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守正与创新
2022-11-21李正秾
李正秾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传统广电从不同方面做出了进一步调整,如采、编、播一体化,建设中央厨房,应用区块链技术等,这意味着面对变革,注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乃重中之重,也意味着传统的从业者如果不能突破固有模式与思维,就会被受众摒弃、被时代淘汰。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新时代不断学习新技术培养新能力,主动迎难而上,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
1 新媒介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1.1 5G投入商用后人才与资源的整合
长期以来,媒体从业者都是按照特定的技能进行分类,如播音主持、剪辑后期、拍摄等,这些媒体从业者在个人职业领域内从业时间长且经验丰富[1],但在5G时代,事件发生与受众接受之间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要求从业者掌握的技能不再单一化,而要朝着“一职多劳”的方向培养新媒体人才。例如:2021年7月,河南郑州爆发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导致多人遇难,物资、人员伤亡、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消息是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焦点。这些消息要在第一时间报道,迅速搭建起与民众沟通的桥梁。记者在采编方面需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状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以受众为中心,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更加顺畅的交流与互动。
5G投入商用后广电行业敏锐地看到了其对于视听产业的影响,作为一种最新通信技术,5G具有高速度、低延迟、大连接的特点,对于视听终端的用户来讲意味着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延迟与差异,当网络卡顿不再成为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面时,媒体从业者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源整合以及对于内容的精耕细作上。为了让受众接收到视角更全面、观点更深刻、解析更权威、传播更高效的信息,传统媒体从业者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需突破固有模式与思维,不断学习新技术,培养新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这一趋势,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为目标,着力打造智慧型广电、服务型广电。
1.2 “中央厨房”的建设
2016年,人民日报社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正式上线投入使用,这是主流媒体的全新尝试,不仅为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借鉴,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改革创新的标杆。“中央厨房”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一代内容生产运营体系,是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中央厨房”类似于集成中心的处理体系,通过工作者采集新闻内容—导入数据库—加工传播三个环节,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成本降到最低,效率达到最高[2],可以有效预防媒体重复建设、媒体资源分散、媒体资源缺乏优化配置等现象。
在强调媒体进一步融合的当下,“中央厨房”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模式的建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各级媒体在建设“中央厨房”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说形式是“骨架”,那么内容就是“血肉”,广播电视工作者还是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优质的内容是吸引用户的关键;第二,要谨防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中央厨房”,这样不仅会增加投资风险而且会浪费资源成本;第三,充分考虑用户所求,对其进行画像,以达到跟踪分析、行为预判、精准投放,借此增强用户黏性。传统媒体把当前面临的某些困境归结于新媒体的冲击,其实传统媒体自身也存在很大问题。与新媒体进行真正的融合并非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充分考虑当前信息传播的环境,传统媒体才能接地气、才会有人气。
1.3 区块链技术在广电传播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最早应用于金融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去中心化”和过程可信。简单来说,区块链就像一个公开的账本,人人都可以进来添加属于自己的“账”,这个过程是公开的、可追根溯源的,也是不可篡改的,这就为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首先,在当前“人人手握话筒”的时代,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对某些正在发生的信息的追踪报道,由于各家媒体都相互争夺事件的第一手资源和最新进展,所以该类新闻报道呈现极端的“分段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报道段落、任何一个报道环节都有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未来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此,可以对每一个信息的来源进行记录,这就对一些不良媒体和传播谣言的人员从根源上威慑。其次,新闻报道的版权因为媒介传播的特殊性难以像书籍、影视剧作品等一样得到较为周全的保护。2019年7月人民网与微众银行共同推出的“人民版权”打造了一站式版权保护管理平台,区块链公开透明的特性,更有利于版权所有者确权[3]。再次,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质更加调动了受众积极互动的心理,缔造了一个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与分享者的新形态,当记者职业边界模糊,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权威,这给媒介从业人员带来了挑战。虽然目前区块链在传媒业的应用还未普及开来,但其与传媒行业有相当大的结合点,这一前沿技术在未来终将广泛应用于媒介领域,跨学科的多边人才可以作为未来广播电视工作者培养和努力的方向。
2 争夺资源,融媒体背景下的竞争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变化带来信息收发方面的改变,“众媒共生”,广电边界愈发模糊。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广播电视转型的重要因素,随着5G投入商用,“人人手握话筒”的现象将成为常态,大有挤压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趋势,“众声喧哗”之下,媒体从业人员怎样取信于民,怎样吸引用户,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受众与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技术赋权之下广播电视所面对的是能够接触更多平台,有更强参与力,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新一代受众。当前,广电媒体转型之路有以下几大难点:第一,让受众能“看见”信息,所谓“看见”是对“众媒共生”下话语权的掌握。要掌握话语权,最重要的是保证时效性和真实性。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时效的要求,促使传统媒体提高新闻核查效率,尽可能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当前受众对于媒体发布的新闻有自己的判断力,不会一味地相信媒介权威。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就是真实,频频出现的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失实新闻等,不断拷问着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理念和伦理规范。第二,要让受众“看下去”,这是指内容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以往广播电视台很多节目对于内容的意义比较注重,趣味性不足。如今面对激烈的竞争,广播电视工作者需要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吸引大众。近年来文化类型综艺节目的兴起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做到了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第三,要让受众能“看得懂”,即容易接受并记忆深刻。高大上的表达内容与语态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传播环境,受众在面对媒体时更希望获得平等的交流。而某些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时,还停留在简单的政务新闻的播报,并未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
