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南岳景观的文化价值管窥

2022-11-21魏颖盛卫平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南岳祝融衡山

魏颖,盛卫平

课程思政背景下南岳景观的文化价值管窥

魏颖,盛卫平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南岳景观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具有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在湖湘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上讲解南岳神祖文化、寿文化和抗战文化,挖掘南岳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价值范式以及德育元素。同时,借力现代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景观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有效对接,从生动性、感染性、直观性等方面提升课程资源的优势和竞争力,为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探索性途径。

南岳景观;课程思政;沉浸式体验;文化价值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依靠硬实力的比拼,而且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新时代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党和政府着重强调和持续推进的两大工程。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力与生命力,成为当下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南岳景观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具有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本文将介绍南岳神祖文化、寿文化和抗战文化,借力现代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景观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有效对接,以期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进而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全面发展。

一、激活神祖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自古被尊称为南岳的衡山山脉,南起衡阳市回雁峰,北止于长沙市岳麓山,其中著名的山峰有72座,如回雁峰、祝融峰、岣嵝峰、赤帝峰、驾鹤峰、香炉峰、岳麓峰等,有“八百里衡山”之称,其景观空间所承载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因素不仅珍藏着民族国家认同的基因和密码,而且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移易的民族心灵史。

从文化上追根溯源,南岳衡山是与华夏神祖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南岳最高峰祝融峰,就是根据上古时代的神祖祝融氏命名的。祝融是南岳衡山众多神灵中的主神,在宋代被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民间尊奉为南岳圣帝,也叫赤帝、火神、“南方之神”。“祝”的含义是永远、继续,“融”是光明的象征。《山海经》中记载祝融是炎帝的后裔:“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2]《史记·楚世家》则认为祝融是黄帝的后裔:楚国的祖先源出于上古时代的帝颛顼高阳,颛顼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的曾孙重黎做了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官,功劳很大,能使天下光明,所以帝喾封他叫祝融[3]。简而言之,祝融是炎黄子孙。上古时期的先民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传说祝融是最早发现火、保存火并使用火的人,他曾镇守南岳,教这里的百姓取火照明、烤熟食物、熏烟祛除蚊虫。祝融在衡山活到一百多岁才仙逝,被葬在衡山的赤帝峰,祝融长期居住的最高峰则被后人命名为祝融峰。

祝融教民用火,使人和动物在生活方式上有了本质区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百姓感激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后都会朝拜祝融。今天祝融峰顶的老圣殿,以及赤帝峰下南岳大庙的主殿圣帝殿供奉的主神就是祝融。值得一提的是,南岳大庙圣帝殿内外共有七十二根石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都朝拜其主神祝融。人们敬仰祝融的功德,在圣帝殿堂前悬匾额称颂“铨德钧物”“功宏育物”,并配有“圣恩浩浩被民有泽,帝德巍巍惠我无疆”等楹联,以纪念这位为人民带来光明和福祉、化育万物的英雄。

南岳不仅有多处纪念祝融的遗迹,还有多处纪念大禹的遗迹。古称南岳主峰的岣嵝峰曾留下大禹治水的禹碑。关于禹碑的传说,据《吴越春秋》记载,帝尧之时,遭遇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洪水,鲧治水没有成效,被杀于羽山。舜与四方诸侯之长荐举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治水,禹应允了。禹治水头七年没有成效,于是查考《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4],为了得到赤帝留下的金简玉字书,禹登上“衡岳”,杀了一匹白马祭山,但没有如愿,后梦见“玄夷苍水使者”,奉天地之命告知金简玉字书的藏处。禹梦醒后根据仙人指示,再次登上衡山,挖开岩石,发现了金简玉字书。禹按照此书所谈的治水之道去治水,“得通水之理”。禹治水成功后又回到衡山,将此书归还原处,并在山上勒石刻碑,是为“禹碑”。南岳七十二峰的“白马峰”,其名就源于大禹血白马祭天的传说;“金简峰”则是为纪念大禹在此峰掘出金简玉字书而命名;云密峰下的大禹岩,相传大禹治水致斋于此;祝融峰上迄今保存有“禹王城”石刻;南岳岣嵝峰上除了建造有禹碑,还有禹泉、禹王殿,禹王殿内供奉有高大肃穆的大禹塑像。

祝融和大禹本是上古时代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英雄,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中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涵养了“爱国济民”“安邦护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当前,受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了解只是浮光掠影,并没有在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认同。协同课程思政,教师在湖湘文化素质教育课堂上讲好祝融、大禹的故事,同时借力PPT图片、微视频等现代媒介手段展现南岳神祖文化景观,并找到祝融、大禹精神和大学生情感认同之间的契合点,构建一个交互式的对话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中华民族的神祖文化,对祝融、大禹所代表的舍己奉公、坚韧不拔、励精图治、富于实践的中华民族精神产生深刻认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

值得补充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面临着挑战,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在面临各种人生选择和挑战时会感到迷茫、困惑。在这样的情势下,塑造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以应对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的冲击,不仅关乎我国的稳定团结,而且关乎我国的前途命运。通过视频、图片、故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南岳神祖文化景观融入高校文化素质课堂,并将神祖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进而促进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

