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柑橘砂皮病的发生及防治
2022-11-21余红桂
余红桂
(龙山县农业农村局,湖南龙山 416800)
龙山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湖南省西北边陲,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国土总面积 3 131 km2,辖21个乡镇(街道)397个村(社区),全县户籍总人口61万人。龙山县域内最高海拔1 736.5 m,最低海拔218.2 m,形成以山地为主,丘岗、平地、水域交错复杂的地貌类型,属典型的立体农业生产区。该县境内成土母质以石灰岩、板页岩、四纪红土风化物为主,其中:石灰岩风化物类型相当复杂,有石灰岩、碎石团块灰岩、硅质岩、硅质灰岩、砾岩及泥质灰岩等,面积达14.2万hm2,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47.3%;板页岩风化物包括板岩和页岩,面积12.74万hm2,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42.5%。境内大部分土壤呈微酸性和中性,土壤中平均有机质含量4.65%。龙山县年均气温16.1~16.4℃,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4.4℃,≥10℃积温5 403℃,全年无霜期270~282 d,年平均积雪期5 d,年平均日照时数1 269.5 h,年平均降雨量1 400~1 420 mm,年相对湿度31%,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龙山县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区气候特征明显,适宜发展柑橘产业。海拔500 m以下溪谷平坝区位于龙山县南部,包括里耶镇、内溪乡、苗儿滩镇、咱果乡等。该区域温热少雨,光照充足,冬无严寒,无霜期有328~333 d,年均气温16℃左右,≥10℃积温5 600℃左右,是龙山县脐橙和椪柑等主产区。海拔600 m以下的沿酉水河东岸包括华塘街道、民安街道、石羔街道及兴隆街道为主的北部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形开阔,日照充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5.8℃,≥10℃积温5 100℃左右,是该县柚类等主产区。
柑橘是龙山县的传统水果。2021年龙山县柑橘种植面积1.07万hm2,总产值2.1亿元。柑橘已成为龙山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里耶脐橙”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于受地理条件、气候因素、果园管理、树体老化等影响,龙山县柑橘砂皮病的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据调查,2010年果实被害率为3.2%,2015年果实被害率为8.5%,2020年果实被害率高达16.4%,柑橘砂皮病已上升为龙山县柑橘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柑橘产业发展。
1 病原
柑橘砂皮病又称柑橘黑点病、柑橘树脂病,属真菌性病害,是柑橘树脂病的一种类型。柑橘砂皮病病原是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此病菌为弱寄生性,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树组织内越冬。当翌年春季温度达15~30℃且多雨潮湿时,越冬病菌开始大量繁殖,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溢出的分生孢子借助风力、雨水、昆虫等媒介传播。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只有从寄主的气孔及冻伤、剪口伤、虫伤、日灼等伤口侵入,才能深入寄主内部。病菌侵入后破坏寄主细胞,逐步侵染其他组织,导致病害流行。在没有伤口、活力较强的嫩叶和幼果等新生组织表面,病菌侵染受阻于寄主的表皮层内,形成许多胶质的小黑点。
2 危害症状
柑橘砂皮病可以危害柑橘的各个部位,主要危害柑橘果实、新生枝条和嫩叶。
2.1 叶片症状
柑橘受病菌侵染后,新叶和新梢开始发病,产生透明褪绿的针状小斑点;之后形成褐色或黑褐色硬胶质小粒点,用手抚摸有很粗糙的感觉。
2.2 枝干症状
枝干发病表现为流胶型或干枯型2种症状。流胶型:据观察,龙山县甜橙、温州蜜柑等品种枝干被害,初期皮层组织松软,有小的裂纹,水渍状,并渗出褐色胶液,有类似酒糟的气味。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干枯型:早橘、本地早、南丰蜜橘、朱红等品种枝干被害,病部皮层为浅灰褐色或红褐色干枯略下陷,微有裂缝,不剥落,在病健交界处有1条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线。当高湿和温度适宜时,干枯型也可转为流胶型。
2.3 果实症状
果实发病时,病部表面产生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无规律的硬胶质小粒点,表面粗糙,略微隆起,像黏附着许多细砂。幼果感染病菌后,表面产生许多针状小斑点,与黑刺粉虱危害形成的煤烟病果类似。成熟果实感染病菌后,蒂部或伤口开始发病,初为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变为暗褐色,扩展后边缘成波纹状。贮藏期果实发病称为褐色蒂腐病。果实内部腐烂的速度比果皮快,当果皮病部扩展到1/3~1/2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故又称“穿心烂”,病果味酸苦。
3 影响因素
3.1 气候条件
一般4—10月为龙山县柑橘砂皮病发病高峰期。在相同品种、相同管理水平下,入春后若遇上阴雨、高湿的特殊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扩散(越冬病菌可借助风雨和昆虫传播),引起病害大面积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3.2 果园管理水平
柑橘砂皮病菌属弱寄生菌,从寄主气孔、伤口等处侵入。果园管理较差、柑橘树体生长差、树势衰弱和受到伤害时容易被病菌侵染,尤其是遭受冻害时最容易导致病害流行。在水肥管理水平低的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钙和硅等中微量元素缺乏、偏施氮肥导致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以及土壤保水或排水性差等,容易导致砂皮病的发生。不合理修剪等对树体造成机械性损伤,产生大量伤口的园果以及红蜘蛛发生严重的果园易发病。果园荫蔽、通风条件差、长期湿度大、温度适宜等是柑橘砂皮病加速侵染的有利条件,可以加重病害的发生。此外,冬季清园不彻底为翌年柑橘发病提供病源,柑橘砂皮病易发生流行。
