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2-11-21吴春金胡亚珂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发展

吴春金 胡亚珂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展望民族复兴伟业、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国富民安作出的伟大战略安排,为实现党和人民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202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在工作机制、整体布局、重点任务、工作方式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擘画宏伟蓝图。乡村人才以其在外打拼多年所积攒的资金、技术、经验和人脉等资源,具有不同于普通村民的显著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多措并举实现人才振兴,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意义

人才重千斤,知识重九鼎。新时代推动人才振兴不仅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在“三农”领域的充分彰显。

(一)人才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城乡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最终都要靠人才。实践表明,城乡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促进、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城乡关系融洽会促进彼此良性发展,农村衰败落后会减缓城市发展步伐,降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只有打破城乡割据状态,让促进乡村发展的资金、人力资源、技术、项目等要素充分流动,农村才能为城市提供足量优质的生态产品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牢牢牵住人才发展的“牛鼻子”,发挥农村教师、医生、乡贤、大学生村官、农村生产能手、科技工作者、经营大户等群体在推动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效能,“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1],让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进一步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人才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然之举

作为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于一体的有机整体,乡村振兴涉及范围之广、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坚持一体推进、协同发展是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从五大振兴的关系来看,人才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人力保障和产品供给者,让产业在善于经营者的管理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人民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人才振兴为文化振兴提供继承者和发扬者,让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绝地逢生”,再现生机。人才振兴为组织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力量。作为国家政权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基层组织肩负着上传下达、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重要使命。社会治理需要在制度设计和人才善治上形成合力,实现安居乐业。返乡人才、乡贤、党政干部等管理型人才以特有的管理经验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人才振兴为生态振兴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者。离开天朗气清的生态环境,人民幸福生活将无从谈起。科技人才、农牧业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供可持续、低污染、促发展的生态产品,在避免“竭泽而渔”的同时“授人以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人才振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资源和人力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3]一个民族要想在国际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话语优势和战略主动权,就须臾不能放松对人才的重视。2002年,《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凸显我国对人才的重视。培育人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从古至今,一以贯之。从“任人唯贤”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到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我国以高标准、实招数、强举措、严要求推进人才建设工作,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从太空出行到深海遨游,从无人驾驶到5G通信,所有的便捷服务和领先技术无一不是人才在发挥作用。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人才振兴也紧跟时代。新时代构筑农村发展的“人才洼地”,让仰望星空的同时有俯得了身、下得了地、吃得了苦的人,为实现人才强国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二、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前往经济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条件健全、居住环境优美的大城市工作,青壮年的“背井离乡”导致乡村人才在规模结构、体制机制和效能发挥上存在明显短板。引不进、培不好、用不善、留不住成为人才建设的难点、痛点和堵点。

(一)结构困境:人才总量不足、素质结构失衡

1.规模总量不足,供需存在矛盾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和各种障碍壁垒成为乡村全面发展的“拦路虎”,农村在产业发展、医疗卫生、人居环境、教育养老等方面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引人难、育人难、用人难、留人难成为乡村人才工作的突出矛盾,年轻人不愿留、高技术人才不想留、外来人留不住成为乡村振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大有可为,农村人才发展前景广阔,农村市场对有才干、有知识、有情怀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设计等因素影响,目前留在农村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人才数量有限,农业发展带头人和返乡创业群体匮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25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2.4%,全国人户分离较上一年度增加1100万人。[4]2020年底,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2254万人,这相较于以亿计算的农村人口规模来说,总量显得尤为不足。汹涌的打工潮致使留在农村且有能力、善管理、有情怀的人才越来越少,农村空心化、人才荒芜化现象明显,供需之间存在矛盾。

