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颜色词的色彩意义

2022-11-21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学苑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褒义黄色词语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李 普

视觉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对于颜色的辨别又是视觉的基础方式之一,所以在各种语言中,表达记录颜色的词汇都是基本词汇。汉语中有丰富的颜色词体系,常用的有“白、黑、红、黄、绿、蓝、紫”等词语,这些词的基本义是描述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种色彩,在语言应用之初,都是中性词汇,一般不具备色彩意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细化,对于一些事物或者现象开始表现出喜爱或者厌恶的情绪。由于颜色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组词能力极强,在使用过程中,在特定的语境下或者作为构词语素与其他语素搭配组合中,部分颜色词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了新的含义,开始具备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一、颜色词色彩意义的表现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作为语言中的基石,词语既有理性意义,同时又有色彩意义。理性意义又称为概念意义,是指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色彩意义是指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对于颜色词而言,理性意义记录的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色彩意义记录的主要是人们映射于一类事物的主观情感。中国古代对于颜色有正色和间色的区分,《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注释“正色谓青赤白黑黄。青加黄为绿,赤加白为红,白加青为碧,黑加赤为紫,黄加黑为缁,皆间色”,古人推崇正色,认为间色不够庄重,这也体现了古人对颜色的不同态度。

1.形象色彩。

颜色词在构词上有描摹的属性,由于人们主观上对于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赋予颜色词不同的情绪和画面感,营造不同的氛围。在汉语口语中,从颜色词的形、光、感等不同角度出发传达词语代表的情感,例如,“鹅黄”“嫩绿”会让人产生一种柔软、舒适的感觉,“土灰”“银灰”带来一种庄重、沉静之感,“绿油油”“白皑皑”“红艳艳”“黄灿灿”会有一种耀眼的光泽感,“灰蒙蒙”“黑漆漆”则让人不自觉产生沉郁、压抑甚至是恐惧之感。同样,这些具备形象色彩的词语也具有感情色彩,比如“红艳艳”“绿油油”有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而“灰蒙蒙”“黑乎乎”则令人情绪低落。

2.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又称文体色彩,主要指词的运用场景,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从语体出发,词汇可以分为书面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书面语词汇庄重典雅,口语词汇则轻松可爱。对于颜色词而言,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是伴随语体色彩变化产生的,比如在以文言文记录的古汉语文献中,颜色词较少赋予色彩意义,而且以单音节词为主,如“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韩非子》)”。而在古白话文、杂剧、明清小说、现代小说等口语化的文字中,颜色词开始有了明显的色彩意义,并且出现了不少多音节词,如“帽儿改绿,顶子飞红(《王之春赋》)”。

3.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喜爱、赞美或厌恶、轻视,主要包括褒义色彩、贬义色彩和中性色彩三种。在语言运用中,通过组词或特定语境,颜色词引申出感情色彩,表现出人们对客观事物或扬或弃的态度。表达褒义色彩的如“绿色发展”“根正苗红”“美白”等等,表达贬义色彩的如“黑五类”“白军”“灰色产业”等等。

二、常见颜色词的色彩意义

1.白。

《说文解字》卷七(白部):“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释名》:“白,启也。如水启时色也。”在古代辞书中“白”的解释表示一种色彩。从形象色彩的角度来看,白是纯净之色,也会带来庄严或寂然的感受。杜甫《登高》中有“渚清沙白鸟飞回”,白色的沙滩,写出了视野的开阔、自然的一览无遗,也写出了目之所极唯有白色,写出了秋天的纯净和寂然。杜甫另外一首《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更是写出了白色所带来的寒冷之意:原本液态的露,从此夜开始,凝结成白色的霜,秋夜的冷寂溢出诗外。从感情色彩上看,传统上认为“白”有纯洁、素雅等象征意义,由“白”组成的词具备的感情色彩出现很早,具备褒义色彩的词语有“清白”“白璧无瑕”“洁白”“真相大白”等,如“则白道而冥穷(《荀子·正名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白”也引申出“没有”的意义,在这个引申序列中,色彩意义逐渐由中性演变为贬义,如,“白徒三十人奉车两。(《管子·乘马篇》)”,“周宣帝谓乐平公主曰: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又白民(《北史·李敏传》)”。这两处主要指“没有贵族身份”,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则带有了明显的贬义色彩。现代汉语中由“没有”引申来的贬义词更多,如“白说”“白卷”“白吃白喝”等。在近现代,“白”引申出政治上的反动意义,出现了“白色恐怖”“白匪”“白军”等贬义色彩的词汇。此外,通过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加深,产生了“白眼狼”“白手套”等贬义色彩的词汇。从语体色彩上看,“白”在口语中大多表示“徒然、空”的意思,“白忙活”“瞎白话”,有一种怅然若失、一无所得的失落感。

