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为乡村振兴赋能的路径研究
2022-11-21王玉叶
王玉叶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三农”问题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培养什么样的乡村振兴先锋,怎么培养,怎么引得来、留得住是我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答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才要求及相关研究
了解、掌握和熟知人才振兴相关标准及研究,是农村青年为乡村振兴赋能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对比找出乡村人才标准与农村青年真实现状之间差距的根子问题。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的相关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征程要求农业农村也必须加快革新步调,就需要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一是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乡村人才。乡村建设的奋斗是艰苦的、曲折的、长期的,理想信念是“动力阀”,习近平曾回信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希望大学生能真正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1]农业农村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艰苦环境中秉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理想信念,才能对乡村保持长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乡村建设持续投入智力和精力。若理想信念缺失,就会得软骨病,就容易将去基层工作视作升职的跳板,容易急功近利,损害农村、农民的利益。[2]二是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掌握过硬本领的乡村人才。“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3]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创新精神激发奋斗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萌生了许许多多的技术突破。农业农村要摆脱落后的现状须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走上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这就不可缺少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关键人才。拥有创新精神的同时,还需精进自身技术。“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4]当今社会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传统技术、观念已经不足以应对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求。劳动者还要善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对新技术、新机器、新管理理念等的学习和理解。三是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和责任担当的乡村人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道德对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如今道德素质越发成为个人综合素质评判的标准之一,个人品德高尚、责任意识强就可以形成集体智慧,而缺乏道德品质和责任感,则能力越大越会危及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另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一批有道德、有责任的人做好表率、引领风尚。发挥榜样效应,带动全农村人民明德修德,投身于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发展实践。
(二)相关政策要求
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乡村人才发展的重要性,国家一方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导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指出目标:“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5]乡村振兴不局限于哪一个、哪一类人才,是齐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共谋乡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培养本土人才与吸引城市人才、专业人才等下乡服务相结合。《意见》要求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有效延伸农村第二三产业链,提升农业农村经济收入;要求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推动现代农技技术创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等;要求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提升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以及乡村规划建设;要求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加强乡镇党政机关服务质量、提升农村社会工作水平。《意见》还聚焦政策保障、平台建设、规划制度等方方面面以保证乡村人才振兴队伍建设各项步骤有质按量推进。另一方面,颁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6]为青年的前进路线做出明确指引。无数历史验证了:青年总是勇闯在战争前列、科技研发前沿、创新创业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以及抗疫救灾前线……白皮书要求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奉献,尤其青年农民要踏实耕作、精进技术,用科学技术手段为粮食增产,为土地增效;要求在艰难险阻的任务中冲锋在前,“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等志愿精神、救灾精神、抗洪抗疫精神等,也须运用到治理、管理和发展农村中去,到需要青年的地方去;要求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基层是最好的人生课堂。青年带头倡文明、树新风,推广科技、壮大农业新业态等,这是青年们将所学、所想付诸实践的人生大舞台;要求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青年时期最富想象力创造力,我国北斗卫星的建造、工程技术的突破、信息科技的进步,都包含着无数青年付诸的天才想法。农业农村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亟需青年注入青春力量,青年要自觉将人生目标同祖国发展相结合,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中施展才华。
(三)学者们关于农村青年群体的研究