2.专业人才欠缺,素质结构失衡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在引进机制、培育手段、配套保障、评价激励上持续发力,释放红利,但还是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农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素质和结构失衡。其一,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后备力量匮乏。留在农村地区的人才大多为政府聘请或返乡创业精英,他们凭借个人能力及社会资源从事生产性劳动,在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等岗位上发光发热,推动乡村全面发展。但这部分人主要以从事教育、卫生、农业等基础性工作为主,金融、法律、电子信息、互联网等行业人才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多元发展需求。其二,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外流导致村庄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主要由中老年及年龄稍长者担任,其中大部分人只接受过高中及以下教育,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可以胜任基层运转、上传下达等工作,而一旦涉及土地流转、产业规划、融资信贷等内容时,就会因教育水平、管理经验、人脉资源等条件限制四处碰壁,错失发展良机。此外,乡村人才男性往往多于女性,并且女性主要从事辅助性工作,在乡村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这些问题影响乡村发展事业全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机制困境:人才引育用留机制运转不畅

1.引进机制不灵活,引进方式短视

高水平人才因其知识扎实、技术高超、能力过硬而受市场青睐,也成为不少单位“抢人大战”中的“香饽饽”。农村地区“招兵买马”促发展,在人才引进上为特定人群抛出“橄榄枝”,在诱惑满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一,引进政策僵化。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但人才来源和出身背景的天然属性并没有彻底消弭,“唯学历论”的传统思维尚未根除。部分地区在人才引进上倾向于选拔录用具有本地户籍、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端人才。这种地区优先、学历优先、文凭至上的引进政策将一些有能力、善管理、懂情怀而无太高学历的“田秀才”和“土专家”拒之门外。其二,引进方式短视化。农村地区为完成发展目标,在引进方式上往往采用项目引进、短期引进、聘请专业人才指导农村工作。一旦项目完成,引进工作也就宣告结束,这种“过河拆桥”式的短视化引进方式减弱了新型职业农民、能工巧匠、传统手工艺人、科技管理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

2.培育体系不健全,培育模式传统

通过培训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发挥人才服务乡村作用的现实选择。农村地区在人才培育方面存在体系不健全、培训模式传统的问题。其一,培训体系不健全。当前,针对提升农村人才能力的培训体系尚未完善,培训流于形式且内容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的正向作用。在培育创新思维、风险思维、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并且培训周期短,乡村人才无法通过几天“走马观花”式的培训熟练掌握全部知识。其二,培训模式传统单一。受培训经费和场地因素限制,农村地区在开展人才培训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相较于实地参观和实践教学,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员参与感不强,难以真正掌握核心技能,也无法真正让培训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评价标准不多元,考核方式单一

合理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激发人才潜能的“指挥棒”,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农村在人才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可量化、可执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对人才的考核评价仍以基本工资为主、各类绩效和补贴工资为辅,在评价标准、激励措施上缺乏创新,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内在动力不足,影响谋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其二,人才考核方式和内容单一,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受农村人才规模不足因素影响,一些地区在人才评价考核上方式单一,过度注重工作业绩和眼前利益,而忽视对政治品格、道德素质和长远发展的考核,监督管理缺位让那些以权谋私者铤而走险,导致出现违法乱纪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此外,市场在人才流动、激励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显现,人才晋升受阻、发展空间受困、双向流动受阻。

4.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狭窄

良好的后勤服务体系建设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当前农村在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方面还存在短板。其一,配套措施跟不上,人才留不住。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行政村缺少医疗机构,在异地工作的人需要去较远的地方解决就医问题,一旦在农村扎根,就面临住房、交通、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现实问题,而农村地区在留才方面缺乏长远规划,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往往无法解决以上问题,这就让一些青年人才望而却步。其二,融资渠道单一,共同富裕目标任重道远。在国家政策红利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毕业生等群体选择为农村发展献计献策,挥洒汗水。但是,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固化,融资渠道狭窄导致经济收入有限,无法实现村财增收,并且农村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艰巨、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人才外流成为必然。