3.3 防治水平
柑橘整个生育期病虫害较多。根据柑橘砂皮病的发生情况,提前开展综合防治,可以压低病菌基数,减小再侵染的概率。加强病虫害防治,减少植株伤口、增强树势、提高柑橘的抗病能力也可以达到防病的目的。农药使用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均会加重柑橘砂皮病危害。
4 防治对策
柑橘砂皮病防治应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和气象情况,准确掌握当地病害发生特点,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综合防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大力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高效控制病害[1-2]。在防治过程中,要合理搭配和使用农药,避免产生抗药性,从而达到经济、高效、绿色的防控目的。
4.1 农业防治
4.1.1 冬、春季清园。剪除落地枝、老弱枝、病虫枝、交叉重叠枝等,更新衰退枝(组),清除果园株行间杂草并覆盖地面或深埋果园土层中,集中烧毁枯枝、残叶、残果。开园时,喷施石硫合剂、矿物油等清园剂。
4.1.2 合理修剪。一是结合清园进行冬、春季修剪,剪除枯枝、病虫枝,适当疏剪较密集的骨干枝,开出天窗,将光线引入内膛,改善果园通风条件[3]。要做到上重下轻、小空大不空、上下不重叠、左右不拥挤。二是疏花疏果,重点是多花树疏花,无花树放梢。三是夏、秋季抹芽控梢,促使抽梢整齐。修剪后,保证柑橘树骨架合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保证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柑橘的抗逆性。同时,修剪时剪除老弱枝、病枝,从而降低病源基数。
4.1.3 科学控草。提倡生草栽培,尽量不施或少施除草剂。柑橘果园生草指在柑橘行间或株间种植一定量的紫云英、光叶紫花苕或箭筈豌豆等豆科植物以及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牧草或自然生草,并辅以施肥、灌水等技术管理,当草长至30 cm左右时,分期刈割,晒至半干,掩埋在树盘下。柑橘果园生草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蓄能力、改良果园生态环境,有利于树体健壮和增强柑橘抗病性。
4.1.4 科学施肥。柑橘施肥要根据树龄、果树生育时期、土壤供肥能力等进行科学施肥,充分满足柑橘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以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肥[4-5]。有机肥主要指人畜粪尿、饼肥、堆肥、沼肥、绿肥、作物秸秆肥等,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和污泥、含有害物质的工业垃圾。禁止使用硝态氮肥,人畜粪尿需经50℃以上高温发酵7 d以上。采果后施足量的有机肥(基肥),花前肥以氮、磷肥为主,氮施用量占全年的20%;稳(壮)果肥以氮、钾肥为主,配合施用磷肥;微量元素肥在春梢生长期施用,以增强树势和提高柑橘抗病能力。
4.2 化学防治
加强病害的预测预报,随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当病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根据气候条件和柑橘物候期适时对症用药。注意病虫兼治,严格按照《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00)使用农药,防治时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合理混用,避免产生抗药性,最后一次施药与果实采摘的安全间隔期应保持在35 d以上。
4.2.1 防治时间。根据柑橘砂皮病的发生特点,全年用药防治的次数适当增加。主要抓好谢花2/3、幼果期、果实膨大期、7月中旬结合防治锈壁虱时、秋梢萌发期等5个关键期。
4.2.2 防治药剂。兼顾治疗性与保护性杀菌剂结合,各个防治时期抓重点防治对象用药,尽量减少单次用药量与浓度,科学混用各类农药,避免使用容易产生药害的药剂。具体用药方案如下:第1次用药(谢花2/3)、第2次用药(果实蚕豆大小)、第 3次用药(果实鸡蛋大小)、第4次用药(7月中旬结合防治锈壁虱时)、第5次用药(9月下旬)均用友生430 g/L代森锰锌悬浮剂3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怀农特5%D-柠檬烯1 000倍液,根据种植密度与树冠大小均匀喷雾。
4.3 物理防治
采取涂白树干、熏烟防寒、树冠摇雪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和减轻冻害,减少枝干受冻裂皮。同时,涂白还具有杀菌消毒及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可减少伤口,减少病菌及害虫越冬基数,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危害的目的。
4.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昆虫、有益菌群控制病虫种群数量的防治技术,是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内容,具有安全、经济等特点[6]。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环境和降低防治费用。
4.5 果实贮藏期防治
4.5.1 适时采收。当果实成熟后,要选择晴天露水干后或阴天采收,不要在雨后或晨露未干时采收。采收时,避免拉果剪蒂、果柄过长和剪伤果皮。在采收、搬运、分级、打蜡、包装和贮藏等整个过程中,均应避免机械损伤,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
4.5.2 药剂处理。拟贮藏的果实,采后应立即集中进行药液浸果处理。可用6%~8%国产京2B保鲜膜剂水溶液浸果30 s,或扑海因250倍液浸果1 min,或45%施保克乳油500~800倍液浸果1 min,或特克多350~400倍液浸果1 min,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浸果1~2 min,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果1~2 min,捞起晾干,以促进果柄剪口愈合,保持果蒂新鲜。
4.5.3 库房及运具消毒。采收和贮运用具及贮藏库用硫黄10 g/m3密闭熏蒸消毒24 h。
4.5.4 低温贮藏。冷库贮藏必须经2~3 d预冷,将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保持相对湿度为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