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人民至上 才能无往不胜

2022-11-21宋应炳

创造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场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宋应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清晰地总结了党的百年发展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开辟出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我们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道出了答案: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

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将“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党为人民谋取独立和幸福的奋斗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让我们更加明晰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立场,明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确党在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目标。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是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建党以来事业成功、人民信任的根本保证。对于共产党人的这一立场宗旨,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形象地将之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性问题。”“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山巅,回看历史,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建立在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础之上的。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推翻多重压迫,解除人民苦难,实现人民解放。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实践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时时刻刻都涉及人民利益、人民需求,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政治建设上要体现人民民主,社会建设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这一矢志不渝的宗旨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自觉秉持人民立场,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事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同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尤其在今天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民立场是极为重要的。

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和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和联系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付诸实践,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了人民生命权和健康权,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健康。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有力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民之所向,我之所往。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要求“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部署“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号召“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赢得这场疫情防控斗争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时,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以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坚守人民至上的宗旨信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擦亮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十几亿人口,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如今的中华大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众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幸福生活。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发家致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进而为农村带来更多致富机遇,形成了良性循环。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高瞻远瞩,脚踏实地,才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将成为最大的生产力。在此意义上,中国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注重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与能力,确立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强靠创新,创新靠人才。“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人民至上意味着改革发展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来评价,人民是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终评判者。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16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2016年1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直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这些重要论述既指明了新时代改革的方向,也提供了新时代更为完善的改革评价标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正是基于人民的评价标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改革发展工作持续发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成就举世瞩目;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志不改,道不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的命运,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这100年以来的风雨兼程,党领导着人民进行伟大的奋斗,始终不变的是坚持人民至上。

猜你喜欢

立场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时局图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扬 善
扬善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