2.黑。

《说文解字》卷十(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黑”由本义引申出“隐蔽的”,再引申出“非法的”,形成了“黑道”“黑心”“黑社会”等词语;一般表示职业的名词加上“黑”便具有了明显的贬义,如“黑中介”“黑导游”“黑司机”等。在古诗文中,“黑”的形象意义也十分鲜明。白居易《卖炭翁》中这样描述卖炭翁的形象“两鬓苍苍十指黑”,“黑”字既与卖炭翁从事的行业特征相关,又写出了卖炭翁长期劳作的艰辛与苦难。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云呈现黑色,写出云之厚重、云之昏暗,遮天蔽日,直压城池,足见战争之前的紧张、压抑,以及面对这场战事的军士们严阵以待的庄严感。也是在李贺的诗中,“黑”也写出不得志的下层之士的困窘,《野歌》中“麻衣黑肥冲北风”,处于困境之中的志士,身着黑色的麻衣,独立于北风之中,尽显萧然落魄之貌。

3.黄。

《说文解字》卷十三(黄部):“黄,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经》:“天玄而地黄。”《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由于对土地的重视,古代统治者对黄色偏爱有加,“黄色”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贵的皇家专用色,古代皇帝的銮仪、服饰和起居场所大多使用黄色,“黄袍加身”便是指当上了皇帝。由于秋冬植物叶子变黄失去了生气,“黄”在口语中便产生了“结束了、完了”的意思,带有消极意义,如“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秋菱(《红楼梦》)”。现代汉语中,可能是受外语影响,“黄”产生了“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的意义,如“扫黄”“黄赌毒”“黄色书籍”等等,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黄色”代指“色情”,这一意义的产生来源有两处:一说受俄语影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提到“黄色执照”,译者注解道:“帝俄时期,妓女要在警察局领黄色执照。”一说为英语借用,如黄色新闻,英文作“Yellow Journalism”或“Yellow Press”。1929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收录了这一词条,指出在十九世纪末报纸发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股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新闻浪潮风靡美国,此类新闻被称为“黄色新闻”。在1940年以后,“黄色新闻”语义的变异忽然加速,色情的主导含义得以迅速确立。久而久之,其原来多方杂陈的广泛意义范围逐渐萎缩,色情、淫秽之意则愈发凸显。同时,其淫秽庸俗的含义波及到了其他文化领域,“黄色”在“黄色音乐”和“黄色电影”等领域里被极端狭隘地“色情化”使用,又进一步约定了“黄色新闻”的淫秽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的形象也是丰富的,汉乐府中写道“焜黄华叶衰”,“黄”是秋天的颜色,时序变换,从春夏的绿到秋天的黄,展示的是生命流逝的过程,也是最后的生命活力。这里“黄”是生命归于寂然的最后绚烂。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黄”是一种明丽的颜色,写出了春天的跃动和欢快。作为不同的意象的修饰词,“黄”的形象意义反差很大,这也可见颜色给人的感受与时节相适宜。

