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科学家精神与建党精神逻辑关系及其生成机理探微

2022-11-21李建强

关键词:两弹一星建党科学家

李建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邓稼先干部学院, 四川 绵阳 621900)

科学家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中较好地回答了时代之问、发展之问、人民之问,是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科技实践的最新精神成果,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科技领域的赓续传承和时代表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必须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努力奋斗。

1 伟大建党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源与本、根与魂

1.1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1日的讲话中,明确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关系,指出“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的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价值理念、初心使命,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4个鲜明特征:一是体现了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真理性;二是体现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首要宗旨和使命的实践性;三是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正义性和道德性;四是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性。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锲而不舍、奋斗不息。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为完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主题、不同阶段的重大任务而努力奋斗,形成了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的具体精神。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 “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表达方式不同、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系列共产党人精神, 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1.2 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精神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科技强国的建设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伟大精神[2],科学家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技领域得到了赓续传承、创造性的转化和新的时代表达。

1.3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源与本、根与魂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从精神的本质属性上来说,其内涵和特点从属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性规定,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4个鲜明特点:即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科学真理性,体现了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实践性,体现了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正义性和道德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新时期,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主要内涵和本质,与伟大建党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系列精神之中,科学家精神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自然贯穿于这条红线之中。同时,伟大建党精神像灵魂和树根一样深深根植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成为永远不变的强大红色基因,决定和影响着不同时代共产党人精神的生成和特征。

1.4 科学家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内在逻辑一致,价值目标高度统一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知识分子阶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从 “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而且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坚持真理、担当使命,英勇斗争、不负人民”的初心使命的精神追求。科学家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内在逻辑一致,价值目标高度统一,形成了源流与本支紧密相连的关系。

科学家精神中的“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体现,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科技工作领域的具体化。科学家精神中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奉献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家精神中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与建党精神中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高度契合,突出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而且是科学家精神的源头活水和精神基因,也是新时代科学家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追求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内生动力和价值追求。

2 科学家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家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属性。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和发展史表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还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要做到求真和求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恩格斯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3]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科学研究领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是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环节,对于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特征和思想精髓。

列宁将唯物辩证法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4],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实践活动, 自然科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3]187

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和“中国航天之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钱学森,是20世纪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做到了科学与哲学的融会贯通。1957年,钱学森在《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以为世界上第一流的技术科学家们都是自发的辩证唯物论者,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总结的。而有了辩证唯物论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到技术科学的研究上去,提高研究的效率,少走弯路!”[5]在领导导弹和卫星研制等许多重大科技取得成功后,钱学森通过总结经验、认真研读《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真理”[6]。

共和国奖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总结他的科研经验时说:在思想方法上,《矛盾论》和《实践论》对其影响最大,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杂交优势是两个遗传上有差异的品种杂交,有矛盾,才有优势;其所从事的亚种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就是扩大了矛盾;通过实践证明它具有优势,然后在理论上加以提高,再用于指导实践,这就是《实践论》的思想方法。[7]

由此可见, 在科学研究中有无正确的思想方法作指导,对于科学研究能否获得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工作者要想有所创新,取得成果,应自觉地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 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学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坚持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和思想精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 科学家精神形成的政治逻辑

百年探索实践为我们党领导科技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也是党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国科技事业最大的特色和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了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这是科学家精神形成的政治逻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家精神形成的根本政治保证和重要组织保证。

3.1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科技事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政党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不但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还是领导科技事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谋全局、抓根本,形成了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根据党的使命和中心任务,制定了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引领科技事业不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中国科学家队伍的组建与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出台,提出“设立科学院为国家最高的科学机关”。党先后组织领导科学家深入研究、广泛讨论,科学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等,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事业发展方针[8]。为了尽快搞出自己的原子弹,党中央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大力协调、密切配合;督促检查原子能工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根据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调动。这些措施推动了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为改革开放后的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组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9]的重要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入21世纪,党中央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0]“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科技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研制出第一部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爆炸成功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培育出了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人工合成了胰岛素,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研制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建成全球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等。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不仅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体现了几代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同攻关、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在党领导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创造辉煌科技成就的同时,凝聚形成了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孕育、发展和形成,始终与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发展密切相连、同向同行,始终体现和映射着党的正确领导。

3.2 党在领导“两弹一星”科技工程中进行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

党在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科学工程管理体制,即“党委领导下的行政与技术分工负责制”[12]。

传统的大科学工程是传统的技术加行政的“两条线”模式。该模式是历史上一般科学技术工程尤其是欧美大科学工程的典型管理体制。 “两弹一星”研制工程在管理体制上的最大创新,就是将政治要素引入管理中,形成了“党委集体领导加技术和行政”的模式。党委的组织领导发挥了思想动员、把握方向、凝心聚力、统筹协同资源的巨大作用,形成了政治、行政与技术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统一在首长分工负责制的基础上。

