利和防风险的关系。二是持续完善常态化月度重点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突发事件和外汇市场异常波动,强化对经常项目差额变化的结构分析,有效识别经常项下跨境收支异常波动,及时总结、共享典型违规案例的风险特征,以案促治、以案提效。三是加强跨部门共治共享,强化部门间数据比对与异常监测通报,联合处置异常交易与违规主体,共同构建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