二、弘扬中华寿文化,增强民族国家认同

根据汉代《星经》记载,南岳衡山的对应星是二十八星宿的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的寿命,故南岳衡山素有“寿岳”的美名。从唐至清,历代帝王亲自驾临或遣使到南岳衡山祭祀、祈福、求寿有115次;南岳七十二峰之金简峰黄帝岩上,刻有宋徽宗的御笔“寿岳”二字;南岳大庙御碑亭有一龟驮石碑,为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七年亲撰《御制重修南岳庙碑》,碑文刻有“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唐代齐己有《回雁峰》诗“壮堪扶寿岳,灵合置仙坛”。回雁峰为南岳七十二峰首峰,其雁峰寺寿佛殿供奉了无量寿佛。今天人们祝寿的常用语“寿比南山”,源于《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其中的“南山”,最初指“今陕西的终南山。后来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展,约到战国时期,‘南山’的位置就南移到今湖南衡山”[5]。作为中华寿岳的南岳衡山,同时也是儒释道三教共存共荣、香火相通的的宗教名山,儒释道三教虽各有侧重,却不约而同表达了延年益寿的生命关怀,推动了南岳寿文化的发展。

南岳的景观建筑,多与寿文化有关,以“寿”为名的不下百处,如寿涧桥、寿涧溪、百寿亭、延寿亭、寿星殿、万寿宫、仁寿宫、延寿路等;祝融峰祖师殿右侧有“寿比南山”的石刻,为唐代书法大师怀素所书;南岳万寿广场还定期上映“麻姑献寿”的主题灯光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10月首届中国南岳衡山寿文化节安放于南岳七十二峰之驾鹤峰之上的中华万寿大鼎。该鼎用锡青铜铸造,为四柱方形,吸天地之灵气,聚寿岳之寿脉,被上海吉尼斯纪录总部认证为“世界最大的鼎”和“世界上寿字最多的鼎”。鼎高9.9米,寓九九归一,江山永固;重56吨,象征中华民族56个民族团结统一,振兴中华;大鼎四周、内壁及底部共铸有1万个不同字体的“寿”字,这1万个形态各异的“寿”字,来自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寿”字书法,寓意中华民族万寿无疆,万民永寿。大鼎内设有旋转楼梯,拾级而上,可见大鼎中央置有一尊1.8米高的南极寿星,又名南极仙翁的鎏金塑像。驾鹤峰的观光石壁上还刻有李白的诗句:“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站在中华万寿大鼎前的观景台上俯瞰,视野非常开阔,寿岳衡山牌坊、门楼、万寿广场,以及以清代江南民居为建筑风格的南岳古镇尽收眼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6]。中华万寿大鼎无疑属于典型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复杂的风险和挑战,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崇“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所谓民族国家认同,“主要来自一种文化心理认同。作为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一方面依靠国家机器维护其政治统一,另一方面,作为想象共同体,它又须依赖本民族的文化传承,确保其文化统一”[7]。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图腾崇拜、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等联结纽带,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进而形成与国家利益密不可分的民族感情,增进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下面具体分析以中华万寿大鼎景观资源构建的教育主体(教师)与受教育主体(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对增强民族国家认同的作用。

首先,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南岳寿文化景观,并全方位拍摄中华万寿大鼎,制作形象生动、配有解说词的中华万寿大鼎的微视频;其次,教师在文化素质课堂上放映中华万寿大鼎的微视频,营造沉浸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感知;再次,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中华万寿大鼎的文化寓意的同时,提出情境性问题让学生探讨,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团结、共同携手振兴中华的思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融通;最后,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让学生明白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植根于各民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土壤之中,并引导学生强健体魄,保持身心健康,将个人成才之“小我”融入民族发展之“大我”之中。

通过景观渲染和师生互动,不仅弘扬了中华寿文化,而且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挖掘抗战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南岳衡山不仅是一座宗教名山,还是一座抗战名山,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染红的红色热土。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曾说:“中国有五岳,首先点燃革命火焰的是南岳衡山,要让南岳衡山的革命火焰向其它几岳蔓延,让革命风暴席卷全中国。”[8]1939年至1940年,国共两党合作,在南岳衡山开展了一系列联合抗日的军事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培训了3 000多名抗日游击干部。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与佛教、道教界人士一起在南岳开展救亡活动,建立了新型政教关系。1939年4月23日,200多位僧人、道士在南岳大庙圣帝殿集合,讨论筹办地方性质的抗日救亡团体。1939年5月7日,在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的引导和鼓励下,全国第一个宗教界抗日救亡团体——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在祝圣寺成立,叶剑英作了题为《普渡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演讲。南岳的僧侣、道士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走出禅房、道观,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为全国宗教界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

