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2021年粮食生产保障措施与提升建议
2022-11-21高彧
高 彧
(黔南州种植业发展中心, 贵州 都匀 558000)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国家“一带一路”和大西南地区连接华南、珠三角的重要节点。黔南州是贵州省主要的产粮地区之一,近年来,黔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落实党政同责,牢牢扛起粮食生产重要政治责任,聚焦任务,盯住关键、抓牢重点,不折不扣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为促进黔南州粮食生产,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总结2021年黔南州粮食生产情况及保障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1 黔南州2021年粮食生产概况
2021年,全州粮食生产目标是种植面积26.47万hm2、产量118万t。据农情统计,全州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7.33万hm2,同比增长3.15%,预计总产量130.78万t,同比增长8.43%;预计单产319 kg/667m2,同比增长5.21%,实现了面积、产量、单产的进一步提升。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96万hm2,同比增长1.95%;总产量预计78.8万t,同比增长5.91%;单产预计达439.26 kg/667m2,同比增加3.89%。旱粮播种面积15.37万hm2,同比增长3.94%;总产量预计为51.98万t,同比增长12.49%;单产预计达225.44 kg/667m2,同比增加8.22%。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2021年全州光、温、水充足,是近几年光照条件最好的年份,有利于农事开展,有利于作物生长。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洪涝、低温冷害、冰雹等灾害天气危害相对常年偏轻,特别是秋粮的整个生育期总体气象条件较好,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生长,无明显的大范围气象灾害,作物长势良好,后期无明显长时间连绵降雨,总体气象条件较好。因此,据农情统计,2021年全州粮食受灾程度与近3年相比偏轻,粮食作物受灾面积共0.52万hm2,同比减少53.58%;成灾面积0.15万hm2,同比减少57.31%;绝收面积400 hm2,同比减少56.09%。上述灾害预计造成产量损失0.69万t,同比减少81.85%。完成补种改种面积0.18万hm2,预计挽回粮食产量0.39万t。
2 黔南州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
2.1 “严”字贯穿,压紧压实责任
将粮食生产纳入“一把手”工程,黔南州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会等对粮食生产进行调度推进;制定《黔南州2021年粮食生产推进方案》,将粮食生产纳入州对县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定责任;建立健全调度、督查、通报的季度考核工作问效机制,围绕农时和工作重点,加强过程管理,按季度对县进行打分排位,确保从生产发动到组织收获全过程参与、跟踪、作为,推动粮食生产工作落地、落细、落实,见成效。
2.2 “稳”字为基,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以实施“3个100”为重点,即100个示范坝区、培育100个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辐射带动6.67万hm2优质稻生产,科学谋划、系统推动,确保实现粮食生产26.67万hm2,产量120万t的目标。二是按照“补短板”的原则,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先在“两区”和100个示范坝区范围内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三是建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梳理历史自然灾害发生区域,梯次建设气象监测设施并分类制定技术指导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四是全面推广“菜-稻-菜”“稻-菜”等农艺防控技术和绿色“稻+”等生物防控技术,促进减药控肥与病虫害防治有效结合,突出做好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环节。
2.3 “增”字为本,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优选一批抗性好、产量高的粮食品种进行推广。在低海拔地区,水稻重点推荐宜香优 2115、中浙优8号等2万hm2,玉米重点推荐正大619、迪卡008等2万hm2;在中高海拔地区,水稻重点推荐野香优莉丝、川优6203、晶两优534等4.67万hm2,玉米重点推荐贵农玉188、新中玉801、正大808等2.67万hm2。二是以100个示范坝区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防控、配方施肥、旱育稀植等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实用技术,水稻直播、抛秧等轻简化栽培技术以及山地小型收割机、山地小型耕整机等新型实用农机具,提高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群众的种粮收入。三是聚焦人力、物力、财力,将平塘县者密镇四寨坝区、都匀市平浪镇凯口坝区作为州领导领办高产示范田,按照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领办,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州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包保,州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和科技人员蹲点的工作责任体系,盯住示范田关键因素,聚力打造成为引领黔南州单产提升的样板田、示范田。
3 黔南州粮食生产提升建议
2021年,黔南州通过采取多项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群众种粮积极性有待激发。粮食生产周期长,人工及农资投入多,“靠天吃饭”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于外出务工。二是农业生产基础弱。州内地势破碎,除少数坝区外,其余耕地零星,小、散、乱,产业化、标准化成本高,农业机械化率较低,遇灾抵御风险能力弱。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应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逐步解决今后“由谁种田,谁来种田”的传统农业劳动力困局。二是加大种粮农民补贴力度,支持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创建一体发展,提高种粮效益,激发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大政策性保险效益,转变“要我投保”到“我要投保”的意识,强化农民种粮安全感,实现种粮无忧。四是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研判与信息预警发布,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五是加快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