在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发过程中,“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群体创造了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科学管理创新和科学家群体理论创新等多项创新成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3 科学家们坚定支持和服从党的领导,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其中有20位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科学家队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科技发展思想,成为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队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挥了领军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既是科学家精神形成的政治逻辑,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保证。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要接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发扬爱党爱国、矢志报国的光荣传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始终牢记并认真履行国家科技战略的使命担当,着力破解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

4 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

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有历史逻辑,其形成发展经历了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科学家精神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涵形成等3个重要历史时期。我国科学家精神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离不开各个时代爱国奉献、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群体的艰苦奋斗。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承担国家使命、完成重大科技工程任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领域的共产党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主要源泉,也构成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涵的重要元素。

4.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两弹一星”精神为象征的科学家精神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形成于“向科学进军”的历史背景中。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13]。在党的领导下,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外归国科学家,以身许国、默默奉献、勇攀科技高峰,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伟业中,铸就了 “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树立起科学家精神的第一座丰碑。

4.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沃土。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科学家们认真贯彻《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实现科技现代化目标而实干拼搏。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两弹一星”功勋表彰大会,首次对23位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隆重表彰,这是我国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2000年,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吴文俊、王选、叶笃正、李振声等20余位精神高尚、科学成就突出的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科学家精神更加彰显,影响不断扩大。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载人航天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科学家精神赋予了新内涵。“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赓续,在航天领域的生动体现,成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懈动力。面临新形势,有必要对“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进行深度凝练和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引领和支撑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涵形成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百年来,中国科学家不断追逐科技强国的梦想,这一梦想在科学家们的接续奋斗中正一步步实现。科学家群体中,不仅有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也有一大批心中有大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

4.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等6个方面[14]。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和做出的重要贡献。

4.3.2 新时代“北斗精神”和“载人深潜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和重要体现

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15]。参加北斗工程建设的全国 400 多家单位、30 余万名科研人员的团结奋斗,书写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15]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是中国科学家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树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将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再创新的辉煌。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征服太空、探索宇宙、建设航天强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载人深潜研究领域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建设海洋强国新的标志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载人深潜精神”形成于科技工作者载人深潜的探索实践中,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最多的就是“精神”。从2013年至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到科学家精神。民族的发展需要物质的保障,但是民族的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爱国奋斗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战胜各种困难的力量源泉和不懈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技事业发展中,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建设、载人深潜领域探索、超级计算研制、新冠疫苗研发等科技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们学习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初心,为服务“四个面向”努力拼搏。这充分表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正薪火相传。

5 科学家精神形成的文化逻辑

5.1 以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我国杰出科学家大都从小就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滋养,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为他们立志报国、为国奉献而无怨无悔的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邓稼先出身于书香传世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熏陶。他在《回忆父亲邓以蛰》中写道:父亲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16]。父亲要求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盛,要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邓稼先赴美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就毅然归国,为了祖国的强盛,服从国家需要,隐姓埋名28年从事核武器研制,直到生命的最后。在缅怀和纪念邓稼先去世的文章中,杨振宁盛赞:“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17]。

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促使科学家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相连,在把自己的科研事业完全融入国家建设中,为国家利益贡献一切。“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9位毅然从海外归来。他们为了祖国的强大,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在国内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奋力拼搏,将才学贡献给自己的祖国。他们秉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爱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自觉融入国防事业的建设中。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对科技救国、科技强国的事业方向非常明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就是研究的生命所在。科学家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怀有的真挚情感是其进行科研的动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为了祖国的需要,怀着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凭借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新的领域里作出了卓越贡献。例如,程开甲、陈能宽、郭永怀等把国家需求作为自己的专业选择,从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到原子弹、氢弹研制中的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解决了国家的难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厚植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是当代所有知识分子弘扬科学家精神义不容辞的责任。

5.2 求真求实的近现代西方科学文化的理性精神

在求真方面,近代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独立的人格力量的表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在西方近代哲人对于“真”的探索过程中,对于知性思维,培根和笛卡尔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分别发展了知性思维的归纳方面和演绎方面。在科学方法上,培根提出了“破除四种幻象说”,笛卡尔提出了“笛卡尔式的怀疑”,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科学精神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诞生,不断发展壮大,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学家群体,尤其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群体,同时接受过东西方文化的教育熏陶,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优良传统,兼容并蓄,为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和生动的实践案例。

我们应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投身于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建党科学家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百年建党路上的“科学巨人”
小画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缅怀“两弹一星”元戎程开甲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中国“卫星之父”——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