今天的南岳大庙古戏台,就是当年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第一期结业典礼举办的地方;处在祝融峰南燕子岩下的磨镜台,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的重要阵地,1938年至1939年期间,周恩来总理曾四次到南岳,在磨镜台就国共两党共同抗日事宜与蒋介石多次面谈;位于南岳大庙北面的单拱凯旋门式的胜利坊,是1946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而建的花岗石结构牌坊。

南岳被尊为抗战文化名山,还源于在南岳香炉峰下存有一座抗日烈士纪念陵园忠烈祠,这是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建设的一处大型烈士纪念陵园,建立于1943年7月。忠烈祠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153 000平方米,建筑形制沿袭了南京中山陵的设计风格,外观典雅,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有“小中山陵”之誉。整个建筑群分祠宇和墓葬两大部分,祠宇中轴线上依次有忠烈祠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安亭战役纪念亭、享堂共五进建筑。“七七”纪念碑为忠烈祠的标志性建筑,造型为五颗直指天空的炮弹,象征了汉、满、蒙、回、藏各族人民团结御辱,共同抗日。“七七”纪念碑的正面及左右面镶嵌了汉白玉制作的“七七”二字,含义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塔背青石碑上刻有薛岳题词:“寇犯卢沟,大波轩起。捐躯卫国,忠勇将士。正气浩然,彪炳青史。汉族复兴,永湔国耻。”忠烈祠的石阶分两侧而上,呈台阶式,共9层,中间的草地上用白色大理石镶嵌出“民族忠烈千古”六个大字;祠宇两侧为墓葬区,占地约200亩,分布着19座烈士陵墓,其中12座为个人墓,7座为集体墓,安葬有二十二次正面大型作战及其他战斗中所牺牲的将士。其中,最大的一座集体墓是第37军60师集体墓,安葬着国民革命军37军60师在湘北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两千多名将士。该师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四次长沙会战,战功显著,有“无敌军”之誉,在抗战中,该师有上万名官兵为国捐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9]在抗日战争中,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抗日,表现出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除了忠烈祠、磨镜台、胜利坊等抗战纪念遗址,南岳还有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南岳烈士陵墓、南岳党建文化主题公园、南岳佛道救难协会陈列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

将南岳抗战文化景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开展沉浸式场景教学,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有效方式。教师一方面借助融媒体教学平台使学生置身于数字化的南岳抗战文化景观场景中,并围绕爱国主义主题讲好抗战英雄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与抗日英雄共情的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与学生一起参观南岳忠烈祠、胜利坊、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加深学生对抗战文化的情感理解和价值认同。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者微视频了解南岳抗战文化景观后,教师再在课堂上讲解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并展开课堂讨论,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间的互动和对话,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树立“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进而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国家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沉浸式场景教学中,不仅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师必须从知识“灌输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变革者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价值观塑造为中心。一方面,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传授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上,通过教师引导、景观体验、课堂讨论等模式,建立以交往为纽带的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互动关系,并结合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景观的审美育人功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本文以南岳景观融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为个案,挖掘南岳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价值范式以及德育元素,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从生动性、感染性、直观性等方面提升课程资源的优势和竞争力,在沉浸式场景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经验和审美体验,建立起教育主体(教师)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互动交往关系,在传授相关文史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国家认同,强健体魄、和谐身心,热爱祖国、勇于担当,为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探索性的有效途径。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7: 376.

[2] 山海经[M]. 马敏, 译注.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7: 257.

[3] 司马迁. 史记: 上册[M]. 张大可,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368−369.

[4] 吴越春秋[M]. 崔冶,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9: 153.

[5] 刘国武, 申秀英. 南岳旅游文化[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9: 44.

[6]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9.

[7] 赵一凡, 张中戴, 李德恩. 西方文论关键词: 第一卷[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469.

[8] 湖南学习平台. 毛泽东考察湖南衡山农民运动旧址[EB/OL]. (2022−03−03) [2022−03−07]. http://www.dangjian. cn/shouye/zhuanti/zhuantiku/fendoubainianlu/hongsejinian/202203/t20220307_6309033.shtml.

[9]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8.

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Nanyue Mount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education

WEI Ying, SHENG Wei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The landscape of the Nanyue Mountain contains ric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which has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God ancestor culture, longevity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culture of the Nanyue Mountain in the class of Huna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gene, value paradigm and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Nanyue landscap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leveraging modern media,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we can realize the effective docking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values shap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 advantag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from the aspects of vividness, infectivity and intuitiveness, and provide an exploratory and effective way to train and bring up the era of new people to shoulder the major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landscape of the Nanyue Mountain;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mersive experience; cultural value

G640

A

1674-893X(2022)04−0146−06

2022-04-18;

2022-07-05

2021年中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湖湘文化与湖南近现代人物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2021KCSZ060)

魏颖,女,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联系邮箱:2682197180@ qq.com;盛卫平,男,湖南长沙人,南方航空公司技术分公司湖南基地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编辑:胡兴华]

猜你喜欢

南岳祝融衡山
观日台弄笛
管仲的“货币战争”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喜贺祝融车登上火星
《夕阳西下》
祝融胜共工
衡山
Comment on Ambivalence About Communica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