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体育发展对策分析

2022-11-21李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态体育

李䶮 李娟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发挥自然资源的多重效应[1]。乡村生态体育是由发挥自然资源的多重效应所衍生出的新型体育发展模式,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指导思想,将农村人口作为体育参与的对象,借助对现有各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利用,促使农村居民与体育、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2]。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又是乡村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乡村生态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困弊,群众对生态体育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生态资源被过度开发、污染,乡村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乡村生态体育的顺利发展。在这种境况下,要想保证乡村生态体育能够平稳发展、实现价值,就需要策无遗算。基于此,该文在阐述乡村生态体育时代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发展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乡村生态体育发展策略,旨在为我国新兴的乡村生态体育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乡村生态体育良性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乡村生态体育的时代意义

1.1 积极提高村民健康水平,促进乡风文明

健康是村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是村民生存幸福、创造财富的重要前提,因此体育活动也和村民身体健康密不可分。例如,上海大黄村就以人居环境整治和社会主义美好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已建成3 座篮球场、5 座约8000m2的露天足球馆、600m2的室内羽毛球馆、约370m2的彩色健身步道和500m2的健身舞广场。目前,大黄村的绿地覆盖面已达到60%以上,“生态体育村”的雏形基本建立。依托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把村民体育运动精神与其环境相融合,让生态体育进入农户生活,从而形成了全民健康理念,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3]。乡村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因素就是要提高乡村群众健康水平,文化习俗、制度政策、环境治理、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是乡风文明的核心内涵。乡风文明是群众生活过程中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所养成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乡村生态体育具有丰富村民运动形式的作用,同时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指引村民养成科学有益的生活休闲方式,可以使村民幸福感与满足感得到巨大提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氛围及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益处。促进乡风文明,让生态体育引领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村民生活新时尚。

1.2 导入宜居生活新要素,助力生态宜居

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相互交叉的生态基因使农村体育具有生态体育内生力[4]。乡村本身具备一定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因此,静谧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成为体育在乡村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生态体育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对基建水平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不仅要保证产业环境和服务配套设施高标准,还要保证自然环境方面空气清新、环境舒适,使人们在乡村生态环境中可以体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共长的状态。

一方面,当下人们在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压力巨大,人们希望有一个放松心情、恢复体力且健康舒适的地方,节假日时愈来愈多的人选择去乡村游玩。乡村中有清冽的溪水、洁净的空气、浓密的树林和一望无尽的田野,生态体育推崇不借助动力性工具,主要利用自身肢体开展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通常是具有强烈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的户外运动休闲[5],人们在健步环路或健身器械区,一边感受自然,一边进行体育锻炼,让人们远离城市的纷扰,体验拥抱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另一方面,乡村体育的生态性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群体身体健康水平。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接近2.5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1%[6]。预计2050 年将高达35.1%。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在较高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而言,是消费水平更高的消费群体。利用乡村天然的生态环境,将体育融入乡村,不仅可满足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扩大消费、拉动农村非农经济、振兴乡村的一个有效方式[4]。

因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乡村生态优势,地方政府要坚持以绿色发展方式带动乡村振兴,企业在乡村生态环境开发建设中,注入体育要素,加强体育配套设施导入与建设。此举可有效整治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风貌、提高乡村基建水平、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有助于构建生态友好、人文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活环境,推进宜居、宜游的新乡村建设。

1.3 发挥乡村生态体育人文性,拓展教育维度

我国以培养学生劳动兴趣,掌握一定劳动技能为目标,贯彻体力劳动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形态,但城市当中符合目标的教育活动,实施较为困难,长久生活于城市中的学生与生态自然环境接触程度甚少,难以建立与自然的情感链接。而乡村生态环境不仅能让学生融入自然,触摸自然,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环境的背景下参与适当的农业劳作,体验其中的快乐。就社会学习方面而言,学生去乡村劳作可以了解农民生活不易,学习传统体育文化;从健康视角看,农业劳动作为涉及周身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与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城市人群很少能感受到原生态环境的馈赠,钢筋水泥的巨大空间往往让人们倍感压抑与疲惫,当人们走进生态体育环境中,所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风光,还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身体力行地参与一些农业劳作,感受生态体育的人文情怀。

