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重要性阐释

2022-11-21杨雪琴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8期
关键词:背景文本教材

杨雪琴

(河南省固始县实验小学)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往单一、常规的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更加明显,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要全面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现状,将背景知识合理融入阅读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提升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一、背景知识概述

背景知识是一种知识形式,一般是指为全面认识某种对象所需要的与该对象有关的现实环境、历史情况,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时代发展背景、审美情感、作者信息、民风民俗等各种知识内容,与课文信息两者有着交互性作用。大部分背景知识具备的功能和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准确理解文中的人物、情节内容,明确作者具体的写作目标,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和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分类

1.说明性背景知识

此类背景知识涵盖语文教材文本中的词语、语句、段落等各项内容,多是对教材文本细节的阐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加深对文本知识的探究。另外,教材文本背后作者的生平信息、历史背景、创作风格、创作时机和创作文化背景等各种宏观性知识信息也属于一类说明性背景知识,主要以全面解读文本为主要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史境的帮助下理解教材文本核心,让学生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动机的认识。背景知识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与文本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到诠释文本的目的,如在戏剧、小说、史传文学等类型文本中,说明性背景知识能够针对性、简要地介绍作品。

2.对比性背景知识

对比性背景知识,一般是对指同一主题、同一作家或者相似文章进行引申阅读和拓展性讲解。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或者对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进而达到引导学生理解与学习文章、储备更多灵感和知识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创设学习情境导入阅读教学,提升教学趣味性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是学生结合知识内化、经验应用去探究规律和本质的深入思考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质量与材料应用,与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一定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把背景知识当作学生阅读中常见的丰富材料,又可以将其当作新、旧知识的引申,还可以设置成情境来导入阅读教学,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全方位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入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及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依托背景知识呈现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他的作品被翻译并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出版,被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选入大学课本,他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以《边城》《长河》等作品享誉文坛,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领袖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他就是沈从文,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他的文章《腊八粥》。此类导入无疑会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这位神秘人物,学生会充满期待,课堂教学也将更加生动。

2.为学生答疑解惑、深入讲解,降低学习难度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对教材文本知识内容的讲解,忽视了背景知识,造成课堂阅读教学实施并不全面,阅读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改进这一情况,教师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背景知识,不断丰富与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持续、全方位地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理解能力,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1)合理应用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让学生详细、全面地分析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深入地理解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类晦涩、难懂和复杂的知识,也就要求教师依托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选择合理的背景知识,依托背景知识来解决教学难题,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以此来保证学生深入地体会与感受文本思想,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时,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阅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引入背景知识,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先了解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时期普通农民的生活状态,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有关的视频,以及其他诗歌中描述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语句,让学生有一定背景知识的积累。之后结合背景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并重点阅读诗歌中最让人感动的画面,即把整个生命投入土地,在阅读中感受与体会农民获得土地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2)通过背景知识,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感悟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过程,也是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暴露学生困难、疑问的产生过程,也能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背景知识展示之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需求,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文章、学习文本知识,持续增强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桥梁的了解并不多,难以详细、深入地阅读课文。此时需要教师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赵州桥是如何设计成现在的样子的,同学们考虑过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依托文本谈“桥”,加深对桥的认识和了解,最后联系赵州桥的建造背景和历史知识导入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赵州桥设计的整个过程。通过背景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巧妙利用背景知识,解决阅读中的困境,并明确赵州桥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3.拓宽知识面,实现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分为课前准备、课中理解和课后巩固三个环节,不同环节的价值和作用各不相同。在以往的课后阅读中,由于学生阅读的意识和兴趣较低,缺乏阅读的积极性,在课堂学习结束后不会细致、深入地了解与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这对于阅读教学效果将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在课后阅读环节合理引入背景知识,依托背景知识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持续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整合少年闰土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并提出问题“作者再次见到闰土的情境如何”,要求学生依托背景知识再次阅读课文,并结合所处的背景来回答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及对底层人民带来的压迫,体会少年闰土那种纯真情感的珍贵,挖掘作者在《少年闰土》中流露出的情感。又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篇课文后,学生对于腊八粥及节日有关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构建一个专属学习平台,分享一些与腊八粥有关的知识,指出腊八粥这一习俗形成的原因,整合更多与腊八节有关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一些趣味性的背景知识,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也可以逐步将背景知识与阅读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组织开展与之有关的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定期组织开展小型阅读比赛,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素材的背景知识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结束后分享自身的感受。以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组建一个小型阅读比赛,让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赛前,可以让学生搜集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背景知识和作者情感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引用背景知识,将背景知识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提升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复杂、难懂的知识内容适当简化,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猜你喜欢

背景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教材精读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