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
2022-11-21马智宇
马智宇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
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的某民办艺术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影视编导专业在专业规划与建设中,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建设之间的结合点,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与研究之中。课程思政是以“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基本指引,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逐步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学生新型教育理念[3]。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目的是培养当代的新闻采写人才,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媒体人应有的责任意识,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此同时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的知识点,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完成相关新闻的采访与稿件写作,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下文将结合编导专业特点、结合民办高校特色去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思政改革方法。
1 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树立德育为先理念
全面推进各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应首先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着手。作为专业教师,应积极践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专业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在德行上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应在平时的工作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不断提升自我职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教师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应切实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将德育放在首位,在课堂内外都需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行合一。
在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很重要。在工作之余,注意自我提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注国家大事,关注专业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作为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专业教师,除了掌握新闻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时刻关注国内外新闻,了解新闻行业的动态,将最新的内容在课上与学生进行分享,并注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新闻、采写新闻的能力以及记者应有的素质和修养,使学生树立媒体人应有的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今后从事新闻采写工作奠定基础。
2 课程组集体备课,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资源库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提到,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2]。为此,笔者与同事以课程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对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丰富。
2.1 成立课程组,集体备课
课程组是由数名讲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所组成的。教研室在确定各门课程的上课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每位教师擅长的领域,并结合老带新、与行业接轨的理念进行安排。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组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多年行业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也有刚毕业的研究生,这是一个可以互补共生的团队。老教师可以分享教学经验、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分享实践经验和行业情况;研究生可以把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加入进来,让这个团队充满活力与干劲。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背景的教师组合为一个课程组,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经验,大家一起研讨、集体备课,挖掘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为课程建设建言献策。
2.2 从教学目的到教学内容,体现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对于思想政治课大家都不陌生,是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的。那么到了大学专业课这里,如何把专业课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此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第一章“新闻采访的主体——记者”来进行举例说明。
首先,需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笔者和同事主要从思政目标、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四个方面进行构思。思政目标为通过本章教学,培养学生的记者素质与修养,使学生树立媒体人应有的责任意识,发挥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在新闻采写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知目标为了解记者的定义、分类、职责、奖项等;掌握记者的主要职责;掌握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求与职业道德。能力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社会活动能力、政治素质。情感目标为让学生对记者这一行业产生认同感并充满期待,对范长江、邹韬奋等知名记者产生钦佩之情,并能树立向其学习的理念。与以往笼统地谈教学目的不一样,笔者在这里设置了四大目标,明确提出了思政目标,并且把思政目标放在首位。在确定思政目标之后,再谈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并且后面三大目标都需围绕思政目标进行设置。比如,思政目标提到了要培养学生记者的素质和修养,那记者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修养,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里都有提及,这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并运用的。
其次,在进行课堂内容设计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思政元素。第一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主要采用“讲授+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在选择案例时精选优秀记者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把学生的价值观往正确方向进行引导。例如,在讲和记者有关的奖项“长江韬奋奖”时,插入范长江、邹韬奋两人的事迹,采用“幻灯片+图片”,再结合教师讲述,并播放一段范长江只身到西安采访西安事变经过的视频,根据这个视频让学生思考讨论优秀记者身上应具备的素质,自然而然地引入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修养。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和收获感,也更容易牢记和掌握这些内容。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点进行归纳整理,对没说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对有失偏颇之处进行校正。本部分内容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案例上,通过优秀记者案例,再插入少量负面案例,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习优者。
2.3 丰富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料。
首先,对本门课可参考的教材、书籍进一步丰富。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可以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为主,辅之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等,并注重与时俱进,及时关注最新的教材、专著等内容,把它们纳入参考书籍范围之内。
其次,补充案例库,包括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如前文提到的范长江和邹韬奋的事迹,包括当下一些主持人和记者的采访事迹,如撒贝宁、鲁豫、王冰冰等。在讲新闻真实性时可以举例纸馅包子事件,在讲网络新闻时可以举例华南虎事件、郭美美事件,并选择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等网站上发布的新闻作为案例,在讲电视新闻时可优先选择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或各卫视《新闻联播》作为案例。在选择新闻案例时尽量选择主流媒体上播发的新闻,这样在新闻的质量、真实性上都更有保障,广播新闻、报纸新闻亦是如此。
再次,建立考题库。对于期末是以考试形式结课的专业课程来说,建立考题库是非常有必要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考核旨在全面考查学生对新闻、记者、新闻价值、新闻线索、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并结合现实进行采访提纲设计和新闻稿写作的能力,让学生为今后从事新闻采写工作奠定基础。在此考核目标之下,考试题型以开放型题目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拟定采访提纲和写作新闻稿的能力,为此,可结合当下的一些话题,如高考、考研、疫情、就业、环保等,让学生进行相关稿件写作。而对理论知识记忆的考查占比不大,可通过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来进行。为此,在题库中可设置50道左右的选择题、40道左右的简答题、30道左右的写作题,在学期期末考试时让其他教师按比例从题库中进行抽题,随机组合成试卷后进行考试。而对于考题库也要及时进行更新,选择题和简答题变化不大,但写作题应结合时事及时更新。
3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理论+实践”的课程
民办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对专业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实操能力普遍不错。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由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组成,在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设计时,都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论课程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兴趣,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对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例如在讲新闻五要素时,首先了解学生最近都在关注什么新闻事件,让学生将该新闻与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将学生关注比较多的新闻作为案例,对其新闻五要素进行分析,教师分析完一个案例后,由学生分析其他案例的新闻五要素。在讲记者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询问学生比较喜欢的记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这些记者的事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些记者作为案例去讲述,并进行一定的补充。理论课程并不一定全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可以多让学生发言讨论,增强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课堂是大家的课程,在这个课堂上,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对于一些失之偏颇的见解,教师还是要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践课程可分课堂内实践和课堂外实践,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由课堂内走向课堂外。课堂内实践主要是一些基础的采访练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再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有人是记者,有人是摄影摄像者,有人是被采访者,大家各司其职进行采访前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进行采访过程的练习,完成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此次采访练习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课堂内实践大家都是熟人,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把控,而课堂外实践则需去采访一些陌生人,从和别人约定采访事宜到正式的采访实施再到后续的稿件写作,学生都需要参加,教师在其中进行指导,尤其要对新闻的导向性进行把关,避免出现原则性错误。此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融媒体中心,近距离观察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进一步了解行业的一些前沿知识。
4 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通过实地采访写出的稿件如果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势必无法激励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与之相关的一些比赛。2021年,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了省级的新媒体创意大赛的写作单元,大赛主题为“百年风华正青春”,结合建党100周年,讲述父辈或当代青年故事,也可以是家乡的变化,这样一个红色正能量的主题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是非常有益的。为此,笔者将其安排为一次学生作业,让学生实地采访、拍照,并进行稿件的写作,最后挑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参加比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正能量的故事,有对梦想的执着、有创业的艰辛、有默默的付出和百年的巨变等内容,这对学生身心都是一种洗礼。
此外,通过参加比赛,让更多的评委去评阅学生作品,也是对学生作品质量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所以,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可以与一些写作相关的竞赛进行结合,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检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 结语
思政建设关乎每一位教师和每一名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积极结合专业特点和院校特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师与学生结合起来,将教材与案例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体现思政育人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前文从某民办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手,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组集思广益、以学生为中心、以赛促教四个方面探寻了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应当作用于实践,后续笔者还将对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教师,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到课程内容的建设,教师都应该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其中,做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师,也是思想品德方面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