4.红。

《说文解字》卷十三(糸部):“红,帛赤白色。”本义指粉红色、浅红色。古代汉语用“赤”来表示现代汉语中“红”这种颜色,《说文解字》卷十(赤部):“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赤”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化逐渐被“红”代替。由于“红”色带来的视觉冲击比较强烈,汉族很早就在喜庆的场合用红色背景,“红”也因此产生了褒义色彩,如“红星”“红军”“红人”“红心”“红颜知己”等等。在古诗词中,“红”多是明丽的、温暖的、让人喜爱的色彩。一提到“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由地扑面而来:六月的西湖,风姿绰约,纵展眼力,田田的荷塘上遍布红色的荷花,绚丽热烈,生意盎然。白居易《问刘十九》的一句“红泥小火炉”,驱散了傍晚大雪将至的压抑和严寒,“红”与火相关,带来温暖的感觉。苏轼吟咏《海棠》的“故烧高烛照红妆”,虽不是直接写海棠的美丽,但“红妆”不止写出了色彩的明艳,也不禁让人联想到严妆的女子,艳丽夺目,引人注视,为此诗人唯恐错过花期,秉烛观赏。

5.绿。

《说文解字注》:“绿,帛青黄色也。”古代汉语用“青”来表示现代汉语中“绿”这种颜色。《说文解字》卷五(青部):“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绿”是生命的颜色,在现代汉语中具有“象征环保”的褒义色彩,如“绿色发展”“绿色蔬菜”。而在口语中,因为古代习俗的影响,见《元典章》卷廿九,“今拟娼妓各色分等第着紫皂衫子,戴着冠儿。娼妓之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产生了一个明显贬义色彩的词语“绿帽子”。口语中特别是网络上也出现了动词性的“绿”,指伴侣出轨。但在古典诗词中,从色彩的感情和形象来看,“绿”是让人心生向往的色彩,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可见村庄环境的清幽和生机:绿色的树木围绕村庄,形成合抱之势,仿佛村庄就躺在绿色的海洋中,静谧优美,远离喧嚣与繁杂。村庄如此,居住此地的人也定是淳朴的、真诚的。“绿”散发着幽静的气息,让人不由得联想着令人亲切的乡村风情。白居易的《忆江南》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把绿又再次提纯至“蓝”的程度,寒意消融的江南,春水上涨,绿色是蕴含着纯净、生机的色彩。

三、颜色词产生色彩意义的作用

1.提升组词能力。

不同于典型的表音文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其数量是有限的。据统计,常用的汉字约为3000个,而其中1500个汉字日常使用频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发展至今,其词汇量是异常庞大的,而且不断有新词产生,所以每个汉字特别是常用字都要求具备极强的组词能力,颜色词作为成词语素,与其他语素结合成词或者固定语素,产生诸多新的词语,为记录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服务。

2.帮助情绪表达。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交流过程中承载着需要传达的态度和情绪。通过对不同颜色的感官描述以及对各种颜色的心理态度表达,颜色词作为语素,其在组词过程中丰富了表达方式,如由“红”“白”组成的词多为褒义,由“黑”“灰”组成的词多为贬义。同时,由颜色词组成的“abb”式词语,多为口语用词,如“黑乎乎”“白惨惨”“黄灿灿”等。

从常用颜色词的色彩意义来看,他们的感情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本义直接关联的往往都属于中性色彩,从一个角度引申出褒义色彩,而从另一个角度引申可能产生出贬义色彩。有限文字通过排列组合产生无限意义是汉语之美的重要体现,颜色词产生的色彩意义让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于趣味。关于颜色词的色彩意义,需要正确地看待,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尊重语言发展的规律,避免滥用、误用,我们应该维护语言的规律性。

3.传承传统文化。

当下,文化自信应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具备的,自信是来自于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自知。了解不同颜色的词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意义的变化,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中对温柔敦厚审美的秉承,委婉含蓄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和对美与善的不懈追求。不管世界文化多么纷繁多样,对颜色词的意义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我们也能用兼容并蓄的心胸、用坚定的文化信心去面对,找准自己的定位,自信地面向未来。

聚焦颜色词,了解词意背后的文化及发展衍变的历程,探知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心理,有助于个人提升语言交际表达的能力,更有用助于欣赏汉字之美,理解其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褒义黄色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黄色四翅小粉蝶
黄色的小蝎子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
一枚词语一门静
“点”的觉醒
说句好话挺难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