关于农村青年,学者们大多从乡土人才出发,进行分类指导、现实状况摸排与培育路径研究。乡土人才“主要是指农民企业家、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中的种植高手、养殖能人和能工巧匠等”[7]。从分类指导视角,按农村实用性人才可划分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按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可划分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以及农业农村科技人才。[8]卢先明等人根据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造村运动”的成功经验提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不应该是整体覆盖式培养,而是有所聚焦。乡土人才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带头人拉活乡村整体发展,[9]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增速增质增量建设指明方向。发现乡土人才,关键在精在准。需要“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储备一个”。从现实摸排情况来看,目前总体存在乡土人才价值有认知偏差,乡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乡村中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不足、流失严重等日益突出的问题。曹丹丘等人借助现实数据也进一步佐证了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主要是政府补贴培养为主,其人才培育质量考核也较为单薄,考核标准尚未形成系统确定的方案。[10]从培育路径来说,面对青年一代不会种地、不懂农业、地方紧缺乡村实用性人才的困境,张志文等人提出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打造人才基地建设和更新乡土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传统农业人才的转型、提升[11]。乡土人才培育需要因地制宜,杨文明等人根据现实状况调研,提出根据不同地方乡土人才发展情况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出台政策保障其长远发展,并不断增强相关技能培训可以产生脱贫致富实效[12]。综上所述,乡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主体力量之一,对其观察了解程度和培育模式亟待进一步掌握和优化,乡土人才的青年一代作为农业农村的交接者,正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应是观察和培育的重点对象,围绕他们形成由发现、培养到扶持的青年乡土人才培育系统,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落地的。
二、农村与农村青年的现实境遇与相互关系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从目前掌握的乡村振兴人才政策要求和理论成果可观,转型期的农村与农村青年发展有着诸多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而农村青年与农村之间天然的血脉联系让这一层危机有了新的可能。
(一)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就业梗阻
农民和青年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农村青年就业问题更关乎中国发展问题、城市化进程速度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目前中国正处于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农村青年就业也表现出各方面的难题。首先,农村青年职业技能水平良莠不齐,岗位更换频繁。目前就业环境面临新冠疫情大考、世界局势动荡、高校毕业生蜂涌等复杂形势,不少知识性农村青年因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住房、缺乏高技术复合型技能等问题,在向农民市民化转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农民外出务工是困于没有技术,没有资金,他们还主要聚集于第三产业,比重可达50 9%,第二产业次之占比达48 6%。[13]由于传统服务企业就业门槛低、青年农民工由于自身技术难以精进、在城市难以继续有所突破,职业稳定性较低,外出务工“闪离闪辞”现象较为普遍[14]。其次,农村青年职业选择和规划具有从众性和盲目性。知识性和返乡性青年虽出生于农村,但思想上自小被灌输走出农村的思想、行动上缺乏务农经验。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村青年在职业选择上只是不愿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而没有具体目标方向。在职业规划方面,他们不会主动根据自己所长和兴趣制定职业计划,他们主要依靠亲属关系介绍,自主应聘还是占极少部分,因此职业决策行为呈现盲目性和从众性。[15]最后,农村青年在不同职业间的流动困难。农村青年在代际职业流动方面选择子不承父业,选择向上流动,但缺乏社交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技术资金等,往往难以为继。在结构型职业流动方面多表现出水平流动形式,即频繁在相似职业间“闪辞”,难以向上发展。[16]
(二)农村发展后继乏人,困难重重
中国的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村。经过艰难的脱贫攻坚战,农村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许多重大困难。一是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 5%,远低于发达国家。与第一、二、三产业链利益联结不足,“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突出。目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都面临各种风险挑战,近日“青麦饲用”现象也暴露出农业发展方式的弊端。二是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未建立、人才技术激励保障不完善以及社会资本下乡过程问题重重等,诸如乡土歧视、排挤小农和中农、引发农村社会纠纷等,导致社会资本下乡失败。这些失败案例大多是由农村高昂的交易成本造成的,即信息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所以“高度分散的小农户与分散的资源,是社会资本下乡的交易壁垒”。[17]三是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还有所欠缺,农民基本生活有待提高。要想富,先修路。历经“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情况已经取得明显改善,特别是农村道路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由于乡村道路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后续返工、维护以及修缮的成本也逐步增加。农村集中供水、供电比例仍较低,互联网设施以及农村流通相关设施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乡村振兴需要“引雁归巢”,那就先得治好、管好农村基本生活问题,才能让“飞雁归巢”发展好农村。
(三)农村青年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
