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礼兴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思路

2022-11-21张琴谢晓燕徐子乔刘鑫庄珣指导庄礼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机情志针刺

张琴, 谢晓燕, 徐子乔, 刘鑫, 庄珣(指导:庄礼兴,)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胃十二指肠区域出现的一系列慢性、反复、发作性症状群,表现为疼痛、烧灼感、早饱感、胀气等。FD为缺乏能解释其发生原因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病亚洲发病率为8%~23%,我国发病率达20%~30%,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亦呈年轻化[3-4]。研究发现,FD的核心发病机制为“脑-肠轴”功能失调。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心理焦虑,导致大多数患者同时存在精神心理障碍[5-7]。目前FD的一线治疗推荐根除幽门螺杆菌(Hp)药物、抑酸药和促胃动力药,其他治疗包括低剂量的神经调节剂、认知行为治疗等[8]。但药物治疗FD存在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等问题[9-10]。长期过量使用促胃动力药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锥体外反应、帕金森病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鉴于以上原因,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医。大量研究证实,针灸治疗FD的疗效肯定,安全简便、无副作用[8,11-12],目前已将FD纳入针灸Ⅰ级疾病谱[13]。

庄礼兴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在传承岭南新针灸流派靳三针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深入研究,庄礼兴教授逐步形成了治疗身心同病的特色针灸疗法“调神针法”[14-17],该法取穴精良、加减灵活、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FD的经验总结如下。

1 FD病因病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可归属中医“胃痞”“胃脘痛”“郁证”等范畴。FD属脾胃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引起,其病位在脾胃与肠,与肝、心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脾胃气机失调,神明之枢失衡,腑气失于通降。

心脑共为神明之枢,在FD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脑为髓之海及元神之府,心主神志,心脑相通,共主神明,统帅人体生命活动、主宰精神活动。心脾协调合作为脾胃肠机能活动正常的大前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健运则气血化源充足,上供心脑,则髓血充盈,为心脑发挥正常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心脾相互资生助长,养心可益脾土,调五脏。心神为五脏神之统帅,影响脾胃气机斡旋、气血生化。脑脾相关,脑神可总统诸神,脾神为意,在志为思。气血源于中焦脾胃,气血充足则脑神得养,若脑髓失后天化源之本,则脑神萎靡不用。若心脑主神明功能异常,则七情太过,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脏腑气机升降失衡,则出现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纳呆等;若脾胃机能减退,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则心、脑失所养,加剧心脑主神明功能的异常,致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故心、脑、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三者之间的失衡始终贯穿本病发生、发展全过程[18]。

肝主疏泄,为一身气机之枢,调畅精血津液的输布运行、脾胃气机升降、情志活动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大肠为传导之官,与肝之疏泄相辅相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曰:“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脾土之运化水谷,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肝之疏泄调达,则脾胃升降和顺;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横犯脾胃,脾气郁滞,胃失和降而见胸胁胀满、嗳气吞酸等一系列症状。由此可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

2 FD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FD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为FD可能与脑-肠功能障碍、内脏超敏反应、胃肠道微生物群失调、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19]。大多数学者[20-21]提出,“脑-肠轴”功能失调和脑肠互动的中枢及外周改变为本病核心发病机制,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

“脑-肠轴”机制认为,胃肠运动由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调控,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及肠道微生物群等。脑肠轴通过脑肠肽的双向信号,使得大脑功能与胃肠道的运动、感觉、内分泌信息互相影响,这个过程称之为脑肠互动。脑肠轴仅是一个功能性的通道,并非是解剖学上的实际通路[22]。脑肠肽是负责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效应细胞之间的神经传递的物质,可直接调控胃肠功能和情绪。研究发现,与FD相关的脑肠肽约10余种,主要有5-羟色胺、促生长素、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等[23]。

国内外研究[24-25]发现,FD常与精神心理障碍共同出现,共病率高达71.3%~87.0%,多以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最为常见,且胃肠道症状严重评分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26-27]。心理因素可导致脑肠轴的功能调节失衡、肠道微生物失调等[28]。

