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现状与对策
2022-11-21付宇泽
付宇泽
一、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 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用网人数已达 9.4 亿,其中学生占比 24.7%。由此可见,大学生是运用新媒体的主要力量。笔者在吉林省各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基于“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青年学生的业余时间也大部分都消耗在网上冲浪中,在其中不断学习,获取各方面知识。
在移动互联技术迅速发展情况下,如何促进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有效地高度融合,成为近年来各高校思政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已形成思政课与新媒体技融合得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以传统多媒体技术为基石的“辅助式”教学模式
教师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慢慢从传统“黑板+粉笔”的模式衍化出了早期的投影幻灯片和之后的“PPT+粉笔”以及“PPT+影音+粉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枯燥单一,课堂吸引力有所增强,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
笔者2019年在吉林省各高校开展了关于《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科学融合研究》的课题调研,共发放问卷3500份,对于“你现在所学习的思政课程中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这个问题的回答,98.6%的学生选择了PPT、音频、视频,而对于“你觉得老师采用新媒体技术讲课与板书讲课哪一种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这个问题的回答,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新媒体。分析调研结果表明,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98.6% 的教师运用过 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取得了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多媒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网络在线平台为依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2013年清华大学开发建成了全国首家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开启了中国慕课的建设步伐。这种教学形式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从而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远程开放共享,同时也打破了教学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并且无限扩展了教学的资源和规模。之后的教育者们提出了多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这种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开始被教师们接受,成为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式。
在新媒体大趋势下,一些高校开始尝试采用 SPOC 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完成慕课在线视频观看、作业测试、论坛讨论等学习内容来完成思政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习成绩,思政教师则通过在线答疑和线下专题讲授、课堂研讨、案例点评等多种形式进一步讲清理论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2]。
此后,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且花样翻新。但无论是慕课平台还是翻转课堂都存在着局限性,如师生交互性弱、个性化缺乏、学习体验感差、课程挂机率高等,这些问题都在期待着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以新媒体新技术为载体的“嵌入式”教学模式
伴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5G网络的大面积使用,新兴在线平台、手机 APP、微电影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始与高校思政课“嵌入式”融合,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通课程群、微信群和QQ 群在课前进行教学任务部署,并在课中课后进行答疑指导,将课程教学与新媒体的时尚元素紧密融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并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针对高校组织实践教学环节中场地、安全、人数的局限性,部分高校还通过VR 数字化技术,建设了红色文化展览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以实现思政课实践目的[2]。
与此同时,也诞生了许多优质的移动网络平台,如钉钉、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并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师们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了教学模式和过程性成绩考核的改革,极大实现了思政课堂的与时俱进,提高了学生思政课堂的参与度。
二、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困境
新媒体具有全方位的数字化、个性化、开放性、即时性和草根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新媒体越来越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并逐渐融入青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形势下,思政课改革与新媒体新技术全方位深度融合也成为必然的趋势。但目前思政课教学中新媒体新技术的建设及运用还存在诸多困境或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思政课教师驾驭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5G网络和智能手机逐渐普及,新媒体逐渐在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及时将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3]。
对此,许多高校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不断的尝试。但也有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仍是用“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甚至不会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对网络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是一窍不通,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二)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效果有待提高
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从学生方面来看,在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在线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而思政课的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兴趣不高,许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获得成绩而挂机刷课,从而弱化了教学的整体性和学习的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思政课教师无暇钻研如何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教学设计环节,新媒体应用与思政课教学活动脱节,造成了重教学手段轻内容剖析的两层皮的现象,而不是真正地将两者融合,使得新媒体成为思政课堂上的调味品。
此外,由于思政课教学任务重,专职教师缺乏,许多学校的思政课都是大班额授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顾及所有学生。在运用讨论式、体验式、交互式、嵌入式教学实践环节时,也很难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团队协作和分组进行讨论或者学习的环节,总是有部分学生依赖其他同学,不付出任何努力或者以“走过场”式的参与方式来获得成绩。因此,新媒体与思政课的融合需要从以新技术为核心回归到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来提升教与学的质量这个中心上来,真正使思政课教学质量有所提升。[3]
(三)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中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第一,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它需要思政课教师和学校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但目前许多高校还只是停留在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和运用一些免费的平台,也有学校是购买一些校外机构制作的课件。其次,针对思政课实践难的问题,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但还缺少更合理更简单的方式来完善思政课实践活动。最后,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合,还需要学校及社会层面的有力监管。目前,各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新媒体大多是教师自身在探索,多媒体课件也是个人制作自用。这就使得同一所高校、同一门课程,有着众多版本的课件。有些甚至内容也是大不相同,这既不利于教学整体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资源。
三、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对策与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成为大学校园新的时尚,高校思政课也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丰富和创新,为思政课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同时,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并使之与思政课教学有序融合,成为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对于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驾驭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
在新媒体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要紧跟上学生和时代发展的脚步,而思政课教师大多数不懂网络技术,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最合适的媒体和技术,并运用到思政课课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关注新媒体发展形势,提高自己运用新媒体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而各高校也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了解、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提升思政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注重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年轻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把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方面,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的教学是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提高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的教学效果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首先,从教师的方面来看,需要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备课、说课、专题讨论重难点等各种方式调动所有教师积极性,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教师掌握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整合教学资源,凝聚教学力量,改变传统课程依靠教师“满堂灌”的情况,使思政课真正与时俱进,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从而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青年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体,也是最擅长运用新媒体的群体,因而可以以新媒体为载体把思政元素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目的。
(三)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保障机制
首先,要重视教学资料的获得整理和管理运用[4]。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获得资讯的途径前所未有开放和多元,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空前的便利,同样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资讯中有精华亦有糟粕。而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有主题、有目的地获取整理资料,并推荐给学生,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其次,要实现新媒体资源互通共享,加快形成高校新媒体运用的专业化技术保障[5]。高校新媒体作为媒体融合的最新力量,要围绕着“育人”的中心,以满足思政课教育的新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把控好新媒体的方向和质量,高校和新媒体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用心做出内容优口碑好的思政媒体。
最后,要将新媒体创新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灵活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及各类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信息、拓宽思政课教学的交流途径,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的公众号,发布热点资源,打造成与思政课堂相呼应的理论阵地。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拍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剧、微电影、短视频等,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关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