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优化复述教学
——记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漏》一课的教学设计、反思及修改
2022-11-21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215005王婧
江苏苏州市实验小学(215005)王婧
复述,是指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按照一定的要求,把文本内容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复述不是机械性地背诵课文,而是指向文本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二学段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可见,统编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将复述作为语文要素明确提出。
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教材明确提出了“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的要求。这一单元编入了四篇课文,并根据课文的不同题材与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复述训练要求。例如,根据线索进行全文复述、挑选有意思的情节进行部分复述、根据情节发展续编故事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明确每一课的复述训练目标。
本单元中的《漏》是一篇民间故事,故事内容有趣,情节几度反转,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能根据故事发生的地点变化对本文内容进行梳理和复述。笔者在初次进行教学设计并实践后,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一、初次设计《漏》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并说出觉得有趣的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对仗的叙述手法、生动的动作描写和拟声词的运用等。
3.梳理全文脉络,按地点变化整理故事发展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复述课文的方法?(用表格列举、用自己的话复述)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漏》的起因。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利用课件出示提示语)
“从前,有一个_______和一个_______,养着一只小胖驴。住在山上的_______打算去________,住在山下的______打算去__________。”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小胖驴有没有被偷走,并弄明白课文题目中的“漏”究竟是什么。
2.朗读课文,重点感悟
(1)感受对仗,揭示“漏”是什么
师:老虎和贼来到老公公、老婆婆家。他们选择了什么时间?他们为什么会选这个时间?老虎和贼后来又做了什么呢?(出示文段)
“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贼用手在屋顶上挖,不一会儿,墙被老虎抓了个窟窿,屋顶被贼挖了个窟窿。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
师:这段话写得好玩儿吗?为什么?(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适时提示)没错,这两句话对仗、押韵,不仅读着顺口,而且加剧了紧张感。这篇文章有很多处都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显得妙趣横生。
师:接着,老虎和贼进到驴圈里了吗?为什么?老公公、老婆婆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了解到老婆婆最害怕的是什么?这个“漏”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是从课文中的哪部分知道的?
师:是啊,从课文最后我们得知老婆婆最害怕的其实是漏雨!可笑的是,这个“漏”可把老虎和贼吓惨了!他们两个听到“漏”字,是怎么想的?他们认为“漏”是什么?
师:你们看,老虎和贼本打算去老公公、老婆婆家偷毛驴,却被谁吓跑了?(教师板书总结)
(2)默读第10~18自然段,体会课文的趣味性
①第10~12自然段
师:第10~12自然段为什么有趣?(学生对情节进行复述)是啊,他们一个拼命跑,一个拼命抱。跑的那个像什么?抱的那个像什么?这两句话写得好吗?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他们当时的什么心情呢?
师:到了树边,老虎蹭掉贼,贼纵身上树,他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师:细雨蒙蒙,两个做贼心虚的家伙连自己为什么要跑都不知道。“虎驮着贼,贼骑着虎”“虎甩掉贼,贼蹿上树”写得既有趣又有讽刺意味。这两件事各自发生在什么地点呢?(板书并贴上图片:山路、树)
②第13~17自然段
师:第13~17自然段为什么有趣?文中的“咔嚓一声”,能去掉吗?为什么?这个拟声词写出了树枝被压断的突然之感,请你也来尝试填一填这样的句子。(出示练习)
只听到()一声,他的衣服被铁片划破了。
铅笔盒()一声掉在了地上。
(引导学生在括号内填上拟声词,如“嘶啦”“咣当”)
师:谁能想到老虎和贼还能再见面,并把对方当作“漏”,甚至害怕到滚下山坡呢!这件事同样发生在树下(教师板书并贴上图片)。
③第18自然段
师:这段为什么有趣?这件事发生在哪?(教师板书并贴上图片:山坡)让我们用幽默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师:第二天,老公公、老婆婆又在家说起“漏”,我们才知道这“漏”其实是什么呢?
