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2-11-21谷莉莉
谷莉莉
(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
高中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中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奋发图强、学以致用。语文是一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关怀学生情感、促使其端正思想态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相关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立足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与家国责任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课文素材,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例如,许多课文作者正确的生平事迹体现了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责任担当,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将其作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发其产生思想共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以下统称“必修4”)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不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同时也是南宋官员、将领,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人物。但是,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辛弃疾仕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最终不得不退隐山居,直至离世也未能完成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辛弃疾的词中体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展现了其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其肩负国家振兴使命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引入时事
传达责任担当意义的社会热点事件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教学资源。教师在为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时,可以引入恰当的时事热点事件,让学生通过对比相关人物的形象,深刻领会责任担当的意义。例如,必修4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在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涵,体会蔺相如“先公后私”的爱国精神,体会其对国家的责任担当精神。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入时事热点:2021年6月4日,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滕启刚积劳成疾去世,同年,滕启刚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追授“辽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30年来,滕启刚为千山区群众送去了党的温暖,主持了公平正义,让他们感受到了司法温度。然而,这30年来,滕启刚和家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无论是蔺相如还是滕启刚,其所作所为皆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责任担当,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这些人视作奋斗的榜样和目标。
三、实践活动
知识源于生活,观念寓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组织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加深责任担当的观念意识。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中《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建筑的特征,同时表达了作者梁思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所在城市的中国特色建筑,通过这种方式让其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类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同时借助这些或宏伟、或秀雅、或瑰丽、或质朴的中国特色建筑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鼓励学生树立起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意识。
四、讨论反思
在教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反思,使其明晰自己应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例如,在教学必修4中《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主张怎样的拿来主义?我们“拿来”这些东西是要干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促使学生反思,进而明白:“拿来”是为了将其更好地用,用到祖国建设、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身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学会如何“拿来”别人的东西为己所用,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肩负起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学生就该问题展开深刻的讨论和反思,既有利于加强其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其肩负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命的责任担当意识。
五、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努力挖掘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有益素材,还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一些相关的时事案例,辅助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并且通过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责任担当意识的理解和感悟。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讨论反思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当然,教师还应当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探索更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策略,让学生在持续的教育熏陶下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