生于斯,长于斯,农村青年生来就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是血缘、血肉联系。知识性和返乡性青年在打拼过程中,“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子女教育在城镇,赚钱在城市、保障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18]。这种双重身份让农村青年虽然身在城镇,但是心系农村。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血脉传承,才能让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文化得以传承与优化,农村青年与农村亦是如此。父辈的农业技术或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父辈的勤耕精神、农耕经验早就代际传承到农村青年的血脉之中。二是情感联系。农村青年的记忆总保留着农村生活,古今诗词歌赋也写遍“故乡情”,贯连“故乡人”。农村文化、历史和生活记忆都是农村青年的感情寄托,反观农村青年不愿意留在农村,究其根本还是城乡差距让农村青年将眼光逐步投向城镇。但他们还是愿意多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饮水思源,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总书记牢记农村生活、农民嘱托和初心使命。如此,与农村的情感联系早被根植于农村青年的内心深处。三是荣辱与共。“你是哪儿的?”似乎习惯性成为人与人交流的起点。户籍将农村青年与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恨不得承包了整个家乡GDP的刘强东,更是直接带火了老家宿迁。农村是青年的名片,青年也是“移动的宣传册”,农村青年与农村血浓于水、荣辱与共。打好乡村振兴的“情怀牌”“乡愁牌”,需要强化这种情感联结。
三、农村青年奋斗面貌与助力乡村建设的可能性
根据农村青年职业现状,划分出知识性青年、返乡性青年和在地性青年。农村青年与农村之间天然的联系,让知识性青年、返乡性青年和在地性青年以不同的奋斗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不同的进步力量。
(一)借助知识性青年的教育引领作用
知识性青年是指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尤其指农村青年大学生。这一类型的农村青年得益于父辈努力创设出的优良的学习条件,再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教育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19]——逐渐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的过程——这也让知识性农村青年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备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一种是城市文化,它让农村青年在思维方式、个人能力等方面发生转变,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新思想接纳与学习新事物。另一种是乡土文化,它是伴随知识性农村青年成长的深刻的历史印记,这种乡土情怀保留了他们对农村发展的高度认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得依靠一支强大的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这就需要一支政治素养自觉、文化素养过硬的知识性农村青年队伍发挥“头雁效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20]知识性农村青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是部分青年在校期间就已经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发挥知识性农村青年的政治引领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二)发动返乡性青年带动农村就业
返乡性青年是指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辗转于“打工—返乡”或“打工—进城”,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双重创收。[21]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部分通过创收资本实现农民市民化;另一部分则用积累的资本和经验技术返乡创业。返乡青年受城市化影响,观念、技术等有很大程度的进步。有数据统计,自2006年起农村青年是返乡创业的主力军,外出务工甚至成为返乡创业的前提条件。[22]就农村青年的返乡动机来看,一方面是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另一方面是要承担照料家庭的责任。这就让返乡性青年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返乡性青年外出务工过程所积累的技术、信息、资金等不仅是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载体,还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资源叠加效应[23]。他们将“打工经济”转化为“创业经济”的过程将不仅能促进农村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重组,还将生发出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就业,让农村经济发展释放出新生活力。另外,若返乡性青年在创造特色产业的同时完成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权利权益等的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转性,在他们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返乡性青年也将逐渐从内至外地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三)借助在地性青年的中坚力量
在地性青年思想较为保守,追求生活稳定,是留守在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经济的青年。一般在地性青年是夫妻一方留守在农村,一是迫于对家庭的照料;二是在比较外出务工和务农两者的经济收入相差不大后的选择。有实证研究表示,出于对市场经济风险的考量,确保家庭经济收支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在地性青年会规避外出务工的不确定因素,更愿意扎根农村追求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24],作为“中坚农民”,[25]因为承包土地规模之大,从事农作时间之长,其与土地、与其他农户的关系很密切,“在地农民经营的在地农业,是一种最为节省的农业经营方式。”[26]那么,在地性青年也就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方面,部分在地性青年作为村干部直接参与到村庄的治理,负责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另一方面,在地性青年的利益主要依靠农村,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活圈,这也就促进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此外,在地性青年的“中间价值”[27]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充当着国家与基层互动的“中间人”。
四、乡村振兴下农村与农村青年“双向奔赴”的对策建议
人才振兴政策标准与发展研究指明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发现人才培养需要从农村青年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产生对不同职业农村青年的理性认识。最终,对不同职业农村青年施以不同援引计划、培训方案,并对农村的规划、建设与改造实现乡村振兴所需要人才与农村的“双向奔赴”。
(一)高质量教育回归农村
