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视阈下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22-11-21杨富
杨 富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西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坚持了“八个相统一”原则,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在思政课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体现得还不充分,特别是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没有精准“对接”,供需不平衡情况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约了学生思政课学习实效。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视阈下的思政课程建设,精准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思政课育人成效。
一、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分析
从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西部高校调研情况分析,西部高校思政课建设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一方面省级和校级层面的思政课建设投入逐年增加,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较好地满足了思政课教学需求。
(一)教学资源较为丰富
西部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上力度较大,一是思政课教师数量得到了有效保证,在补充思政课教师数量的同时,积极引入其他学科专业、党政干部、校外专家等兼职思政课教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效保证。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性强的思政课中小班教学,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二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教辅资料、自主学习资料、习题集等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资料开发较多,既采取了全国思政课建设的普遍性做法,又积极开发西部地区现有资源,教学保障条件充分。三是思政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大幅度提升,经过疫情期间网络思政课程的开发、建设和使用,西部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弥补了西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短板,思政课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二)教学资源供给渠道多样
在教学资源供给渠道上,西部高校普遍打破了课堂单一渠道,一是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跃度。二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把课外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中,思政课教学资源范围扩大,对课堂教学形成了有效补充。三是信息化学习平台、影音资料库、专题教学网站等开发建设逐渐增多,极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与自主学习资源,思政课学习外延扩大,形成了课堂内外的多种思政课学习途径和方式。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在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扩大了思政课资源使用和供给路径,扩大了思政课程资源的覆盖面。
(三)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多元
思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主体是思政课教师,在国家、省市和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教研室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开发建设了较为丰富的思政课程资源。在课程思政的推动下,除思政课以外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思政性质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向着思政课以外的课程延伸,思政课资源建设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壮大。同时,党团组织、学工和社团组织在“大思政”方面开发和建设了许多思政教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资源形成了有益补充,思政课程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开发和建设主体更为多元。总体而言,在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中,除团学组织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中学生参加的较多外,思政课教学和其他思政教育资源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
西部高校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成效较为显著,成为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开发与建设的主体主要为思政课教师,使用主体为学生,评价主体主要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同时,思政课资源开发与建设特色不够鲜明,与全国性思政课资源建设重复度高,与东部高校还有一定差距。
二、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90后和00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彰显自我、标榜个性、偏好新奇,在学习中也渗透了这些特征。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需求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关注和满足“需求侧”的新要求。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思政课教学目标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教学目标重在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塑造,而学生思政课学习目标更偏重于培育政治素养、思想解惑、选择奋斗目标方向、促进个人能力提高等能力培养方面的实用层面的目标。更多学生则需求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学习、就业、成长成才等目标联系起来,实用化目标更为明确,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目标与思政课教学目标之间协同需求也是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重要需求之一。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学生思政课学习目标既存在总方向、总目标的一致性,又存在目标层次、具体目标间的差异度,成为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层次度
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主要以马工程教材内容为主体为核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国内外重大事件等,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但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已超出单一的以教材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学生更为关注本省市的发展和热点,少数民族学生对涉及民族相关内容更感兴趣,很多学生更注重身边热点问题,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关切度较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考试,更为关注思政课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更关注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的行动,要求以高质量思政课教学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
(三)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学生偏好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这些教学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教学内容与现实有机融合,有较强的启发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以讲授为主,虽然辅之以案例、影音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但学生的参与度、主体性体现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越来越倾向能够体现自我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要求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习需求。更倾向于社会化、网络化、生活化的教学话语,对教材话语、文件话语的疏离感越来越强,教学话语的鲜活度成为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仍偏低于专业课,认为专业课是塑造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的关键,没有认识到思政课在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培育中的基础和引领作用。更多的学生在对思政类感兴趣、较为重视的同时,希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度更为紧密,能够与专业课形成协同与互补。课程思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思政课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但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教学如何与专业课教学协同,仍是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
三、学生主体视阈下思政课教学的不足与原因
从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与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分析,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尚未实现精准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成为影响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2]
(一)存在的问题
基于学生主体视阈研究,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政课教学中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思政课教学中的供给侧分析与需求侧分析反映出,西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情况较为显著。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思政课教学和学习资源较为丰富,但绝大部分都是基于教材拓展、教师视角和全国性做法的资源开发、建设与供给,思政课教学有效供给还不够充足。学生对普遍性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缺乏认同感,缺少自我性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构建,特殊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加之对思政课基于自我的认识与定位,主动提出思政课学习需求和主动参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意愿不高,海量思政课程建设资源以大水漫灌式形式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不同需求情况较为普遍。
