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11-21王立祥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森林保护林业思政

王立祥

(甘肃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兰州 73007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众多功能。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证明,森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从我国具体发展的需求来看,我国是一个少林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国家。“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覆盖率已到达23.04%,但也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加之一些地区的森林植被退化和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灾害发生频繁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求我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经营;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扶贫,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定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林业行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维护生态安全中具有首要地位和独特作用[1]。森林保护学是关于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防控理论与技术的学科,肩负着保护森林资源增长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森林保护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林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3]。森林保护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注重强化实践环节与理论认识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森林有害生物识别和防控的相关技能,帮助解决影响国家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安全的相关问题,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4]。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力推进,对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应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始终坚持以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己任。从基本国情、林情来看,我国东西部生态环境差异明显,多数地区以营造人工林为主,但人工林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例如,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通道,在全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该地区地处我国西部,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主要包括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森林火灾和人为破坏等。目前而言,林业生物灾害最为严重,主要体现在重大危险性生物持续为害和普发性生物发生面积仍居于高位,且呈上升趋势,威胁着我国森林资源增长和国土生态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如何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因此,加强森林保护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复合性专业人才,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智力支撑和保障。

(2)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多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我国地貌广阔,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林业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要求极不适应,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目前,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的恢复与重建等内容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并启动了6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市),造林面积超过11亿亩,需要森保领域的强大科技支撑[5]。这就要求森林保护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监测和预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不同区域不同林型的生态自我调控能力,具备现代森林的生物防治、动植物检疫、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经营培养、林业生态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

(3)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中经常造成严重危害的有200多种,对我国多省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如松材线虫病。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坚持保护优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向而行。然而,“三北”地区人工防护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主要以杨树天牛为主,多数区域现已“缺网断带”,成为残败林、虫害林,防护功能严重退化,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以甘肃省为例,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河西走廊沿线视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河西走廊绿洲发展中的农林病虫害问题,切实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甘肃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作为甘肃省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必将为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 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1)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森林保护专业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森林培育学、气象学等学科密切相关。1958年,我国森林保护专业首次从林学专业分出,学科定位从专业建立之初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过渡到今天的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保护森林资源增长为目标,定位日趋清晰。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老一辈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森林保护专业现已体系完善,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定内容与特点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且多所高校的森林保护学科被评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多个博士授权点[6],如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此外,随着交叉学科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兴起,新兴学科被广泛用于森林保护专业的研究领域,对于推动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3]。随着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林业单位对培养创新拔尖的森林保护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林高校在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立了多个综合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系统治理能力,基本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现代林业发展对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2)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重智轻德”问题,这也是本科教育的共性问题。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没有融入思政元素,没有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没有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

国内开办森林保护本科专业的高校约16所,其中部分高校的森林保护专业开办早、基础条件好、实习基地充沛、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如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但部分高校森林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陈旧、实践基地匮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不能展示现代林业的整体状况。此外,森林保护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调整,多数专业课程仍采用闭卷考试,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完成学业,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之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很多本地林业有害生物在教材中只字未提。而且,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授忙于科研和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致使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科学研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新性[5]。目前,针对森林保护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数量不足、人才分布不均衡,在开设森林保护专业的高校中仅有3所位于西北地区。虽然西北地域辽阔、植被类型丰富、病虫害多发,但由于经济落后,生态环境恶劣,以致教学资源匮乏和专业人才缺稀。此外,我国森林保护专业还存在国家资金投入少、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学生和青年科教人员少、拔尖创新人才少等问题。

3 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1)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目标,回归立德树人根本。“育人”先“育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方面,实现“三全育人”格局。森林保护专业课程相对枯燥,多数学生在50分钟的课堂中不能紧跟老师思路。课程思政就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一些与专业课有关的故事或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新认识和新模式[7]。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育人这个根本,以课程为主题、思政为拓展,挖掘森林保护专业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如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时代楷模精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等。北京林业大学贾黎明教授采用“五分钟林思考”的教学新模式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而且能强化意识引导和价值引领,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此外,国家和学校层面应设立课程思政研讨会、课程思政培训会和课程思政专项经费等,强化教员的育人理念,扩大育人成果,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形成,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深化实践环节理论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森林保护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森林保护专业实践课程总学分应占所有学分的40%以上。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森林生态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应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应掌握林业单位中经常用到的专业技能,如不同立地环境中有害生物防治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等,从各类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河西走廊地区防治光肩星天牛的实验,可让学生参与到天敌昆虫的释放和保护利用过程中,并进行后期的野外调查;《祁连山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普查》项目,可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以项目带动实践教学,提升对昆虫的认识能力;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增加实践机会,如参加学院承接的甘肃省柳树丛枝病药防效果调查工作中,达到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互利互惠。此外,根据森林保护专业课程设置,可将实习内容分为四个阶段——大一林学认知实习,大二专业课程实习,大三森保综合实习,大四毕业实习,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为“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是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人员应注意及时更新教学资料,将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中,通过典型的森林保护学科研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此外,高校应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科研小组去自主申请一些基础性的科研项目,这有助于学生探索科研工作和掌握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甘肃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三年级以下本科生参与或自主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的人数达到90%以上,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人数达70%以上,这使得学生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调动了学生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攻读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甘肃农业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遴选具有科研能力、研究成果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聘请成为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对本科生尤其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科研训练指导以及在大学生学业及人生规划、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4)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建设新型教学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冲击着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模式和理念[8]。目前,“互联网+”、MOOC等信息教育手段应运而生,在线开放课程和电子版开放内容等多种参考资料不断增加,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和参阅课堂之外的信息资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和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尤其2019年新冠肺炎发生后,全国上下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教学,这既是高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大考。因此,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已势在必行。慕课已成为当前在线教育中最为热门和流行的教学形式,多所农林高校已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打造高质量慕课。为了使在线教育能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甘肃农业大学采取课程资源分类建设模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9]。同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甘肃农业大学要求教师不再一味地强调学生期末成绩,而是更多地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最终以过程性考核成绩与期末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课程成绩,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学科学术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我国森林保护学者已先后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扩大了我国森林保护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如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的办公室靠挂于北京林业大学[10]。目前,国内多所高校的森林保护专业已与国内同行高校和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可通过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选派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交换访学等形式,以此来掌握森林保护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提升我国森保专业人员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可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或做客座教授,促进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专业教师目前有30人,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已在国内外重点高校交流学习的教师达到40%以上。此外,为了加强森林保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昆虫学系和病理学系各引进森林保护专业的国外知名学者一位,通过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使本专业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4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治国战略。林业行业应该切实承担起自身使命,成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示范者和引领着。森林保护专业在维护森林资源增长和国土生态安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迫在眉睫,以期培养具有扎实学识、国际视野、科技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森林保护人才,为国家战略发展、现代林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森林保护林业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的故事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研究新形势下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思政课“需求侧”
land produces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析新形势下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