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谨对《孙子兵法》的应用
2022-11-21黄明哲
黄明哲
于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历仕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一生参与指挥大小战役数十场。其青年时好钻研《孙子兵法》,为将后又能很好地在实战中对《孙子兵法》加以应用。
于谨(493-568),“字思敬,河南洛阳人也。小名巨弥”〔1〕,北朝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据《周书·于谨传》载:“谨性深沉,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2〕也就是说,于谨为人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青年时期读过一些经史书籍,尤其喜爱《孙子兵法》。
于谨早年隐居乡里,无为官之志。到北魏末年六镇之乱爆发,魏大行台仆射元纂奉命讨伐破六汗拔陵,于谨受征召从军北伐,首任铠曹参军事。自北魏正光四年(523) 起,于谨跟随广阳王元深数次北伐,先后击败贼兵首领斛律野谷禄等,单骑招降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三万余户,又在析郭岭以乜列河部众为诱饵,设伏大败破六汗拔陵军。尔朱荣把持朝政后,其又随军征讨葛荣、邢杲起义军。
北魏太昌元年(532),高欢与尔朱氏在韩陵山展开决战,最终其率军击溃尔朱氏军,诛杀尔朱天光等人,旋即进入洛阳。此后,于谨西入关中投奔贺拔岳,受任卫将军、咸阳郡守。贺拔岳去世后,其拥戴宇文泰继任,不久北魏孝武为高欢所逼播迁关中倚靠宇文泰,西魏建立。于谨随宇文泰参与沙苑、邙山之战,位列西魏八柱国之一,后又率军攻灭南梁,以军功获封新野郡公。北周代魏后,其受封燕国公,任职太傅,位极人臣。
一、于谨作战中对“谋攻”之应用
(一)“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自北魏正光年间始,各地大小叛乱不息,北方残破、农商荒废。于谨在跟随广阳王元深北伐破六汗拔陵起义军的过程中,从容地为广阳王元深分析了所应采取的平叛策略。其谓广阳王曰:“……今殿下奉义行诛,远临关塞,然丑类蚁聚,其徒实繁,若极武穷兵,恐非计之上者。谨愿禀大王之威略,驰往喻之,必不劳兵甲,可致清荡 。”〔3〕于谨精通铁勒语,在征得广陵王同意后,谨“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4〕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余户人家前来归附,被迁徙至南方。于谨能够洞悉局势,适时运用政治手段化解叛乱,这正是基于对《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和运用。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西魏恭帝元年(554),于谨奉命进攻南梁江陵。出征前,西魏车骑大将军长孙俭与于谨讨论南梁会采取的应对策略。于谨首先分析了南梁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阳,是其上策;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难于移动,据守罗郭,是其下策。”〔5〕即:上策:协军民财物东渡,还都建康,据守之;中策:迁徙外城居民入内城,加高内城城墙,等待外援;下策:据守外城。
于谨又指出:“萧氏保据江南,绵历数纪。属中原多故,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齐氏之患,必谓力不能分。且绎懦而无谋,多疑少断。愚民难与虑始,皆恋邑居,既恶迁移,当保罗郭。所以用下策也。”〔6〕其从容分析了天下局势,认为梁元帝萧绎怯懦无谋,多疑虑而少断,且江陵百姓都留恋原来的住宅,不愿迁移,南梁必然会采取据守外城的下策。后,南梁果然采取据守外城的策略,梁元帝国破身死。于谨在作战中能够充分了解敌方的状况,最终取胜,充分诠释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内涵。
二、于谨作战中对“兵势”之应用
(一)“形之,敌必从之”
北魏正光四年(523),北魏沃野镇人破六汗拔陵聚众起义,勾结柔然、铁勒以为外援,于谨随大行台仆射元纂讨伐之。抵达前线后,于谨率轻骑兵刺探敌情,却不巧碰上数千铁勒骑兵。谨“以众寡不敌,退必不免,乃散其众,使匿丛薄之间,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军众者”〔7〕。贼兵虽然怀疑于谨设下伏兵,但倚仗着人多,并不担心,继续进兵逼近于谨。
因为于谨常常骑一匹紫马和一匹黑嘴的黄马,贼兵都认识他。于是,于谨将计就计,“乃使二人各乘一马,突阵而出。贼以为谨也,皆争逐之”〔8〕,于谨率领其余的人马追杀铁勒军,大破之。于谨能够根据局势适时利用假象迷惑敌人,可谓深谙“形之,敌必从之”之精髓。
(二)“予之,敌必取之”
在于谨成功招降铁勒部酋长乜列河等人后,广阳王元深欲与于谨至折敷岭迎接他们。于谨却深思熟虑,提出利用乜列河部众为诱饵,吸引破六汗拔陵军来攻,设伏袭击之,其谓广阳王曰:“破六汗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归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要,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当竞来抄掠,然后设伏以待,必指掌破之。”〔9〕
在征求广阳王同意后,于谨开始实施这一计划。后,“拔陵果来要击,破乜列河于岭上,部众皆没。谨伏兵发,贼遂大败,悉收得乜列河之众”〔10〕。破六汗拔陵果然前来,将乜列河打败,掠走其部众。于谨适时率伏兵冲出,不仅重创破六汗拔陵起义军,也成功收降了乜列河部众。这次战斗充分体现了于谨对“予之,敌必取之”的灵活运用。
三、于谨作战中对“虚实”之应用
(一)“致人而不致于人”
在于谨早年与铁勒骑兵交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出他在调动敌人方面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而在其指挥的灭梁战役中,这一优秀品质再一次得到彰显。
在收到率军攻破江陵的命令后,于谨“令宇文护、杨忠帅精骑先据江津,断东路”,他自己则“令筑长围,中外信命始绝”〔11〕,当即断绝了梁军的退路。梁人只得“竖木栅于外城,广轮六十里”〔12〕。不久,于谨大军抵达江陵外城,很快对其完成了包围,主导了战局。梁军为寻求突破,不断以小部队出城突围,皆为于谨所破。十六天后,外城陷落,梁元帝退守内城,第二天即出城投降。此次灭梁之战能够如此顺利,离不开于谨对《孙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深刻理解。
(二)“兵因敌而制胜”
西魏大统九年(543),两魏邙山之战爆发。开战后,西魏军逐渐落入下风。于谨随机应变,“率麾下伪降,立于路左。神武乘胜逐北,不以为虞。谨自后击之,敌人大骇”〔13〕“独孤信、于谨收散卒自后击之,追兵惊扰,魏诸军由是得全”〔14〕。于谨在此战中,能够随机应变,示敌以虚,深谙“兵因敌而制胜”之精髓。
可以说,于谨不仅熟读《孙子兵法》,还能在实战中对其加以充分运用。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