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

2022-11-21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王碧珍

学苑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双减法治道德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王碧珍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道德层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科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通过合理设置课后作业,能够有效评价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成果,在基础教学工作之外对课堂内容进一步延伸。简单来讲,作业的设置方向能够反映学科教学方向,因此优化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针对现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解决,能够有效促进“双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高效设计,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的设计目标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促进学生对道德法治理论的深刻认识,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课程作业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项基础要素,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一个直观的反映。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个基础了解,在法律制度约束下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为社会法治建设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双减”政策的出台促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愈发被看重,“双减”政策意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道德意识和价值理念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双减”政策对作业量新要求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道德与法治作业内容成为新时期道德法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双减”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要求

1.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应当突破理论层面的束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设计工作应当突破传统作业形式的束缚,在作业中设置有助于学生自我思考的内容,对学生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结合社会的发展创新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积极面对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展开思考,加强学生的个人担当,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个人思想觉悟,让其在生活中对于各类事件都能秉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3.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责任感与道德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引导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学生后期各项工作的开展,对自身行为有一个约束,防止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突破法律底线而导致学生自身受到影响,对法治法律制度应当保持一定的敬畏性。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应当突出法治观念的重要性,与社会发展情况相结合创新道德与法治作业内容,促使学生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向好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

部分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过分看重导致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过于侧重基础理论。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成绩,教师设置了大量课题组织学生课后完成,增加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量,导致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缺乏必要思考,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提升做题速度,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致使学生心理层面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抵触心理。通过加大作业量的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热情,导致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速度,缺乏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思考。另外,由于教师对部分基础知识的作业量设置相对较大,导致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针对同一知识点需要进行大量练习,尽管这种方式能够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但是长远来看,与双减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不相顺应,进一步打消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完成热情,致使道德与法治作业完成质量大大降低。

2.作业布置相对机械化。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布置作业层面受到考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作业设置过于机械化,不符合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求。一般来说,教师为了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成绩,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点的练习,部分教师甚至安排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抄写,以此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导致学生对作业内容缺乏必要的兴趣,不符合新时期作业设置要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致使学生法治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另外,部分教师受到传统作业布置形式的影响,在作业内容设计方面对所有学生实行相同的内容设计,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尽相同,不能体现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入认识,严重影响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3.忽略作业设计实践性要求。

实践性是小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目标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对于课程教学工作以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秉持实践性原则进行规划。具体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相对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因此往往通过布置大量试题和抄写基础知识等内容,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突出实践性设计要求。“双减”政策要求优化学生作业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对实践性的要求缺乏必要的重视。通常来讲,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生活知识的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但是,课程作业设计实践性的缺乏导致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利用法治理论进行解决,严重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双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1.把握“理论性”原则。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作业完成效率,教师对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应当秉持理论性原则进行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理论性原则并非是指布置大量理论知识作业,而是指在道德与法治理论的指引下,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应当在正确的理论指引下完成相关作业,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意识意识的提升。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中,教师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设置应当进行合理规划,既要满足“双减”政策下作业量的设置,又要秉承理论性原则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进行合理优化。教师应当结合“校园里的号令”一课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组织学生对“课堂”和“周边环境”以及“同学”等有一个基本认识,明确校园中的各项“号令”。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对“校园里的号令”一课的作业设计工作应当秉持理论性原则进行规划,比如“校园里各项号令的规定”以及“大家对校园号令应当怎样做”等相关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学生对课程“校园里的号令”的理解与认识。

2.突出“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小学各项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目标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在作业中突出实践性原则,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突破传统理论知识的束缚,布置部分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完成,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提升学生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满足“双减”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目标。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基础讲解,同时对于“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应当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也应当并按照“双减”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要求以及“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的实践活动合理布置作业内容,提升道德与法治作业中实践活动作业的占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后作业中设置“我是家庭值日生”一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家庭中做好值日生的工作,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

3.秉持“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应当重视的一项理念,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提升。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活动设置的方式,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扮演公共场所的各类角色,比如组织部分学生充当“公共场所管理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公共场所的“路人”和“志愿者”等角色,通过活动的设置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和认识。另外,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应当突出活动性的原则,比如组织学生在课后与同学或伙伴对“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自发组织相关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双减”视域下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要求。

4.作业设计突出“层次性”。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业内容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内容的设计应当突出“层次性”原则。具体来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对道德与法治中的各项理念,学生的个人应用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课后作业内容的设计应当秉持“层次性”原则进行推进。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掌握能力存在差异的同学,应当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统筹考虑,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时,教师对课后作业内容的设计应当秉持“层次性”原则,对“我们的学校”一课作业内容进行规划。比如,对部分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以对有关学校方面的各项内容进行设置,组织学生对学校相关内容展开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相对突出的同学,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可以设置部分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比如“走进学科教师”“如何让学校变得更加美好”等内容。通过层次性作业内容的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解,优化“双减”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作业内容,秉持“层次性”原则进行规划,有效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掌握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业的布置应当结合双减政策相关理念进行推进,合理规划作业内容,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理论的应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解决具体事务。同时,教师应当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责任担当等层面出发,优化道德与法治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双减”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法治道德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