学生可以在农业劳动的亲身实践中会深切明白粮食来之不易,坚持节约杜绝浪费的道理。以体育人,城市学生来乡村劳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培养其价值观,完善其人格,改善其身体素质。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肯定了劳动教育效果,也正是体育中的育人目的。在教育的层面上,农作将身体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相结合,是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最好方式。

因此,农业劳动可以当作最适合于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活动,也是乡村生态体育人文教育的最好体现。

1.4 打造乡村产业新动能,推动产业兴旺

体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早在2000年,日、英、德、法、意、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就约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5%。而我国在2018 年,体育产业增加值才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因此,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则不动摇,把生态与体育相结合,让高品质体育活动走进乡村,激发体育与生态环境的融合潜力,使生态体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例如,著名马岭风景区所在地的浙江省金华市虞宅乡,境内山林面积66680 亩,当地积极组织生态体育建设,并在2019年10月体育馆启动以来,已经承接1场国家级、6 场省市级、15 场县级赛事,总计迎来15 万人次游客,其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生产、体育传媒业、体育彩票业等规模化的体育产业链,以体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推动了周边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运动休闲方面,增强健步路、自行车道、绿色环路等与生态资源相结合的生态体育设施的建设,如在健步路沿途增加服务点,增加体育相关商业设施等,可以推动更多人群从事第三产业工作,扩大就业机会。

沙漠、戈壁、山地、森林是我国西北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主要地形地貌特点,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劣势条件。而今,一些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生态体育建设,如充分开发千里漓江邕江西江风光、千里蓝色滨海、千里奇美喀斯特地区、千里边境风情、千里绿色森林等“体育+”资源,把原来“不利”的资源变成了“聚宝盆”,极大地促进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扭转了偏远乡村地区经济极其落后的形势。

乡村生态体育的建设在多方面为乡村产业带来新生机,应理顺体育活动的发展逻辑,逐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乡村生态体育业态的创新型开发,有利于生态体育区域产业构成,为乡村振兴产业的升级与跨越提供强大动力,从而进一步实现体育产业融合,振兴乡村体育经济发展。

1.5 优化乡村制度环境,实现有效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同时乡村生态体育治理又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协同作业,因此其之间的联合能力越强,越可提高乡村制度环境治理水平。

乡村生态体育,本身就是新产物、新融合,乡村制度环境治理少不了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2021 年10月,合肥市大树丁村和巢湖市南湖方村以行政村为主,鼓励相关行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共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项目,着力发挥标准化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的引领、指导、规范和保障作用。

乡村制度环境治理也同样少不了群众自发维护。例如,江苏宿迁蔡集镇把还给村民绿水青山当作工作首要目标,全力开展生态治理工作。不到2年时间,蔡集镇利用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在各个村共建设了13个生态体育公园,不但培养了村民的体育意识和习惯,而且增进了邻里和谐,愈来愈多的村民积极配合生态体育治理行动,并自发进行维护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村镇的风气与社会治安面貌。乡村生态体育建设在融合人文、体育、环境的进程中形成了科学可持续发展方式和协调发展格局,增强了乡村治理能力,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同时,依靠生态资源优势,使体育活动摆脱场地局限性,把群众从体育场馆带入生态自然之中。并且体育活动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民众的法治意识、德治水平和乡村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比试验板选择在相同的工况环境下进行焊接,最终经无损检测合格后进行理化检测试验,检测内容包括焊缝金相显微组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焊接接头硬度。

2 乡村生态体育当下存在的弊病

2.1 生态体育设施发展水平与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存在差距

从多角度看,当下生态体育设施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运动文化需求。许多乡村只有简陋的露天健身器械,没有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进行设施建设,孩子没有正规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成人和老人没有适合散步、慢跑的环路或运动休闲场所,有些乡村仅有景观环路,却没有多样化的体育场地,或可以进行体育活动的生态公园。