2.思政课建设中学生参与度低
思政课程建设的主体逐渐多元化,但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资源需求对象的参与度却始终较低。一方面教师、教研室、院系和学校层面的思政课程建设更多关注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注重硬性指标的达成,重点关注了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总体情况,标准化、普遍性的建设居多;另一方面教师主导的思政课程建设缺乏从学生主体视角的考量,关注了“生产”没有关注到“需求”,造成了产能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由于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性要求和学生专业兴趣等因素影响,思政课建设吸引力不足,学生更愿意参加专业课程建设与研究。思政相关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了思政课建设中,但数量和专业代表性上仍然较为有限,学生主体性在思政课建设中尚未得到有效体现。
3.思政课教学的层次度不够
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日益多元,需求层次不断细化,需求变动的动因是社会、自我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思政课建设中未能充分、细致地掌握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仍然是供给主导、灌输式为主的教学。虽然,思政课在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逐渐贴近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但仍以量上的增长为主,通过海量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多层次需求。在针对不同需求、分层满足需求方面,缺少精准化的思政课资源开发和供给,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学中还缺少师生互动,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学生疑惑方面,思政课教师缺少对学生思想动态、关心的问题、困惑之处的调研与了解,没有以问题导向总结和归纳学生的问题,影响了思政课“立竿见影”的实效性。
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缺乏协同
西部高校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不同专业、多门专业课程中开展了课程思政,提升了思政课的影响力,促进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开展的,在专业课程的不同章节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一方面西部高校课程思政还停留在较浅层面,在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研究中缺乏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尚未提升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审视和看待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各说各话的情况,两者间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差异较大,虽然没有相悖相斥,但缺少协同,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泛化的错觉。
(二)主要原因
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不凸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在于没有把“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要求贯彻深入,缺乏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意识和相应教育教学关系的构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课教学的统一性强于针对性
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力和水平总体上与东部高校有一定差距,西部高校处于高质量达标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学要求层面,东部高校处于在达标基础上的创新阶段。总体上的差异显示出,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重点在教学的统一性、标准化层面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尚未达到针对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的针对性、灵活性、层次化的思政课教学要求。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省份高校之间及省区内高校间思政课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双一流高校和重点马院思政课程教学水平与东部双一流高校及重点马院相当。西部双一流高校和重点马院思政课教学发展的溢出效应和引领作用释放不足,西部高校间思政课教学协同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才能在凸显学生主体、精准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的高质量思政课建设上进一步迈进。
2.教师主导性强于学生主体性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重点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引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得到了充分彰显,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主体性重视不够,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思政课堂主渠道缺少了学生的参与互动,课题研讨、情境展示、课堂辩论和小组研学等教学方式应用不足。二是在课堂之外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资源和学习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缺少了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生主场、教师缺位让思政课堂之外的学习不完整,学习实效无法保证。三是在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缺少从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的主体视角衡量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使用者满意度,学生主体性无形中缺失了。在思政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师主导性过强,掩盖了学生的主体性,两者统一关系被忽视甚至割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政课教学关系难以构建,影响了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3.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缺乏稳定性
从需求侧分析,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自我性、偏于体验性感受、实用和功用、碎片化、网络化特征明显,容易受到自身感受、社会影响、媒体、同学朋友等影响,思政课学习需求波动幅度大、群体和个体间差异度大。思政课教学中难以因材施教,更无法做到一人一策,小组化教学、群体性施策成为较为可行的做法,思政课教学中多以普遍性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满足特殊性的学生思政课教学需求,淡化了学生主体地位。面对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的多样与无序,思政课教师缺少以主导性来引导学生主体性,缺乏对需求侧的引导和重塑,缺少以教学目标有力有效统御纷繁多样的学生思政课学习目标。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贯穿了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任何一方的缺失、过弱或过强,都会导致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失去平衡和作用,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
4.以思政课为主渠道的思政教育合力不强
从思政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分析,西部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载体、形式等,在层次度、任务目标、合作与分工等方面界限不明晰,重叠、空缺、相斥情况在西部个别高校不同程度存在。无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无序”、课程思政深度不够,还是学生主体性凸显不足,关键缺乏以思政课为主渠道来形成思政教育合力,造成西部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具体内容上的纷纭复杂和在具体环节上的衔接不紧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尚未形成,缺少具体协同育人举措,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因此也造成了思政课教学和思政教育工作在满足学生需求侧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上质量与成效不高,合力作用不显著,制约了思政教育整体实效。
四、学生主体视阈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思政课教学是提升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需要从思政课教学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改革,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释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推动思政课教学供给改革
西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点要突出学生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程建设中来,提升思政课教学资源的质量和供给有效性,进行以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实效。
1.树立学生主体导向的思政课建设理念
在思政课程建设中要树立和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原则,一方面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主导立足于学生主体,既要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要在教学中服务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秉持好这一理念;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主体导向理念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围绕学生主体和学生需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形成学生需求导向的思政课教学。重点是把学生作为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程建设中来,与教师共同开发思政课教学资源,在供给侧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和课程建设的针对性。