3.复述课文
师: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接着,老师就要考考大家能不能自己复述整个故事了!在练习之前,老师教大家一个新的复述故事的方法。刚刚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梳理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并用什么表示?(学生回答:“图片”)对,然后在每张图片后面加上了关键词,能够帮助大家在复述时不漏掉任何一个情节。这种复述故事的方法叫借助示意图复述法。接下来,请大家看着示意图,练习复述故事,要求不漏情节、语句连贯、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4.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还学会了一种新的复述方法——借助示意图复述法。希望大家以后能用上所学的复述故事的方法,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二、对《漏》一课的教学反思
笔者根据初次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完本课后能体会到文章的趣味性,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写作手法,还能根据示意图复述全文。但初次教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对此进行反思与修改。
(一)内容梳理应前置
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对复述的要求、方法和习惯进行了总结,其中要求学生能“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一点,笔者将《漏》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运用示意图进行复述”。基于此,笔者在进行《漏》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将文章的情节分割开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并借助示意图作归类整理。但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文章被分割后,整个课堂显得死板又零碎。因此,笔者开始反思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存在偏差。
笔者重新深究语文园地列举的复述方法后发现,借助表格和示意图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实际上是将课文分段整理,而梳理课文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完成,无须在第二课时重复展开,第二课时应重在对文本线索的探寻和梳理。据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人物表现着手,去体会、梳理、复述全文;《方帽子店》作为略读课文,应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巩固以时间为线索体会人物、复述全文的方法;《漏》则是以地点为线索,通过梳理老虎和贼的表现进行复述;《枣核》则巩固以地点为线索进行复述的方法。因此,《漏》第二课时的教学,应将“梳理全文脉络,按地点整理故事发展的示意图”这一教学目标移至第一课时。
(二)作品特点要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学生复述能力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反观上述教学,并未做到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效的复述,不应该只是寥寥几句不带感情的陈述性语句,而是能基于文本特点,用属于自己的、有趣的、优美的语言讲述故事。
《漏》是一篇精妙有趣的民间故事,其吸引读者的最大玄机是老虎和贼十分丰富的心理活动,正是因为二者谁都不说破自己的身份,谁都没有主动弄清楚“漏”是什么,才会发生这一系列误会。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梳理全文:“老虎和贼为什么会发生这一连串误会?他们心里想的‘漏’分别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就不会割裂地看待老虎和贼的形象,就会更加主动地寻找不同情节中的人物表现,从中体会、感受故事的内容。
(三)复述方式更活泼
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只请了一个学生复述全文。这样的教学只锻炼了一个学生的复述能力。因此,这一环节如果能用小组合作、接龙复述等方式开展,就可以考察多数学生的复述能力,让课堂更加活泼,教学效率也更高。
三、对《漏》教案的修改
【教学目标】
1.回顾故事发展的脉络,明白“漏”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梳理老虎和贼的表现,体会故事的有趣之处。
3.分组练习复述,用接龙的方式复述全文。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按照地点的变化将故事的脉络梳理了一遍,谁来说一说?
2.知道“漏”是什么
师:通读全文后,你知道课文题目中的“漏”是什么吗?你从课文哪一部分知道的?贼和老虎知道吗?他们心里觉得“漏”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师:正是因为这一段对话,导致了老虎和贼产生一连串的误会。这一系列误会还来源于什么呢?下面请大家自读第6~18自然段,说说老虎和贼在面对“漏”时分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3.体会人物的有趣之处
学生根据板书的示意图自由发言,讨论老虎和贼分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有趣之处,并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按地点变化的顺序进行整理(如下表)。
4.复述练习
学生以4人为一组,根据表格中梳理的地点、内容和虎贼表现,以接龙的方式复述全文。要求复述内容完整、语言连贯生动、声音响亮、仪态大方。
经过修改的教案将教学重点由情节梳理转变为复述故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漏》这一民间故事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有趣的语言风格,达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复述的目标。
综上所述,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抓住语文要素施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反复推敲教材、课标和教案,才能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