(三)效能困境:人才资源配置不均,乡梓意识不强

1.人才资源配置不均,创新手段不足

“干什么”是“怎么干”的前置条件和基础,只有对乡村振兴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部分农村人才来自上级委派,对当地风土人情、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缺乏深入了解和宏观谋划,有想法不敢提、不愿说、不想做。在选择工作地时倾向于去发展潜力大的片区,底子薄、基础差、实力弱的地方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一些基层单位招不到优秀技能型人才,人才队伍质量不高。创业型个体经营主体受困于资金、技术,对市场行情缺乏合理有效的预测,也未能使用高科技等创新手段,只能从事传统、单一、低效益的生产活动。此外,人才资源过多地集中于农、林、牧等第一产业,对高端技能行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乡村发展全局。

2.泽被乡梓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欠缺

如今,青壮年到大城市打拼成为常态,留在家乡的人才越来越少,商品经济潜移默化的影响淡化了民众对故国家乡的情感皈依。尽管有朝一日回归故里从事乡村工作,这部分人也只是将自己定位为“打工者”和“局外人”而无价值情感认同,也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将自己的真才实学全部奉献给家乡,对“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认识不足,在行动上更是慵懒散漫,这种心理大大消解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在返乡创业或服务乡村发展过程中,因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产业发展前景平庸,这就导致部分人将服务乡村的使命当作一种负担,疲于应付,敷衍了事,主动参与意识不足。加之部分乡贤、返乡精英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在造福一方的同时存在获取个人私利的现象,不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破解路径

乡村人才振兴是涉及政治领导、体制机制、人才管理、社会氛围、公共服务等各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引、育、用、留”上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

(一)引才:加强顶层设计,为人才振兴“筑巢引凤”

1.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把好人才发展“方向盘”

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涉及各方面、各领域,是发挥人才效能的根本保证。首先,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要破除障碍壁垒,打破条条框框,柔性选拔任用讲政治、识大局、善经营、体民情的技能人才,营造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良好风尚,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士也”的精神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给人才“松绑减负”,为人才发展“筑巢引凤”,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经营的农村人才不因学历水平、出身背景而无施技之处。其次,大力发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5],让乡村各类人才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正品德、提素质、抓实效、谋发展,充分发挥人才“领头羊”“排头雁”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打造人才发展“新引擎”

合理有效的制度法规是破解人才瓶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人才供需平衡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6]鉴于目前的发展现状,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顶层设计,在住房安全、公积金、医疗保障等方面做好制度设计,“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7],千方百计营造爱才的良好环境,对主动返乡的技能人才、乡贤、毕业大学生、能工巧匠给予政策倾斜和信贷支持,制定灵活实际的人才应聘方案,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实施“一人一议”,让“走出去”的人自愿带着资金、技术、经验、人脉“走回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完善激励措施,健全人才升职晋升机制,构建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对有“金点子”而无“票夹子”的能人予以资金帮扶,使其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带动村财增收,造福一方百姓。

(二)育才:提升人才素质,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1.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人才发展“内驱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资源。解决人才外流的顽瘴固疾,要在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上下功夫。首先,不断“疏浚引渠”,加快培育本土人才。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牢记“培养什么样的农村人才,怎样培养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人才为了什么”的基本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化行为。其次,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落实义务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既要在课堂上“高谈阔论”,也要到田间地头“躬耕陇亩”;既要百般呵护,也要到泥巴地里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要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尊重人才主体意愿,做到严管厚爱紧密结合、知行合一相得益彰,不断提升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人才发展“新动能”

职业教育为培养农村人才作出巨大贡献,在提高人才素质、提升人才技能方面功不可没。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人才缺口大,“用工荒”“用才难”现象依旧存在。另一方面,人才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低学历者只能“望薪兴叹”。农民、手工业者、农场主因其教育水平低下等主客观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收益与乡村振兴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在扣除各项成本和支出后盈利寥寥,积极性大大降低。鉴于此,各部门应加强对涉农行业的培训教育,“引导综合性高校拓宽农业传统学科专业边界,增设涉农学科专业”[8],形成“责任清晰、目的明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健全教育培训网络,通过送教下乡、公益讲座、人才下村指导等方式对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开展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农业带头人根据乡村人才特点、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创新培训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学术研讨、实地调研交流等形式推介畜牧养殖、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实用技能,以点带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9],对积极主动参与培训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精神奖励,予以表扬,让涉农主体和各类人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技能,提高生产效益。