3 庄礼兴针刺治疗FD思路

古代医家明确提出“心主神志”、“脑为元神之府”等论述,认为“神”与心、脑密不可分。若神明之枢失衡,胃肠之腑气不通,则可发为FD。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必先调神[29]。庄礼兴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治疗FD除需顾护脾胃功能,首当重视调神,需心、脑、肠同调,且疏肝以调畅情志,常取调神穴组四神针(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之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处)、神庭、本神、印堂、神门、三阴交、内关、足三里,配以合谷、太冲、申脉、照海等穴位。

3.1 宁心安神,心胃同治庄礼兴教授临证发现,身、心常相互影响,故治疗FD时首重调神,强调心神、元神对机体的统摄作用,以通调“二神”。心胃同治为第一要务,常取心经之神门穴及“代心受邪”心包经之内关穴,以宁心安神,突出以神论治。研究表明,针刺神门与内关两穴可以激活与情感、思维相关脑区,降低内脏感受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改善躯体及精神症状[30-31];针刺内关可降低大鼠结肠内辣椒素受体阳性表达,减少P物质及钙基因相关肽的释放,从而减轻上腹痛及烧灼感等症状[32]。改善睡眠有利于本病恢复,故取照海、申脉穴以引火归元,清心安神,平衡阴阳,阳入于阴则寐。庄礼兴教授临床针刺神门穴方法较特别,常用1寸毫针于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进针,直刺以避开神经血管,激发经气,加强针感。

3.2 通督调神,燮理脑肠基于现代医学“脑肠互动”机制,庄礼兴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可从“脑”入手,重在通督调脑神。督脉“入属于脑”,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二者均上通脑络,可将脏腑精气上注于脑而养神;督脉与手阳明大肠经通过人中、大椎等穴相交会,督脉可认为是脑-肠相联结的重要通路。故庄礼兴教授多选督脉、膀胱经穴,针刺此两经的穴位可通过“脑-肠”之间的联结而发挥作用。针刺选穴多选用头部穴位,以加强刺激脑府。主穴通常取四神针、神庭、本神、印堂以通腑安脑,激发阳气,使脾阳得复,运化得健,脑安则腑畅。头为诸阳之会,百会穴为各经脉阳气聚集之所。四神针(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之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处)取穴较四神聪(经外奇穴;位于头顶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投影面积更广泛,且四穴皆位于督脉、膀胱经,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意,可增强疗效。庄礼兴教授刺四神针穴常取1.5寸毫针,针刺时均朝向百会穴,以聚神定志,通脑濡窍,使脑神得养。刺激本神、神庭、印堂可调节元神,调畅疏泄。

3.3 疏肝理气,调和胃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也。”情志郁悖、肝失疏泄是引起脑肠功能紊乱的主要病理机制。土需木疏,脾得肝之疏泄,则运化健旺;木不疏土,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可致脾失健运;木壅土塞,脾胃不和,可见胃脘胀满、纳呆、恶心、泛酸、大便异常等。故治疗可从“脏腑-情志-气机”入手,选取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等穴位。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其循行“入腹属脾……入络肠胃”,善治脾胃病;足三里为胃经的的主要穴位,且为胃的下合穴,乃土中之真土,凡消化系统疾病皆可取之,二穴共用可和胃通腑。合谷、太冲穴为大肠经、肝经之原穴,针刺二穴时,可使特定脑区血流重新分配,激活脑功能区,调畅情志病的同时还可调控消化系统[33-34]。诸穴共用,以达疏理气机、调枢和胃之功。

3.4 导气同精,平调气机《黄帝内经》蕴含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导气同精法是《灵枢·五乱》中提出的用于导引逆乱之气、保养精气、平调气机的一种针刺手法,其关键在于“徐入徐出”,对无补者导其正气,无泻者导其邪气,补泻无形。其具体操作是进针得气后,三指以相等力度紧捏针柄,缓慢施以提插及小幅度捻转,使经气循行直达病所,术者指下沉紧涩,非补非泻,以调和为度[35]。庄礼兴教授认为,FD患者究其病机为脾胃气机逆乱、营卫气血倾移,多无明显虚实偏向。“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具体临床运用中,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穴行导气同精法,以针感循经达腹部为佳,使气机谨守其位,气血循其本道。

