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加强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工作

2022-11-21才让扎西

广东蚕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染性畜牧疫病

才让扎西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佐盖曼玛镇畜牧兽医站 甘肃甘南 747000)

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行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养殖规模呈现扩大趋势,动物疫病不断出现成为影响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更好地防控动物疫病,成为当前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和养殖管理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从当前畜牧养殖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现状来看,疫病的种类逐渐增多,且很多传染性疾病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耐药性显著增强,防控效果逐渐变差,某些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的动物死亡,使养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较大的损失,为此,需要做好动物养殖期间的疫病防控,有效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保障动物健康发育,促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畜牧养殖动物疫病发生原因

1.1 养殖环境恶化

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养殖环境与动物发生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动物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若活动环境或者生长环境中有不利于动物生长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则会严重影响动物健康,使得新陈代谢失调,生理机能出现紊乱,导致动物的自我调节功能受损,无法维持体内平衡正常运转。当前基层地区为了更好地推动畜牧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引导广大养殖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产业。然而,不少养殖户未考量养殖密度、养殖规模,想要在短时间内收回养殖成本,且没有做好生态环境的调查及没有计算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盲目增加养殖密度,使得动物养殖数量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畜牧场生活空间不足,动物之间相互接触,粪便长时间堆积发酵,导致动物的生长环境恶化。一旦有个别动物出现感染症状,就会通过相互接触或者间接传播导致疫情的传播蔓延。

1.2 养殖管理不科学

养殖管理不科学是造成动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具体包括动物来源不明,动物养殖管理不科学,饲料营养价值不高,部分养殖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养殖人员未掌握动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征、营养需求,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不科学、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很多养殖户为了扩大养殖规模,需要从外地引进牲畜动物,但在引种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产地检疫工作,引进的动物存在隐性带病或者慢性发病的情况[1]。到达养殖场之后,也没有制定有效的隔离观察制度而是混群养殖,引起病原快速传播,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很多养殖户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饲料搭配不合理,维生素、矿物质供给不足,营养价值较低,造成大量动物的抵抗能力变差。一旦受到病原的入侵,就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死亡。

1.3 疫病防控存在漏洞

动物疫病防控除了要加强环境调控、科学养殖管理外,还需要做好常见流行病学调查,进行针对性的疫苗免疫接种,并做到科学药物防控。疫苗免疫接种是防范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通过有效的免疫接种,使动物机体产生充足的抗体,一旦动物受到病原微生物入侵,抗体能够迅速发挥作用,消灭机体的病原,保证动物身体健康。然而,当前基层地区的养殖户未意识到疫苗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参与度相对较低。部分养殖户认为疫苗免疫接种可能造成自己养殖的动物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甚至会因为接种的副作用休克死亡,对疫苗免疫接种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在每年春秋两季重大传染性疾病集中免疫接种过程中,存在逃避免疫,阻碍免疫的现象。此外,个别养殖场出现传染性疾病之后不立即上报,而是根据自己的养殖经验,自行采用药物方法进行治疗。在药物防控过程中普遍存在用药不当,用药选择不合理,大剂量、多种类用药的现象,使得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增加,加上用药针对性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缓解临床症状,很多急性动物疾病逐渐转变成慢性疾病或者隐性疾病,最终会造成养殖场周期性地流行该种传染性疾病,很难净化处理。

2 加强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措施

2.1 调控好养殖环境

在动物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畜牧养殖管理人员需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做好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控,科学合理地开展养殖,尽量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所需,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在动物养殖管理过程中,养殖人员首先要对养殖环境进行深度清理,保证圈舍的通风换气,及时清除圈舍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并做好养殖设施的有效清洗消毒,清除各种病原微生物,防止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蔓延[2]。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严格落实定期清理制度,保持养殖场所安全卫生,为动物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养殖场在规划建造过程中应该配置完善的排污设施、通风设施,能将圈舍当中的高温高湿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排除,保障圈舍冬暖夏凉,加速空气的有效流通,防止细菌病毒滋生蔓延。

2.2 加强养殖管理

饲养管理人员要重视动物的针对性养殖和管理工作,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和抵抗能力,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一方面,养殖人员需结合动物的养殖种类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选择适合的饲料,保障动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饲养管理人员要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征、营养需求,结合实际生长情况做到科学搭配饲料,对动物饲料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动物误食发霉变质的饲料,这是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养殖人员要保障饲料储存场所干净整洁卫生,做好圈舍的通风换气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在饲料当中添加脱酶制剂,防止动物食入过量的霉菌毒素。另外还应该确保整个养殖场饮用水供给充足,禁止向动物投喂剩饭剩菜。