(三)用才:筑牢人才根基,让“外来女婿”和“本地郎”“比翼双飞”

1.量才为用,在协同发展中激发人才活力

农村人才缺失问题,既是外部引才的“输血”机制失灵,也是内部用人不善的“活血”能力不足所致,需要内外兼修,引用结合,营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以务实之效用才。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要发挥人才的主体性,通过增强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乡村发展之目的,关键就是要“量体裁衣”,让真正懂农村的人来谋划乡村发展这盘“大棋”,做到人适其岗、人尽其责,扬长避短,发挥人才优势,尤其是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村财增收、人居整治、村庄治理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乡贤群体作用,以情感之理用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10]新乡贤是推进乡村治理、倡导乡风文明、促进基层议事决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推进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乡村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要深入挖掘乡贤群体的潜在力量,做足思想工作,壮大新乡贤队伍规模,虚心向从企事业单位等岗位上退休的社会贤达取经请教,发挥他们泽被故里、回报桑梓的积极作用,增进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促进法治、德治、自治高度融合,以群贤毕至之势引领产业发展,共谱乡村发展新篇章。

2.知才善用,在严管厚爱中释放人才红利

人不是既成的独立个体,在成长成才中需要磨合锻炼,乡村人才亦是如此。一方面,要建立“容错试错”机制,充分尊重青年人才的成长规律,做到严管厚爱相结合,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任其随波逐流,既要关心青年人才成长,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错误,在其犯错后给予耐心指导,让各类人才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火车头”。另一方面,要扬长避短,知人善用,不断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选派政治过硬、能力过硬、情怀过硬的乡土人才担任村级兼职委员、产业顾问、科技特派员,协助指导基地管理、果树种植、田间管护、病虫防治等工作,根据本地区发展情况制定和工作业绩相匹配的福利报酬,不定期开展人才交流评比活动,对服务于急、难、险、困岗位的人才予以政策照顾和特殊津贴,提升乡村人才的自豪感,释放人才发展活力。

(四)留才:打好“组合拳”,构建人才发展“百花齐放”的崭新格局

1.以改善人居环境为落脚点,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农村之所以留不住人,除了经济收入这一根本原因外,还与社会氛围及公共服务有关。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才满怀一腔热情投身基层一线,却在职业晋升、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举步维艰,无法解决后顾之忧,“跳槽”或离职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11],在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齐抓共管,不断优化人居环境,让乡村人才干得用心、住得舒心、用得放心、活得开心。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见贤思齐、尊师重才的社会氛围,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平台进行分析调研,掌握人才需求动向,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断满足人才对各类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为人才提供更加便捷、舒心的服务。

2.以拓展融资渠道为突破点,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农村是亿万人民土生土长的地方,是承载着游子“根”与“魂”的家园,只因地域、资源等因素限制,其发展日益衰败并落后于城市。创新思路,以拓展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招商引资,是破解人才困境的密匙。例如,福建省三明市M乡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创新思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采取“土地入股、资源入股”等方式,与当地某公司整合各村土地资源,协同推动脐橙、西柚、蔬菜等千亩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统一建设西柚村财增收基地,每村增收金额超过十万元,这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才参与乡村发展的热情,也为其他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各部门要多方合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夯实经济基础,通过“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助力人才发展“百花齐放”,不因“钱途”毁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途”。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是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的重要力量。“引、育、用、留”四个字是对破解人才瓶颈的高度凝练,是解决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金钥匙”,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复兴伟业的“推进器”。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朝夕完成。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内外局势变化,各级党委必须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的总要求,在制度设计、社会氛围、基础设施、晋升渠道上形成合力,吸引各类人才下乡,切实发挥人才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打造别具一格的“富春山居图”。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图说创新发展
毛遂自荐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