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及优化路径

2022-11-21周婷婷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刘 婧 程 成 周婷婷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三因”即要求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全媒体时代这个大趋势,写好新媒体融合发展这个大篇章。“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以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平台是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发展催生的产物,深受新时代青年喜爱与追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依托新载体平台,主动占领新媒体空间,构建媒体矩阵,加强内容建设,强化正向引领,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1]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场域带来多元思潮挑战和文化冲击,网络繁荣的背后亦有双刃利弊,高校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守正,也须把握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创新。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平台固有载体、场域和人群等特点,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强的交互性能、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更多元的价值融合[2]。

当前新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过程中,应用新媒体平台优势能为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建设创建全新的模式,更能为深入推进实效性突出、感染性更强的思想价值引领工作,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二)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六大职能,这些职能能否更有效地发挥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否有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高校和教师队伍为主体,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牢牢掌握话语权,但传播形式单一、教育时间空间受限。在交互且立体的网络虚拟空间中,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海量信息难辨真伪、西方思想侵蚀明显以及舆论生态显著变化等原因,高校思政的话语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弱化,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产生不良影响[3]。

对新媒体平台的合理运用尤其是后台数据的精准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捕捉到学生的需求点和关切点,进而给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充分显示思政工作的现实价值和实际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双向互动,利用新媒体平台碎片化的传播规律,以生活化、兴趣化、大众化和接地气的语言重塑思政教育的形象,从而深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二、新媒体平台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一)微信微博

微信平台自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至今,实现了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随着用户量的激增,微信平台已不局限于简单的社交平台,而是由其衍生出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支付等功能的多元综合生态体系,诸多交互式的功能模块为思政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微信以熟人社会传播为主体,以好友群聊、朋友圈分享和订阅号服务为传播途径,因此更易实现精准信息投送,形成以强关系为代表的思政信息孤岛。各大高校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创建官方公众号、视频号,以图文形式创建内容供给,形成了多点开花、成效显著的网络思政局面。

微博平台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优异新媒体平台,由于其辐射面积广、立体交互和便捷化特点,在青年学生中占有广泛市场。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微博阵地开辟第二课堂,广泛结合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热点事件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了平台开放性特征优势,创作了更加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情感抒发和广泛兴趣爱好的优质内容,不断促进高校微时代的路径构建。但另一方面微博平台的意见领袖常常会发表博人眼球的言论和舆论,夹杂着诸多负面信息并持续深层次发酵的社会事件常常引得学生跟风,而学生因认知水平和判别能力不足,价值观常被其左右,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易被侵蚀。

(二)短视频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是近年来井喷式发展的新兴媒体平台,成为继微信、微博之后又一现象级的新媒体平台,以“秒”为计量单位的短视频内容在大数据算法的支撑下更具精准性和针对性,算法推送下的简短瞬间分享正在逐步重塑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同时也在塑造青年的价值追求和内在审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主动进驻平台开展“抖+思政”,主动融入、主动发声、主动作为,正在逐步探索并利用短视频这一类具有亲和力的思政教育方式拉近与大学生间的距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短视频平台过度依赖算法,容易出现信息茧房,造成学生在抖音冲浪时被单一价值观所遏制,同时过度泛娱乐化现象较为明显,充斥在平台中的一些低俗和媚俗的内容会不断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追求。再者短视频平台算法的精心设计易于让学生陷入时间黑洞,过度“成瘾”而消磨了自身的意志力。且目前高校也存在短视频队伍建设不力、监管与引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无法有效地推进创新平台路径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耳[4]。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优化路径

(一)坚持创新导向,提高新媒体平台读者的关注度

全媒体时代大量信息以碎片化且分散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做对选择题,就要求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的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快速抓住学生眼球的特质,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内容创新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吸引青年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理念创新要以守正思想为根基,符合学生多元且前沿的内在发展需求,由粗线条、灌输式的显性教育迈向精细化、引导式的显隐性融合教育。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和育人渠道,构筑线上线下同心圆,形成全媒体样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内容创新要遵循“内容为王”的规律,调整传统、单调的话语模式,精心选择青年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主题,挖掘身边正能量的人和事,通过鲜活小故事反映深刻大道理,融合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和特色,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形式和话语体系呈现作品;技术创新要告别生硬的说教模式、通知模式,综合运用图片、漫画、短视频、图表等多种形式,使用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加强版面设计和视频拍摄、剪辑、制作等创作,采用直播、脱口秀、快闪、线上传递、互动小程序等新颖的表现形式,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5]。例如,2022年河南商丘工学院两位理工科老教授在校园里唱歌的视频爆红网络,网友们陶醉在他们富有岁月味道的歌声里,感动于他们“疫中不抑”乐观向上的态度,让学生们认识到人文、历史、诗歌、文艺素养的协调发展可以丰盈人生,从而也助推了校园宣传和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赋能智慧思政,提升新媒体平台服务的满意度

新媒体思政平台的建设核心是服务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师生的满意度是判断新媒体平台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信息采集和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新媒体宣传阵地,努力创新新媒体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提高新媒体思政对学生的服务度,真正让思政工作“动”起来、“活”起来,实现育人效应最大化。首先,高校要以技术为手段,收集和统计两微一端、官方QQ、短视频平台评论、留言及阅读量和点赞数等关键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探寻大数据背后隐藏的“真相”,精准分析青年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和兴趣取向,为优化内容推送和优质内容供给提供方向;其次,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追求,对平台进行定位,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社会热点中,做到“通俗但不低俗,文化而不讹哗”,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例如2022年,刘畊宏带着“燃脂操”爆红网络而进入公众视野,诸多高校迅速反应,推送校园版“畊宏女孩(男孩)”跳操,引导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走进健康网络,培养大学生强身健体的兴趣和习惯。诸多青年学子翻拍个人版健身操,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正能量传递的热浪;最后,高校要以服务为视角,打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壁垒,开展与政府、企业以及校外平台的深度合作,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自身平台的价值和知名度,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战略。

(三)强化监督引导,确保新媒体平台内容的纯净度

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新媒体平台依旧具有双面性,部分新媒体作品出现与主流价值观对冲的现象,很可能误导青年学生偏离正确轨道,因此高校应当健全管理监督体系,净化校园新媒体平台和舆论环境。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和完整的三观,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勇于发声,积极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潮,主动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内部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防微杜渐,严防意识形态问题的产生,制定校内新媒体平台操作指南和监督管理条例,推动逐步完善实名登记制度、舆情预警与防范制度以及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在促进思政工作科学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不断为广大学子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高校要加强与社会新闻、网络监管等部门的联动,协同发力肃清网络生态,例如网络短视频中的炫富、媚俗和低俗内容对“三观”尚未完全塑造成型的青年学子思想冲击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平台内容的审核,及时清除良莠不齐的不当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阻断无营养价值的“蹭热点”“吸流量”内容传播,通过正确分析和研判,专业地用新媒体作品回应和解读,保证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依旧拥有话语权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和其他客户端的优缺点,从创新导向、能力建设、智慧思政、监督引导等方面提升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专业度、满意度和纯净度,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