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2-11-21徐向峰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课程

徐向峰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

徐向峰

(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四川宜宾,644000)

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公共道德和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存在认知不足、投入不够、缺乏社会支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进行资源整合,提升社会支持度,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公益组织和社会事业发展储备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实施困境;改进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阐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从体制机制、财税金融、投融资、服务平台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广泛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构建创业帮扶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1]。教育和培训对创业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2],而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凸显。推动公益创业教育,对于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概念与作用

(一) 公益创业教育的概念

公益创业即社会公益创业,也被称为社会创业,是相对于商业创业而言的一种新的创业形式[3]。公益创业或者社会创业是商业创业的延伸,是组织或个人(团队)在社会使命的驱动下,以追求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实现为目标,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的稀缺和更少的就业机会,存在更多未满足的社会需求,社会创业具有更高的关注度[4]。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在针对他们的课程教育和能力培养体系中加入公益创业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专业研究及实践领域,公益创业教育还处于孵化阶段,只有为数很少的商业培训机构和大学提供社会创业课程[4]。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二) 公益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在塑造个人创业方向和意向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产生[5]。公益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亟须的创业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有助于完善创新创业整体教育体系。自2015年国务院、教育部正式下文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始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大多采取基本理论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开设方式,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设置为必修学分。但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技术创新类和商业创业类课程为主,缺少以公益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相关课程。大学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技术创新和商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储备和职业发展愿景,对于政治、历史等人文类专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社会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教育可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公益创业教育的加入,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个体及社会需求。

其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和服务意识。当前部分大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过于强调实用主义,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造就了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存在着过于强调技术理性和商业价值的倾向,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关怀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整体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公益理念的传递和服务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增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公共道德风尚。

最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公益人才培养。我国的公益事业起步较晚,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充分,在当前强调社会多元治理理念下,更需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参与公益事业的局面。而目前社会公益组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在大学生中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积极性。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公益活动的亲身参与,大学生未来将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奉献社会。在大学生中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也是为公益组织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储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困境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传统创业教育,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更大的困难和障碍。

(一) 对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大多数人的习惯认知中,创业就是开办企业,创造利润。创业这一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业者首先为创新者,“创新”就是把一种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6]。最初的创业概念具有较强的经济属性,随着全球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的内涵和类型越来越丰富。在美国高校,通常认为创业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创办一个企业;二是“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即“岗位创业”;三是“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即“公益创业”[7]。公益创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创业概念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国内大多数人包括部分高校管理者并没有把公益创业纳入创业的范围,甚至简单地把大学生公益创业等同于志愿者服务。国内对公益创业的整体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以公益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相对较少。在中国大学MOOC (www.icourse163.org)平台上以“创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730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以公益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仅有2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公益创业类课程的缺乏。另一方面,在各级各类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类别和奖项设置中,技术创新和商业创业项目占了绝大多数,公益创业项目只占很小的比例。

(二) 公益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资源投入不足

由于对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在统筹规划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资源的投入时,把技术创新和商业创业的师资引进和平台建设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从事公益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公益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是由原工科、商科或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转任或兼任的,另一部分由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兼任。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高校专、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逐步扩大和走向专业化。对于公益创业者而言,不仅需要拥有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充分把握和技术发展方向的创新思考,还需要拥有对社会问题清晰的洞察力和对弱势群体深厚的同情心。同样地,公益创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亦有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大多数专、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另外,公益创业项目经济效益的不明显和效果显现的周期较长,导致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大都集中在见效快、效益高的技术创新和商业项目上,对公益创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三) 缺少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项目落地困难

实际操作与实践演练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通常以实践训练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因而实践实训平台在公益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实践实训平台大都以科技创新和商业孵化项目为主,缺少针对社会福利需求和公益创业项目的实验设施与创新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没有实现与社会公益组织充分有效的衔接与配合,还基本停留在理念的灌输与知识的认知层面,与实际的社会公益需求和服务能力要求严重脱节。这导致大学生的公益创业项目要么停留在基础构思与创意层面,无法真正有效落地实施,要么变为临时性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难以达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目标与培养要求。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推进策略

2021年9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文件同时指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面临着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这在公益创业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创业经验积累和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理应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疫情持续冲击条件下,作为培养学生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公益创业教育[9],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应从各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大力的推进。

