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
2022-11-21穆琳洁
穆琳洁
一、引言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深刻体现在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等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高职英语课程因其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可以在语言文化知识教学中顺势而为,有效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文化差异,并自觉利用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向世界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二、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各学科教师都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积极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建设者。
英语作为一门综合素养课,具有学时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学生范围广等优势,更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英语教师要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故事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时刻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二)传播红色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集中在文化软实力。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语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对外交流人才的使命,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相融合,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自觉传播红色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从根本上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是一线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整体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引领作用。然而,由于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课时任务繁重,听、说、读、写、译教学模块众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投入教研、备课、上课等环节,无暇关注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自然也就忽视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和红色文化渗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使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专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积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觉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政治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探寻有效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长期专注于应试和考级,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使得相关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红色文化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任务,和英语教学无关。殊不知,英语教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众多文化背景知识,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更有利于进行文化对比分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与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异域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容易受到他国文化思想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忽视中国文化传统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悖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责任认识,与时俱进,用好红色资源,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浸入学生心扉,自觉抵制他国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三)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较为单一
与思政课的显性育人不同,英语课的隐性育人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职英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专业知识,也在一定程度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但由于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课程思政经验不足等原因,难以深入挖掘英语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使得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较为单一,融入方式较为僵硬,很难促进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开展。部分教师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依旧存在概念混淆,片面地为了追求“思政”而“思政”,使得本应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的语言课变成了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说教课,不利于发挥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广大英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同时,还要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合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适时导入红色文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还能够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2]高职英语教材始终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重视基础、培养能力”这一原则,单元主题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紧扣热点话题和高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涵盖人文、科技、教育等,有助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适时导入红色文化。
例如《新编大学实用英语教程》中关于Love的话题,教师可以从“爱是什么(What is love?)”切入,阐述抗击疫情中医务工作者等各个领域的仁人志士共同抗疫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梦想(dream)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将中国梦(Chinese dream)和美国梦(American dream)进行对比分析,强调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发学生思考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再如,教材中谈到自信(confidence)的重要性,教育扶贫楷模张桂梅就是一个经典的红色文化元素,其创立的华坪女高坚持以革命精神铸魂育人,其震撼人心的校训“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激励了一届届女高人顽强拼搏改变命运。在探讨该校训自信内涵及其英文版本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入“四个自信”相关知识,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合理利用第二课堂,突出红色文化主题特色
第二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可以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英语学习和交际平台,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立足英语语言特色,深入挖掘“四史”中的红色元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应当立足“四史”挑选契合学生专业水平的话题,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和环节,使学生在锻炼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
基于红色文化主题开展英语角、“学党史、悟思想”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以及自身感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把红色文化内化于心。英文红色诗歌朗诵比赛也是学生重温红色历史、学习语言的一种特色形式。为了提升广大学生参与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的积极性,相关教师可定期带领学生赏析毛泽东诗词英译,如《七律·长征》(The Long March)等经典译文,领略一代伟人毛主席气吞山河的革命家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以及挑战自我的勇气。
英语相关系、部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四史”英文词汇大比拼之类的竞赛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将比赛相关的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如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每日一词”(Word of the Day)、“头条英文播报”等栏目,鼓励大家每日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四史”主题相关的词汇大赛等做足准备。此外,“四史”相关的专题翻译讲座、红色电影鉴赏课等形式都可以满足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提升语言能力的需求。
(三)重视红色英文经典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语言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文阅读中往往渗透着诸多英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是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一扇窗。高一虹在分析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明确强调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要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在情感和态度层面的批判性反思能力。[3]有效的英文阅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对比思辨,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把红色文化同英文阅读有效融合,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红色英文经典,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明日中国》(Tomorrow’s China)、《人类的五分之一》(One-fifth of Mankind)等名著。然后,在课堂上选取一些片段进行分析,如《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采访毛泽东以及其他红军领导人时感觉有意思又很难报道的部分,正如他说评论的“those events seemed to have had significance for them only collectively,not because they as individu‐als had made history there,but because the Red Ar‐my had been there...”,中国共产党人在采访中讲述的往往都是红军这一集体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却从不提及个人力量的影响。这一细节深刻反映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特征,有着美国个体主义文化背景的斯诺显然遭遇了相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惑。显然,在阅读思辨过程中,学生既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也加深了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四)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汉英翻译实践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翻译是交流沟通的桥梁。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言文化知识和翻译技巧只是从事外宣翻译工作的基础,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素养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打磨和提高。[4]由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要着力为学生搭建翻译实践的平台。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汉英翻译实践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妨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前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打卡考察,学习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景点内的英文介绍、公示语等进行思考,探究译文中的语言或语用失误,然后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讨,提出更好的翻译方法。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本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深度合作,培训一批英语口语优异、熟悉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定期让他们走进红色文化基地担任英语讲解员,并在实践结束后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反思,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此外,红色旅游景点的一些外宣翻译项目,也可以洽谈合作,由学生充当项目译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
相比传统课堂上机械的翻译操练,这种“在做中学”的翻译实践体验显然会极大地消除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无用论”的思想,激发其无穷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同时,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翻译能力的提升势必为对外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是当代中国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迫切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英语作为一门人文素养课,不单纯要学习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知识,更要关注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同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红色元素,适时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通过英文红色经典阅读、红色主题第二课堂活动、红色旅游翻译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在汲取红色精神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辨,透彻理解相关文化差异,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