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的ESG投资

2022-11-21陈亚芹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碳绿色策略

文/陈亚芹 编辑/韩英彤

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投资是指在传统投资的基础上,加入对投资对象环境、社会和治理情况的考量,与可持续金融、低碳金融、气候金融、绿色金融等概念有所交叉、相互促进。ESG概念自2004年在联合国报告中首次出现以来,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实践运用,在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UN PRI)的推动下,ESG投资理念逐渐主流化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ESG投资现状

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GSIA)的数据,全球ESG投资规模已从2014年的18.3万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30.7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总量的33%。2016—2018年的ESG投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比传统投资年复合增长率3%超出13%。其中欧洲和美国ESG投资分别为14.1万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占市场主要份额。

中国的ESG投资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目前市场规模不大,但增速惊人。得益于中国近几年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全球领先的成效,ESG逐渐被市场理解、接纳和推广运用。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内地已有77家金融机构签署加入UN PRI。

主流ESG投资策略

GSIA定义的责任投资策略包括正面筛选或优选策略、负面筛选、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影响力投资、主动沟通、ESG整合等。

(1)正面筛选或优选策略(Positive/best-inclass Screening)一般选择相较于同业ESG绩效较好的行业、公司或项目作为投资对象;

(2)负面筛选(Negative/exclusionary Screening)是根据特定的ESG标准,从投资组合中剔除相应的投资对象,如被禁止的行为、产品、服务清单;禁止投资的国家、行业、企业清单。

(3)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Sustainability Themed Investing)通常投资于应对特定可持续发展挑战的资产,如食物、水、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技术、农业等。行业主题投资也属于此类。

(4)主动沟通(Corporate Engagement and Shareholder Action)是利用股东的权利通过直接与投资对象沟通、提交股东建议或通过代理投票来影响被投资公司的ESG决策。

(5)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旨在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的针对性投资,为有明确社会、环境目标的企业提供融资。投资人一般在财务要求之外有明确的、高于行业水平的环境和社会目标。

(6)ESG整合(ESG Integration)是在投资分析中明确地、系统化地纳入ESG因素,全面评估ESG因素和传统财务因素以形成投资决策。

相比前几种策略,ESG整合策略更系统和量化,既可以作为特定产品的投资策略,也可以适用于改善全流程、全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其投资价值的有效性更易检验。因此,ESG整合策略更适用于一般商业机构。

ESG的实践与运用

在国际市场实践和金融产品创新中,ESG主要运用在资产管理领域。一般情况下,ESG投资者用量化的ESG分析来帮助其投资决策,使用内部研究和第三方研究来为投资组合和投资范围内的公司建立专有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议题评分,并据此创建整体ESG评分,并定期召开ESG专题会议,讨论评分结果和相关分析,评估ESG议题对公司和行业表现的潜在影响。

在股权投资中,常采用基本面策略和系统性策略两种方法。基本面策略是指在估值模型中将ESG因子与其他公司基本面数据整合在一起,根据因子调整未来营收增长率、运营成本、资本性支出、折扣率等基本面变量,并对最终估值产生影响。例如,如果投资人认为公司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监管,可能需要增加环保投资,并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停工等处罚,则需要调低未来营收增长率,调高运营成本、资本性支出和折扣率。系统性策略主要包括量化策略和聪明贝塔策略。随着ESG数据更广泛、更准确、更具可对比性,越来越多的投资经理开始运用统计学寻找足以影响阿尔法收益或降低风险的ESG因子,并将ESG因子与价值、规模、动量、增长和波动性等其他因子整合来建立模型,使用量化策略和聪明贝塔策略把ESG数据纳入量化模型中,最终实现对股票权重的调整。

在固定收益投资中,ESG因素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影响投资决策。一是基本信用分析。投资者在信用评估模型中纳入ESG因子,评估ESG因素对企业和项目基本面、关键财务数据和信用数据的影响,进而评估信用价值的变化。二是内部信用评级。主要方式是在做出投资决策的同时参考第三方ESG评分或自有ESG评分,将评分直接嵌入内部信用评级流程。三是宏观经济和市场因素分析。建立工具以检查ESG议题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市场因素,并判断受影响的宏观经济和市场因素对企业、行业的影响。

除资管领域的投资实践外,ESG评估还可用于改善全流程、全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也可以作为特定产品的投资策略。如在集团角度,ESG评估可被纳入全流程、全产品的审批流程,在风险管理和定价估值中发挥作用;在特定ESG、绿色产品、责任投资产品角度,ESG评估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设定投资主题、采纳ESG优选策略、定制和跟踪ESG指数等方式参与产品设计开发。

与国际情况有所不同,我国责任投资早期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业务上,近几年逐步发展到证券业、股权投资和产业基金实践中。ESG股票指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银行理财等责任投资产品不断涌现,但仍以ESG产品为主。目前已经建立较为系统的ESG评价体系,但现阶段将ESG评价体系纳入投资、授信决策的机构数量比较有限,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我国首批建立ESG评价体系的公募基金,其设计ESG体系的初始动力之一是满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要求。

在ESG指数方面,截至2021年10月末,沪深交易所共有66只涉及使用ESG因素筛选成分股的ESG指数,其中主要包括ESG优选类23只、公司治理优选类6只、绿色低碳优选类2只、节能环保行业类33只、扶贫发展主题类1只、海洋经济主题类1只。

截至2021年10月,共有65家基金公司发布了344只ESG公募基金产品,其中59只使用了ESG优选理念,5只使用了公司治理优选理念,6只使用了绿色低碳优选理念,201只主要根据是否属于该基金定义的节能环保行业来筛选成分股,2只是抗疫主题债券基金,还有71只采用ESG剔除筛选方法。