3 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守正与创新
3.1 弘扬主旋律,牢牢掌握主流舆论场
舆论引导本质上来说也是意识形态的引导,我国人口众多,网络环境复杂,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不仅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打造主流舆论阵地的排头兵。广播电视与纸媒相比,更具有直观性,在传统媒体时代能更好地引导舆论,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公众在某些程度上摆脱了对于传统媒介的依赖,转而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平台获取和收集信息、表达自我,这也使得主流话语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达中受到干扰与影响。
一直以来,舆论引导工作都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型主流舆论格局,可以“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4]。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呈现出了新特点。如何进行主题宣传,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是关键。主题宣传是正面宣传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对融媒体建设成效的检验。不论是“大国外交最前线”中康辉利用视频博客(Video Blog或Video Log,简称Vlog)第一视角对新闻解读,还是“主播说联播”主持人“走下神坛”接地气的表述,媒介从业人员利用更加大众化的表达,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转变了姿态,改变了语态,更加亲近受众,扩大了主流舆论场的影响力、引领力。
加强人民群众对于主流思想的主动认同而非被动接收,需要广播电视工作者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文艺作品与文化产品。主旋律影视剧作品是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重要方面,从近两年“我和我的”系列影片来看,整体呈现出“以小见大”的风格,以普通人的视角看国家变迁,以更符合年轻人的视角回顾历史、讲述故事,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宣发,更容易激发普通受众对于家国一体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弘扬主旋律时,要注意文艺创作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二者间的辩证共存。提倡题材的多样化,谨防理解的片面化,那些认为只有伟大历史、英雄人物才是主旋律的观点,其实是对主旋律的严重误解,实际上所有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社会发展主流的都可以被称之为主旋律。
3.2 走在时代前列,需立足现实、思考未来
麦克卢汉提出,有一样东西比电子媒介的速度还快,那就是思考。“控制变化不是要和变化同步前进,而是要走在变化的前面。预见赋予人转移和控制力量的能力。”[5]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广播电视工作者就需要预见用户的所思所想,不可以停止思考、停止创新。
为应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同时保证电视节目形态呈现的多样性,以智能化和云社交为驱动的云综艺应运而生,与传统综艺相比,无论是在制作成本还是体量大小上都有明显的缩减,大大提高了节目录制的灵活性与便捷性。虽然该制作模式相比起成熟的传统综艺节目并不具备较强的视听体验、场域魅力,但作为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仍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思考不仅要体现在形式上,还要体现在内容中。当资本与流量不再成为收视率的敲门砖,观众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感官刺激时,创作者就要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下一轮吸引观众的风向标。2022年除夕夜央视春晚中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带领观众“穿越”到北宋引得全网“刷屏”,充满国潮味、科幻感的舞台迅速吸睛,成功“出圈”,虚拟与现实结合,传统与现代碰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由此可见,受众并非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一些节目内容的呈现与表达的方式并未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广播电视工作者可以通过内容的创新唤醒传统文化别样生机,使受众对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节目充满更多期许。思考,永远要领先于即将到来的变化,对广播电视工作者而言,要时刻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时代,立足于现实之上,永远拥有前瞻的眼界和不停创新的紧迫感。
3.3 以人民为中心,创设良性传播环境
在当前快节奏的环境下,民众由于受到生活压力、心理压力的双重影响,在接受内容时可能更偏向于愉悦性、刺激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媒体而言,在内容生产制作时,并不可以将“有趣性”作为唯一准则,这就要求媒体在内容的制作与生产时,要将内容表达与受众喜好进行有机结合。
广播电视从业者在制作节目、传播信息时既要符合受众接受习惯,又不能过度消解传播内容本应该有的客观性和严肃性。部分广播电视台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用受众能看得到的变化满足受众的需求。例如,河南卫视2022年精心策划的《清明奇妙游》特别节目,利用高原实景拍摄等全新的艺术形式,以全媒体的传播方式为观众展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在视觉盛宴中,感受节日氛围、重温家国情怀、铭记传统美德。以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过于强调其历史地位,导致部分民众认为传统文化与这个时代脱节,而河南卫视以现代化的视角、接地气的表达、轻松愉悦的氛围呈现节目,不仅发扬了传统优秀文化,还给观众带去了较高的审美享受。又如,在对于“云南群象北迁”事件进行报道时,央视频、新京报等账号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对野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追踪直播,一时间引发了“全民观象”的热潮,相关信息立即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新媒体时代受众在阅读信息时会产生社交化、人格化的倾向,媒体利用直播的形式与受众有了良性的互动,对于象群北迁这一行为给予了“萌化”“浪漫化”的解释,这一报道不仅在国际上成为中国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有效证明,也一改传统媒体在网民心中的刻板印象,获得了网民的喜爱。由此可以得出,传播者除了要适应受众收视和阅读的习惯,顺应时代发展,更要注意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创设良好的传播环境。
4 结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融合,站在新时代的方位上,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主动适应时代变化,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创新的活力,为受众带来更高质量的、更丰富的广播电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