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特点及教学模式优化
2022-11-21管伟
管伟
(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陕西西安 710127)
田径运动起源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之中。此外,田径运动在当今表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如能对参与者的体格进行锻炼,促进参与者心理素质提高,使参与者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等。因此,田径运动得到了社会人士、教育学者等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系统训练与教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田径训练的特点分析
田径运动训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等,对训练者的潜能进行有效激发,使其身体机能得到提升,继而更好地掌握和发挥运动技战术,在田径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近年来,田径运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田径比赛也日益激烈,因此要想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必须要高度重视田径运动训练。而要有效地开展田径运动训练,确保其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确定合理的训练方法或手段,安排恰当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明确田径运动训练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就目前而言,田径运动训练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1 以科学的教材为训练依据
运动训练教材的科学选择,意味着运动训练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要有效地开展田径运动训练、确保其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以科学的训练教材为依据。
在当前,我国田径运动训练方面的教材不断增多,而且教材中所涉及的训练内容不断更新,变得日益丰富、系统,训练方法、手段变得多样化和科学化,训练环节的安排也日益合理等。在具体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需要依据训练的目的、任务以及训练对象的特点等,选择最为恰当的教材作为参考[1]。
1.2 注重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
田径是一种涉及众多基础性运动能力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所涉及的具体项目有很多,有短跑、长跑、跳高、铅球等。这就决定了在开展田径运动训练时必须注重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其中,通过开展一般训练,可以有效提升练习者一般性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而通过开展专项训练,可以使练习者有效提升专项技能。
1.3 关注训练者的心理素质
田径运动所考验的不仅是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考验着参与者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参与者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开展田径运动训练时,训练者的心理素质训练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2]。
田径运动的心理素质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训练者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心理调节能力、临场应对能力等。只有在心态健康、情绪稳定、自信的状态下,训练者才能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技术判断和技术决策,继而在训练和比赛中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田径运动训练是比较枯燥的,且强度比较大,训练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积极应对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种种心理反应,继而实现最佳的训练效果。
1.4 重视合理的训练节奏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有些人认为训练时间越长,获得的训练效果也会越好。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长时间的训练会导致训练者无法获得充足的休息,继而出现身心疲惫的状况,甚至会对训练产生厌恶的情绪。因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把握合理的训练节奏是十分重要的[3]。
对训练节奏进行合理安排,再辅以适当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可以使训练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放松,避免或延缓训练疲劳的出现;可以使训练者有充足的时间对训练的过程进行反思,掌握训练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奠定基础。
2 田径教学模式的优化
田径运动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功能,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内容。学校通过组织开展田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继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落实。可是,对当前学校田径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会发现,其在田径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及时进行优化。
2.1 优化田径教学模式的原因
近年来,学校对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积极创新田径教学的模式。但纵观当前学校田径教学的效果,会发现其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田径教学的质量[4]。
2.1.1 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关注不够
在开展田径教学时,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必须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但从当前的田径教学实践来看,不少体育教师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最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如人意的。此外,一些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技术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这不仅无法保证学生掌握准确、规范的技术动作,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5]。
2.1.2 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田径是一项有着较强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因而很多学校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过于追求竞技性,教学内容以运动技术为主,健身、发展健康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也就是说,当前田径教学的内容是较为单一的,无法使田径运动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此外,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地实现训练目的。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新的田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这使得田径教学方法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必仅仅运用讲解法、亲身示范法等,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参加多样化的比赛等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田径运动的技战术,继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当前学校田径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会发现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不重视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等,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田径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田径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佳。
2.1.3 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要衡量教学的效果,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但纵观当前学校田径教学的现状会发现,很多学校忽视了田径教学评价这一方面。即使是设置了田径教学评价,评价指标也以定量指标为主,评价方面以终结评价为主,缺乏更为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也缺乏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如此一来,评价的结果自然不够科学、全面。这样的评价结果,自然无法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反馈[6]。
2.2 优化田径教学模式的策略
在明确了田径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后,就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就目前而言,以下几个策略对于田径教学模式的优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2.2.1 要切实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田径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为此,在进一步优化田径教学模式时,要切实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比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或是激励手段等来激发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允许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等;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运动水平等来安排恰当的教学训练内容和训练节奏等,做到因材施教。
2.2.2 要进一步丰富田径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开发校本田径教学资源,丰富田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创新田径教学的方法,用最为恰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热情,帮助学生更为牢固、准确地掌握与运用田径技战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2.3 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追踪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完美,都需要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不断进行优化。基于此,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需要做好教学效果的追踪工作,并将追踪结果纳入教学评价之中,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2.2.4 要不断提高田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不同的教师在运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提高田径教师队伍的水平也是优化田径教学模式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在提高田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时,既要注重丰富田径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田径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需要完善田径教师的基本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必须注重提升田径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水平。
3 结语
田径运动是涉及众多基础性运动能力,有着多元化价值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要想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作用,促进田径运动的持续发展,必须做好田径运动的训练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