因为乡村经济总体比较落后,加之部分当地政府没有切实进行生态体育设施开发与建设,导致乡村地区只有生态,没有体育,有些村镇甚至连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无法保障;体育功能区划不清,没有形成区域特色,许多乡村地区将室外体育活动区域与休闲休息区混合建设,容易形成安全隐患。更有些地区为节约占地资源,将篮球场或足球场的一部分改造成停车场或农作物晾晒区域,导致部分体育设施资源的过分重叠和利用率不高。

同时,许多依山傍水的乡村地区没有利用好生态环境优势,没有开发利用山区、湖河区域进行生态体育设施建设,这种基建不完善、层次不明确的生态体育设施水平,无法满足大众更高层次的体育及精神需求。

2.2 乡村地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行业、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我国乡村生态体育处于初生阶段,不论在路径规划、资源配置,还是技术水平方面,都存在体育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造成体育人力资源短缺,具体有如下方面。第一,城镇化进程,使60%国民进入城市地区,在可预期的未来,该比例可能达到70%,甚至80%,因此乡村人口在逐年减少,为数不多的体育人才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体育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第二,乡村地区教育落后,缺少体育技术指导教育手段,难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第三,乡村地区经济落后,缺少资金建立专业体育人才培训机构。第四,乡村地区公共体育资源短缺,农村体育组织难以运行,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就缺少制度上的保障。

乡村生态体育发展需要群众基础,村民本身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对科学体育的态度和认识均不足。而且,乡村生态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体育人才进行技术指导,从专业的角度,更好地对生态体育线路进行规划与运作。同时,体育活动是不少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活动,他们十分需要有专业人员给他们开出运动处方并给予技术指导[7]。但由于乡村地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专业体育人才数量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要求。一些志愿者虽有部分健身经验,但专业训练、理论知识、技术水平高度不够。由此,可以适当培养一些对有体育基础、对体育有兴趣特长的村民,将其纳入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满足群众的体育技术指导的基本需求,同时弥补乡村生态体育产业中体育人才缺口。所以,大力培养体育人才,引进乡村是推动乡村生态体育的必要条件。

2.3 乡村生态破坏严重,面临资源困境

乡村生态体育离不开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又离不开乡村生态治理。2018 年9 月,广州花都区炭步镇中洞水库旁边的山林地,被人非法倾倒大量固体废物垃圾,形成一个大型垃圾山。该垃圾场对外排放污染废水,其中排放的含砷污染物超标24.6倍,属严重污染环境,生态环境经济损失为126504 元。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乡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许多乡村青山绿水不再,反而面临生态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

同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8]。为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养殖业、小型企业、工业作坊发展过快,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污水无序排放,并且在城镇治理整治的大环境下,一些造纸厂、塑料加工厂、采矿场等轻重工业工厂将原址搬入乡村地区,同时没有严格执行废物排放标准,导致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水资源、土壤、树木受到污染,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21年5月,河北省碾子峪镇大屯村一家选厂在原来没有清理的尾矿上继续排放尾砂,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宽城县的主要河流之一的长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该厂还在长河河道内直接挖掘取水井,影响河道行洪和地下水源,且严重影响居民用水,此举就是挑战政府公信力。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一定程度逐渐扩大。因此,不良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困境严重阻碍了乡村生态体育建设的进程。

3 乡村生态体育发展对策分析

3.1 提高基建水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了解体育赛事和资讯,且逐步开始尝试各类体育活动,所以落后的乡村生态体育设施必然无法满足村民的精神和身体需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政府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乡村生态优势结合体育运动休闲产业进行系统的生态体育基础建设规划。乡村生态体育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创作导向,增强体育产品与体育产业质量,创造更佳的体育氛围,创造更优的体育环境。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体育设施建设,如山区可以开辟盘山路,开展山地自行车比赛、登山运动等多样化的适合山区进行的生态体育活动;湖河区域可以划分出龙舟、赛艇活动区等;草原或林区可以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生态体育公园等。