(一) 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舆论引导

公益创业不仅是落实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有益尝试,也是解决现阶段多元化社会问题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弥补传统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公共服务意识方面的不足,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10]。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在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社会责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引导大学生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以专业的能力服务社会公众。高校还要充分认识到公益创业教育与传统创业教育的不同,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突出公益性,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现实需求为原则,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同时,各高校应在校内外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典型事例宣讲、公益创业大课堂等形式,切实纠正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把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拓展,营造参与公益服务、投身社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 强化师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

从2015年创新创业课程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较为普遍,但对公益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仍然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师资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展仍相对滞后[11],首先表现在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加快与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师资的整合,打造专业化的公益创业教育团队。在加大对公益创业教育的投入、多渠道强化公益创业师资队伍的同时,要对高校原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全新的规划与整合,建立科技创新、商业策划、公益服务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相互融合、互为借鉴的一体化教育平台。近年来,部分高校已尝试建立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或机构。例如,浙江大学于2017年6月成立了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通过整合创新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出了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专门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统一运作,有利于更好地整合与调动校内外各项资源,有效弥补公益创业教育发展滞后、投入不足的缺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体性、系统性发展。

(三) 对接公共需求,提升社会支持

如前所述,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存在一定的区别。技术创新和商业创造会存在一定的超前性,而公益创业的基本导向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以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双重目标。公益创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仅仅停留在构思创意阶段,而必须与现实的社会需求相结合,提供实实在在的社会公共服务。因此,在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从现实社会问题入手,通过前期扎实的社会调查与科学的需求分析,找准针对性的服务人群,采取针对性的服务设计,实现针对性的服务效果,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公共服务意识与能力的教育目标。国内高校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引入项目参与式、服务性学习等新型实践教育模式,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充分衔接。同时,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力量,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是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持续化、常态化、效益化的重要保证[12]。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应给予公益创业更多的倾斜和支持,特别是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应进一步放宽门槛、提供必要的创业补助和项目支持。企业要更加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支持。社会组织应加强与高校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中的合作,提供必要的实践实训平台,充分吸收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项目的重要参与力量。公众应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更为宽松的舆论氛围和积极的社会支持。

四、结语

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部分高校对公益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亟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属性和基本方向,努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公共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培养具有公共服务精神和专业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高校为教育实施主体,充分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进一步增加资源投入,提高师资水平,拓宽实践平台,加强舆论宣传,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内容、全投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中国政府网. 培养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综述[EB/OL]. (2017−10−10) [2021−11−25]. http://www.gov.cn/xinwen/2017-10/10/ content_5230768.htm.

[2] NDOFIREPI T M.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goal intentions: psychological traits as mediators[J].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20, 9(1): 503−525.

[3] 彭小媚, 严晓秋. 新时代高校公益创业的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 2021, 7(22): 51−54.

[4] NAVEED M, ZIA M Q, YOUNIS S, et al.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soci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 and intentions: rol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21, 15(1): 39−50.

[5] FERREIRA J J, TRUSKO B E. Guest editor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HEI se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 2018, 10(1): 2−5.

[6] 邓佐明. 大学生创新创业技巧与实践[M].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3.

[7] 赵长林, 孙海生, 李正雷.“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源起、概念与演进[J]. 山东教育, 2021(22): 40−43.

[8] 刘丹, 张萌. 高校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2): 105−107, 136.

[9] 黄兆信, 杜金宸. 双创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学习的机制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8): 41−47, 77.

[10] 房俊东, 陈明, 施荣晓. 当代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与困境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24): 46−48, 52.

[11] 龚瑾, 黄俊鹏.“四位一体,多元联动”大学生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J]. 就业与保障, 2021(13): 99−101.

[12] 刘蕾, 李静, 陈绅. 社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者网络关系的视角[J]. 江苏高教, 2020(9): 78−82.

Implementation dilemma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XU Xiangfeng

(Department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Yibin University, Yibin 644000,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benefi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mproving students’ public morality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s. China’s current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and lack of social support.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hange the ideology,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enhance so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ractice and serve the society, further enrich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serve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undertakings.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benefi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mplementing difficulties; promoting strategy

G642.0

A

1674-893X(2022)04−0109−05

2022-04-18;

2022-06-07

宜宾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项目“创业策划与创新训练”(201807)

徐向峰,男,河南新野人,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层政府治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ybuxxf@163.com

[编辑:苏慧]

猜你喜欢

公益大学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