2.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政课教学关系
思政课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还要突破以往单一的教师绝对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思政课教学关系,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思政课教学关系,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政课教与学的共同体。[3]一是把思政课传统的教学关系转变为教学与合作关系,释放学生教与学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和引导,以任务为导向,合作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二是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通过分众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充分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在教学方式上让学生与教师形成对等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课堂教与学的共同体。三是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充分吸纳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学习和课外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发挥指导者作用,把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到思政课教学目标上来,动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侧重思想上的引导,构建思政课育人大课堂,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
3.提高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质量
思政课教学资源质量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也是思政课改革的重点。一是要树立质量导向,把单纯追求思政课教学资源数量转变为以质量建设为重点,以学生主体视角对海量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提纯”为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二是开发有西部地区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与全国性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形成层次化、差异化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协同开展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密切学生成长相关育人主体协作关系,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三是坚持一校一策、一院一法的理念进行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把不同院系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课程思政成功经验提炼升华,建设特色突出、内容多样、各具特点、与专业教学形成呼应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的针对性。
4.提升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的有效性
思政课供给改革既要在思政课程建设中有学生参与的身影,又要在思政课建设成果中体现学生“口味”,才能对供给侧进行有效改革。一是要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构建分众式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点、不同学习需求的层次化教学内容,课外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补充和对应,形成各有侧重、重点分明的教学内容。二是针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建设层次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突出学生主体在学习中的选择性,让学生主体有选择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习惯进行自主学习,从供给侧构建思政课教学资源选择的多样性。三是着力建好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的网络化渠道,在思政课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的基础上,开发思政课教学与学习平台,借鉴东部高校经验,积极推动思政课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以学生偏好的信息化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的有效性。
(二)精准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同时,还需引导和推动需求侧变革,精准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实效。
1.加强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的调研、整合与引导
在思政课程建设中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要深入调研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特征,了解学习需求进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思政课程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建设教学资源,突出对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精准满足。要以调研为基础,对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进行分类与整合,分模块、分类别、分群体进行思政课程资源建设,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分类,提高教学实效。[4]要在针对需求分类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的引导,科学化重塑学生过于自我化、功用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向理论性、实效性和价值性的理性需求转变,上升为成长成才导向、树立崇高理想、担当使命的更高层次学习需求。
2.多层面多渠道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反映出,学生更偏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加深学生学习认知、体验和感受较为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针对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设计和开展内容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的参与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效互补和有机融合,把教学任务与学生需求有效融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二是针对学科专业特点特色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把课程思政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把专业学习和思政课学习融合到具体实践中,增强学习体验感和获得感,扩展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5]三是针对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实践和成就开展实践教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生身边事、切身感受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精准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学质量。
3.形成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合力
学生主体视阈下的思政课学习需求侧改革,要树立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导向,一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在专业学习中的基础性、核心性和引领性作用,思政课重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在以理想信念引领成长成才,是专业课程学习的“纲”和“魂”。二是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专业课教学和学习,在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中更多使用和融合专业课学习场景,让思政课教学贴近专业学习实际、贴近学生学习需求。三是以课程思政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形成育人合力,课程思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贴近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需求的重要形式,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满足学生思政课学习需求,把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合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要形成育人合力。学校教育要积极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思政课教学也要主动发力,引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从不同层面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长成才的多方面需求,形成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一方面要积极把社会力量引入思政课课堂,让老战士、老党员、企业家、劳模等走进课堂,在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同时,发挥社会力量育人;另一方面要与家长联系互动,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打造开放式思政课堂,让家长走进思政课堂,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与家庭教育形成互动,达成共识,协同育人。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域,每一场域中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求突出不同的教育侧重,构建层次分明的教育资源和塑造特色教育优势。思政课要发挥主导作用,深挖家庭和社会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关键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西部高校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筑牢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西部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宣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充分释放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