另外,虽然更多的村民愿意进行体育活动,尝试了解体育知识,但是由于乡村地区知识相对匮乏,村民对正确的体育运动休闲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乡村生态体育设施建设要以村民精神需求为核心,加强体育文化精神传播,做到表达通俗化,内容科学化、宣传普遍化,使村民在体育活动中接触、学习体育知识,并能与生活相结合,使生态体育建设最后达到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弘扬体育科学精神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目的。

3.2 加大政策福利,培养体育技术人才

培养体育技术人才,储备体育人力资源需要从教育、经济以及政策制度入手。首先,乡村教育水平低,层级不高是导致“育人”一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应该以镇为单位,集中体育教育资源,引进城市内专业体育人才,保证体育知识教学水平,继而建立规模化、全面化的体育教育培训基地,以此为核心向各个乡村地区进行辐射,并在乡村建立小型体育培训点,以便于信息传达,同时可以增强体育技术教育的覆盖面。并且在村镇的中小学及高中,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基础,有利于日后为体育人力资源输送人才。

另外,在经济方面,乡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体育设施不完善及公共体育资源短缺,使得体育产业发展迟缓,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与管理就缺少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国家应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进行乡村生态体育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在体育产业合作方面提供福利,引导地方企业对生态体育建设给予支持。并且政府要根据乡村生态环境,最大化利用其生态优势,提供适合生态体育发展的公共体育资源,加强管理,促进民间或专业体育组织的运行,从而为体育人力资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包括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多种服务,只有乡村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健全,才能实现城市人才、资金向乡村流动,乡村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才能有序开展[9]。

最后,乡村体育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就是乡村地区体育产业匮乏、福利待遇低,体育人才的技能得不到施展,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国家不光要大力投资地方政府进行体育产业建设,也要制定惠民政策,为有能力的体育人才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让乡村体育人才在家乡就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生活条件。政府应设立激励制度,对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体育技术人才进行奖赏,必要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场所,激发不同领域体育人才的动力与潜力,让体育技术人才可以发挥自身所长,为乡村体育发展作出贡献。

3.3 保护型开发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尤其在乡村生态体育中,生态环境治理是第一要素,针对目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可以将传统治理方式转变为网络协同治理方式,因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对比于传统环境治理,在理念、内容、方向、目的、政策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网络协同治理方式可以提高多方面协作效率,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增强信息整合能力,是新型生态环境治理的利器。

基于此,为让网络协同治理手段在乡村环境治理中顺利进行,需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及多个方面融合进立体交织的网络空间,合理运用系统规范化的网络思维,稳步协同前进。

乡村生态体育发展不仅包含乡村生态治理,还要注重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在发展生态体育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开发,并且生态环境中如湖河区域、山业林业保护区、濒危动物保护区等,其区域内濒危物种都属于不可复制的资源,因此,如何做到保护性开发,保证生态资源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最大的难点。此外,资源的开发应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至绿色节约的发展层次,坚持“既开发,又保护”的原则,把乡村已存在的生态资源根据体育产业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学会变废为宝,变旧为新,变单为多的方式,优化乡村生态体育的开发格局。

4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想实现乡村生态体育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抓住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征,与我国当下乡村生态体育发展现状相结合,从根本问题出发,完善乡村生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满足村民增长的体育类需求。同时,政府要给予大力扶持,在资源供给上要满足乡村生态体育的发展需求,保证良好的政策福利,可以增强体育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体育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减少体育人才流失。并且在生存生态资源的开发进程中,采取合理的保护开发措施,避免生态资源浪费与破坏。由此,要使用科学的建设手段,为实现乡村生态体育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推动乡村生态体育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体育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我们的“体育梦”
盱眙生态藕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