4 病案举例

患者梁某,女,53岁。患者因“反复腹胀1年余,加重伴头晕1个月”于2020年7月15日初诊。患者1年前出现腹胀,晨起明显,午餐后尤甚,晚餐后症状反可缓解,时有餐后早饱感。平素易激惹、焦虑,情绪低落,曾有轻生念头。2019年于外院行胃肠镜检查,结果示:痔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结果示:肝血管瘤可能。13C呼气试验阴性。外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曾予雷贝拉唑、替普瑞酮、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及中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呈头部昏沉感,双侧颞部时有胀痛。刻下症见:神清,精神一般,腹胀,偶头晕,胸闷胸痛,怕冷怕热,潮热且夜间尤甚,情绪紧张,纳差,眠一般,易醒,小便少,常感尿急,大便初硬后溏,泻前腹部绞痛,泻后痛减。近1年来体质量下降10 kg。舌淡红,有齿痕,中后部苔白稍腻,脉弦细。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3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评焦虑量表(SAS)的评分分别为30、22、65分。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痞病(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宁心调神。针刺处方主穴:四神针、神庭、本神、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配穴:合谷、太冲、申脉、照海。采用先头后足顺序进行针刺。针刺治疗得气后,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穴行导气同精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每15 min行1次手法,留针30 min。针刺时,患者诉觉一股暖流于腹部缓缓流动,腹胀明显减轻。当天患者自觉全身放松,身心舒畅,当晚安稳入睡,可睡至清晨。嘱患者针刺守上方,隔日1次,3次/周。针6次后,患者腹胀、头晕、焦虑症状明显缓解,停服外院中药方。针12次后,患者无腹胀、早饱感,心情舒畅,余无不适,再次行FDDQL、HAMA、SAS评分,分别为45、7、40分。随访2个月,患者症状未见复发。

按:本病案患者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结合病史,该病病位在肝脾,与心、脑、神关系密切。脾胃斡旋失职,气机逆乱,患者可见反复腹胀,餐后早饱感,胃纳差,体质下降;情志郁悖,肝失疏泄,加之脾胃不和影响气血生化,神失所养,故出现情绪低落,易紧张、激惹,偶有胸闷、头晕,眠后易醒等表现;大便初硬后溏,泻前腹部绞痛,泻后痛减,以及舌脉特点为肝胃不和之佐证。治疗上,庄礼兴教授选取调神针法的基本穴组及足三里、内关穴,以调神健脾、和胃通腑,配以合谷、太冲穴以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以申脉、照海穴调整阴阳,安神助眠。该患者病程较长,症状易反复,由于躯体不适加重心理障碍,致身心共患病,故庄礼兴教授治疗该患者时重视调畅情志。经调神针法治疗后,患者躯体不适及精神焦虑等症状显著改善。

5 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情感焦虑症的普遍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临床常见、病程长、易复发的功能紊乱性身心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1,14]。针灸作为治疗FD的优势方法之一,临床副作用小,疗效确切,可调节FD患者中枢、代谢及胃肠功能等[23,37-38]。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调节相关脑区功能活动,引起边缘系统与大脑的协同效应,从而调控脑肠轴的功能活动[39]。庄礼兴教授治疗FD时谨守病机,重视心、脑、肠的调控作用,从脏腑-情志-气机入手,提出以神为本、畅达气机、燮理胃肠的治疗思路,采用“调神针法”治疗本病。该法理论核心在于:第一,治疗当首重调“神”,从脑、心、神、肠论治,形神并调,神安则五脏安;第二,重视情志因素,身心同调,把握“导引精气”之精髓,配合导气同精手法,使逆乱之气机回归本位,平调气机,肝脾同治。庄礼兴教授的“调神针法”将中医传统理论与当代科学认识有机结合,为防治包括FD在内的多种疾病提供新的诊治思路和手段,对中医理论的传承、发展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气机情志针刺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