2.3 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在传染性疾病针对性防控期间,需要加强对常见疫病的日常监控。在很多养殖领域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之前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特征,若不做好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再进行防治,则往往会耽误治疗,扩大疫病的影响范围。因此,养殖管理人员应注重做好日常的监控,及时发现带病的动物,密切关注患病动物的情况,然后根据动物的异常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将疫情扼杀在萌芽阶段[3]。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要立即上报,要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对污染场所进行彻底清理和卫生消毒,避免病原传播给其他动物,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病原,实施针对性治疗。对抢救无效的动物严格落实扑杀无害化处理,并对患病动物的活动区域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细菌病毒进一步扩散,确保其他动物健康生长提供有利环境。最为重要的是,落实针对性的免疫接种,加强抗体水平的有效监测,根据抗体的消散情况,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和免疫接种周期。

2.4 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控工作

非洲猪瘟、炭疽防控仍是当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要严格执行疫情每日排查制度,进一步落实责任,做好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和指导工作;其次,全面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做好辖区内规模养殖场地生物安全整改提升指导,完善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提升疫病防控意识和疫病风险抵御能力;再次,深入开展消毒灭源活动,将消毒灭源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每月5日、15日、25日开展集中消毒灭源,以管控动物疫情风险,助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最后,各地要清醒认识非洲猪瘟、炭疽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常态化防控,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炭疽等重大动物疫病分片包村包场“一对一”监管、动物疫情信息周报告、疫情举报核查和规模场采样监测等制度,认真做好养殖环节非洲猪瘟、炭疽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排查监测工作,督促指导养殖场户全面落实门禁、封闭饲养、定期消毒等综合防疫制度,进一步提高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水平;强化检疫监管,严格落实调运审批备案、到场检疫、落地隔离观察和屠宰企业“两项制度”等措施;强化联防联控,按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第五版)》等要求,做好疫情处置准备工作,科学并及时地处置突发疫情。

2.5 强化免疫和畜禽动物无害化处理

首先,强化落实免疫工作。各乡镇要积极指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场所开展“先打后补”工作,确保在2022年底前规模养殖场实现“先打后补”全覆盖。需要按照当地兽医社会化服务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工作,根据本地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和细则,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强制免疫工作中。各地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做好宣传动员、政策解读和信息化培训,采用养殖场(户)自行免疫、第三方服务主体免疫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工作,做好相关材料审核、信息录入、系统维护等工作,按时报送进展情况;其次,抓好检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一是加强动物检疫。严格按照动物检疫系统信息报送要求,有序开展产地检疫与屠宰检疫工作,确保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开展面达到100%。官方兽医应当到场、到户,见车见物、查验畜禽抗体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并拍照留存备查,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染疫动物产品不流入市场。同时,加大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工作,确保上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科学优化无害化处理厂布局,从而提高病死畜禽专业化处理率。三是要加快省界指定通道建设速度,严把省界防堵关,严防疫情传入传出。四是着力推动养殖场无疫小区创建工作[4]。各地要将无疫小区、疫病净化场创建作为推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强化日常监管指导,发挥已建成无疫小区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养殖场户提升创建无疫小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动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的同时,促进羊布病无疫小区和奶牛结核病净化示范场创建工作,努力建成一批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

2.6 强化疫病监测和技术培训

首先,强化疫病监测。养殖人员要重点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研判动物疫情态势,科学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各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监督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兽医实验室动物疫病检测能力和水平[5]。各地要在集中免疫前以规模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区域为重点组织开展“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并督促养殖场户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全面净化养殖环境,有效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其次,强化动物防疫培训工作。各地要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开始前,定期组织乡站兽医人员及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免疫技术和自身安全防护培训,确保其严格按照免疫注射规范程序操作,强化消毒和注射针头更换,防止在免疫操作过程中人为传播疫病。特别要对参与布病、棘球蚴病等人畜共患病免疫、驱虫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乡、村防疫人员,集中开展以个人防护、免疫技术和操作规程等为重点的专题培训,确保免疫接种规范、安全、有效,防止因免疫注射造成基层防疫人员感染。此外,要加大动物防疫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方式,使养殖场户明晰其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应尽的义务,进一步提升管理责任人的防疫主体责任意识。

2.7 强化疫苗管理,保证免疫质量

各地要全面加强疫苗验收、配发和使用管理等工作,对因管理不善造成疫苗浪费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疫苗作为生物制品,需要保证全程冷链运输,各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常规动物疫病疫苗的验收、配发和储存等管理工作[6]。各乡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动物疫苗接收单位为疫苗验收的第一责任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疫苗的现场验收和接收工作,验收时需要现场测温,并核查全程温度记录,验收合格后出具疫苗验收单,对不符合冷链运输条件、保质期少于招标文件规定时限或破损、缺件等问题的疫苗,可不予接受。

3 结语

在现代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好针对性防控工作,对现代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构建完善的防疫工作体系,加强动物疫情的日常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实现畜牧养殖动物疫病的针对性防范,切实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率,保证动物健康生长发育,从而促进畜牧养殖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传染性畜牧疫病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宋代疫病防治中的问责与监督*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基于动物疫病检测信息的随机模型分析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Kindness Is Contagious
动物疫病监测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探索
浅谈猪的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