其一,知识性青年教育反哺。作为农民市民化的先行者,知识性青年有着完备的教育经历。发起“教育反哺”行动,吸纳知识性青年全职或兼职农村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等。一方面,知识性青年可以将先进教育理念带进农村,将教育从娃娃抓起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另一方面,他们在进行教育反哺过程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城乡教育差距的程度,并根据真实现状向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寻求帮助。甚至可以进行相关实证研究,为国家政策提供鲜明有效的数据支撑。其二,返乡性青年教育提升。返乡性青年作为乡村振兴中的自觉自发力量,他们的教育提升尤其重要。返乡青年拥有扎实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来源,那么资金技术用在哪,怎么用才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需要有大局观,需要在返乡青年的教育提升中强调人民群众立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先富帮带后富的致富理念,逐步引导返乡青年真正走可持续发展、可展现地方特色的致富之路。其三,在地性青年教育强化。在地性青年虽然拥有丰富的农村基层生活经验,但也形成了保守的思想观念。他们往往很难接受新事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地性青年的职业教育。这一教育过程,要以实地教育为主,真正让在地性青年尝到改革创新的甜,并与他们之间搭建完善的反馈机制,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改正教育问题。让在地性青年走得出去历练,回得来搞发展。
(二)打造好农村青年人才的“蓄水池”和“进步梯”
农村发展进步的关键是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一是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共建美丽乡村。从饮食习惯方面来说,首先是要解决水质问题。“要留人,先留胃”,做好并宣传好地方特色美食,让知识性青年、返乡性青年切实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其次从住房需求来说,政企民应相互扶植因地制宜地规划好、建设好、开放好农村人才返乡的房源。这就需要前期社会资本的加入、中期政企的合理规划以及后期按质按量的建设与严格的监督管理。从通讯物流方面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都需要“互联网+”相关产业与之结合。这就需要打通通讯、物流的“任督二脉”,在农村修好路、铺电网、搭管道。通过招募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头雁”团队,为农村强基计划贡献青春力量。从教育医疗方面来说,进一步实现农村与城镇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农村和城镇的医疗资源合作是解决农村青年生活后顾之忧的重要一环。不仅要加快落实城乡医疗保险配套措施,抓严管落实、提升服务质量。还需要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为农村青年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人才政策倾斜,解决农村青年发展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稳步迈进,农村青年现在留在农村发展,未来农村会步入更高的社会经济舞台。这就需要各级党团组织重视对农村青年的培养与提拔,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工作主体性,支持他们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协商。加强农村青年党团组织建设,引导农村青年加入党团组织,广泛开展组织教育培养,以此成为农村青年成才提干的公平透明渠道,激发农村青年奋斗活力。
(三)多方联动让农村青年成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
一是国家重视。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十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最新文件指出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其中不仅包括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和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还明确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启动“神农英才”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关键在党,在于培养好党的青春力量。二是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要问计于民、问计于社会组织。根据农村任务的变化和需求,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特点,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进一步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培育项目计划,让人才成为农村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枢纽,形成“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需求项目库[28]。三是家庭支持。研究表明自身和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年有着严重非农倾向。[29]这会导致农业发展持续后继无力。因此,转变“穷、苦、差”的农业农村老形象,树立“互联网+”农业农村新形象,让农村青年在实际乡村产业实践中获得成长,获取父母亲戚关系网络的信任和支持,这将减少农村青年返乡的重大阻力。四是注重同辈群体在青年农村中的作用。首先,需要对农村青年同辈群体加大关注力度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其次,对不同类型、性质的农村青年同辈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对积极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村青年要鼓励;对那些漠不关心自己未来发展计划的群体,要注意发展其积极的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对反对返乡就业创业等破坏性群体,需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引导和改造。最后,关注核心人物的动向并适时教育引导。农村青年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整个群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发掘和培养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可以为其他成员提供积极有效的参照和引导。
人生向往城市的霓虹时遇阻,不妨回头看看农村的月亮。李大钊曾在《青年与农村》呼吁“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30]人才振兴道阻且长,农村青年与农村之融合发展,须青年一代沉得下心找到应达到理想的目标和境界,才能在成长成才的路上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须农村加快改革发展速度,以迎接更为进步的农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