近两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ESG理财产品兴起,目前可统计的银行ESG理财产品共76支,发行人主要为兴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华夏银行理财子公司等16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部)。相对而言,银行的ESG理财产品尚缺乏关于投资策略和ESG流程方面的信息披露。

“双碳”目标对ESG投资的影响

新发展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机构对标绿色发展目标、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和业务机遇。据各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新增投资均在百万亿元以上。2021年以来,市场表现已有所反应,从资本市场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相关绿色产业表现亮眼。根据万得(Wind)数据,新能源指数收益率高达60%,碳中和指数涨幅34.8%,显著跑赢同期全A指数8.3%。从信贷数据看,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增速达27.9%,快于同期各项贷款11.4%的增速,2017—2021年,绿色贷款年化增长率高达21.5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要求,要把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进“双碳”目标落实的“1+N”政策体系已陆续出台,“双碳”目标将逐渐分解至电力、交通、工业、建筑、农业、新技术等各个细分领域和行业及各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对存量经济进行调整改造,也需要对增量经济进行更新升级。

金融机构通过对ESG工具的运用,可以利用金融服务要求企业将ESG要求融入生产和经营管理,帮助企业有效实施转型发展;并借助ESG策略筛选和识别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还可以发行ESG相关理财产品,从投资习惯与收益溢价角度引导和教育投资人形成新的投资偏好。

问题与挑战

虽然ESG理念备受关注,ESG投资价值逐步得到认可,但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ESG评价标准不统一。从国际国内实践来看,各评级机构、交易所、研究机构、资管机构等均各自开发ESG评级标准,不统一的标准导致对相同标的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且国际ESG标准不符合我国国情,不能充分反映我国企业的ESG表现。

ESG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尚待论证。由于我国的ESG投资发展时间不长,相关产品样本数有限。ESG投资策略能否带来正面溢价或价值体现还缺乏充分量化论证,这也会引起部分投资人对ESG长期投资持存疑态度。

ESG投资基础数据缺失。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既包含定性指标也包含定量指标。在定量指标方面,大部分企业的能耗、能效、排放等数据尚未公开,定性指标方面相关信息可获得性更差。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质量缺乏复核、数据来源不权威等都会影响ESG评价各项数据的可获得性。

ESG相关信息披露不规范。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方面,在我国监管机构和行业主管机构的推动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相关规范和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目前可见的ESG披露中,部分存在避重就轻、正面披露、负面不披露等问题。

资管机构参与度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国内已有多家资管机构、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等积极加入UN PRI,但相对占比还不高,尤其是养老金、社保基金等虽然已在ESG方面开展积极研究,但尚未采取实质行动。在资管机构中,ESG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但ESG专业投研团队的建设和能力提升还需加强。

ESG投资发展趋势及建议

相比欧美国家的ESG投资现状,我国的ESG投资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背景下,ESG投资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应用场景多元化。除资管机构积极运用ESG投资理念,开展ESG投资并创设ESG产品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还尝试将ESG理念运用至研究、客户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如在前期调查中运用正面筛选或负面筛选等方法增加对资产标的的财务表现外的ESG因素考量;在投资策略上参考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的ESG投资策略,建立各公司的ESG投资指导并培训投资经理们进行相关实践,促进资金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在投后管理环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环境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纳入其中,进行动态的ESG表现追踪和评价。部分银行机构还开展了对客户的ESG评级。

二是专业程度提升。在ESG投资策略中,ESG整合策略的运用在逐渐推广,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服务在逐步丰富。部门金融机构建立了专业的ESG投研团队,更好地促进了投资领域与ESG业界的融合,体现了ESG专业投资的水平在提升。

三是标准体系逐步规范。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出要围绕绿色金融积极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约束、产品和市场体系、国际合作“五大支柱”建设,在此过程中,不断促进国际国内标准的趋同,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ESG所考量的三大维度与中国绿色金融的内涵具有高度重合性,我国监管机构正在考虑结合中国国情,建立适用中国市场的ESG指标体系,并注重与国际市场的沟通和衔接,这将推动ESG标准体系不断规范完善。

为更好促进我国ESG投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强ESG信息披露,建立ESG数据支撑。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进展较快,监管部门关于信息披露的文件和要求也密集出台。建议可通过加强ESG与绿色金融工作的统筹协调,发挥绿色金融的工作基础和优势,指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ESG信息披露。同时,通过建立ESG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共享平台、鼓励和培育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等方式,帮助企业和投资人将ESG的定性定量指标转化为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的决策依据和模型输入,并加强金融科技在ESG建模、数据抓取和结果跟踪方面的应用。

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促进ESG投资。由于ESG概念目前还相对宽泛,在实际运用中操作性和执行性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推动ESG产品的发展,有必要从金融监管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对ESG有所要求。包括将ESG表现纳入考核评价、对ESG产品创新进行准入和审批方面的倾斜和支持,给予财税、风险权重和货币政策工具等政策红利安排等,并配套出台支持性政策文件,引导市场形成“想做、能做、有动力做”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从企业角度,要让企业感受到ESG主题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望获得更好的回报,ESG表现佳可以帮助企业得到更多投资者和影响力投资者的关注,更有利于企业的市值管理,从而启发企业重视ESG,加强ESG管理。从投资人角度,要着力培养一批责任投资人作为ESG产品的基石投资者,通过市场化机制培养投资人ESG长期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促进ESG投资良性循环。从个人投资者角度,要加强ESG尽责管理投资理念教育,促进个人投资者提升对投资附带权益和ESG投资的认知,ESG产品发行机构开展ESG尽责管理教育和产品信息披露等。另外,还要加快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的有序发展和专业管理,加快ESG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猜你喜欢

双碳绿色策略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Passage Four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