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2022-11-21孙延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高质量职业

孙延杰 韦 卫 李 祥

一、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命题和新要求,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的必然。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通过“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革对学生、教师队伍建设、产业行业企业参与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制度。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到2035年,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5月1日修订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体系性的质量评价监督机制督促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因此,利用教育评价改革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线、方向和现实诉求。

学界对于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分析、理论探讨、元素剖析及实践探索四方面。在宏观分析上,学者们基于《总体方案》进行了整体性的职业教育评价分析以及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1][2][3]。在理论探讨方面,学者们注重用理论的引用及模型的构建来创新职业教育评价的理论贡献,强调关注“人”的发展及内在规律,为职业教育评价的各方面改革提供学理基础[4][5]。在元素剖析方面,相关研究主要对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评价主体上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深入探讨[6][7],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对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第三方评价的探讨[8][9],既有整体性的分析也有针对某一点的深入分析。在实践探索上,学者们对职业教育评价试点实施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效果来分析现存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意见[10][11]。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已经相对丰富,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支撑,但现有研究鲜有回应教育评价改革如何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评价仍处于碎片化的摸索实践状态,少有体系性的逻辑理路,缺乏以学生需求为主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起点、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起点、过程及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掌握系统各层级主体之间的平衡协同关系,厘清评价各主体之间的逻辑理路和现实适切性,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到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难为、可为之处,进一步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向度,进而实现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这也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所向。

二、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职业教育评价需要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总体方案》中要求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评价角色,这些构成了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主体结构,贯穿职业教育评价起点、过程及结果的改革全过程之中,每个阶段的每个主体都有不同的价值诉求。相应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对其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逻辑理路,既是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对人的发展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即使教育还没有在全体人民中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它至少已为每一个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2]。自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观以来,其理论从最初的“智力与体力的协调发展”演变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人”这一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社会的发展不断需要高素质、个性化、专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时,职业教育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并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为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保障,需要以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

其一,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体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提高了劳动效率,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为个人谋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个体进一步发展及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其二,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促进个体的个性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以实现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个体能够将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和所学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特点。

其三,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个体从谋生到自我实现的人生转变。促进个体谋生到自我实现的人生转变最重要的体现是终身学习,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到个体发展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职业也在不断发生更迭变迁,这就要求通过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储备能力,从而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效发挥人生潜能。

(二)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程度,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的、陈旧的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改变以往落后的职业教育培养状况,从而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引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催生出许多新兴职业、产业和行业,呈现出由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产业结构趋势。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化的产业,因此,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者,带动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从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其二,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要想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仅需要普通教育培养的知识型人才,也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亟需通过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来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择业观,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等主体出发,坚持内部和外部改革相结合,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途径。这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素养、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素养的提升也会带动区域人口整体素养的提高,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个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社会的公平化,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反思

职业教育评价事关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方案》颁布后,各省份积极学习、自查自清并出台了评价改革措施,但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教高考制度不完善,缺乏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

完善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入关口”,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首要突破点。目前,从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看,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亟待完善。整齐划一的文化素质考试难以选拔出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而过低的文化素质考试录取分数又会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逐渐探索出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测试+推荐注册入学”等多种形式的“职教高考”,技能测试评价标准较为模糊,效果也有待验证。另一方面,中职招生情况更不容乐观。从各地中职招生简章看,更多是许诺条件,承诺就业等,“选拔”一词对中职学校似乎并不在考虑范围,加深了公众对中职招生“无条件”的低水平认知,中职招生难问题严峻。综上所述,无论从中职还是从高职的招生制度来看,政府在顶层设计上还无法有效地做到把好职业教育生源的“入关口”;同时,起点入学机会评价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各级评价制度及评价主体的系统推进。

(二)学校评价体系少特色,缺乏学习过程平等的评价

在学校方面,从评价主体看,第三方参与、企业参与评价不足。一方面,目前尚无成熟和专业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价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仍然较为单一,外部质量评价机制没有建立,企业参与不足,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同时存在。从评价定位看,职业教育的评价定位应体现分层分类的办学导向。调研中发现,许多专业评估如组织的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等,通常是将各类普通高校横向比较,在整齐划一的指标体系下,省属高校多占据学科优势,而职业教育评价机制的“职业”特色不足,难以适应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定位的办学需要,包括以赛事成绩代替技能指标、评价指标“普教化”痕迹明显等问题也被集中反映。同时,也有一些学校反映,教育评价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造成评价资料准备成为较重的工作负担。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评价方式不灵活。职业院校教师群体既是职业教育评价的实施者,也是职业教育评价的主要对象[13]。传统的评价方式忽略了教师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由于职业院校教师评价方式与普通教育教师的评价方式相差无几,评价内容同质化,而企业的高级技工兼顾企业和学校多方面工作性质,单一固定的评价方式影响了企业高级技工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职业院校的学生评价来看,也存在忽略学生需求的问题。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一些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后需要对最基础的物理、数学等知识进行学习,文化课学习任务较重,也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实习实训。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面临较大安全风险、学业风险,加之一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动力不足、动机偏差,造成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益保障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加强监管。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职普融通的宽度广度还不够,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升本比例仍然偏低,继续升学的机会较少。

(三)用人环境导向难扭转,缺乏学习结果公平的评价

《总体方案》在用人评价方面,强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具体措施是“人岗相适”。围绕《总体方案》在用人评价方面明确提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的具体规定,对《总体方案》颁布后2021年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公告或简章进行分析,初步勾勒出当前“用人评价”现状。

一是在党政机关职位的招聘方案中,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合报考的岗位偏少。即便在许多基层岗位,也很难有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合的招考岗位,例如在2021年各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中,各省在“符合招募岗位所需的有关资格条件”的附件中,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的岗位数量不到本科学历及以上要求的1/3,而且专业要求集中在学前教育、护理以及不限专业三方面,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优势未能得到体现。

二是国有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学历歧视”,无法为职业院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工作岗位。通过对G省2021年第九届人博会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全省2300余家单位携3.4万个人才需求到会引才,但明确提出专科及以上的仅682个,中专学历的仅110个,还有248个为不限学历,而提供的岗位类型非常单一,大多偏向于销售、行政岗位。部分企业在招聘职业院校学生后也未搭建其发挥特长的平台,待遇上与初中生同工同酬,这影响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此外,职业教育评价还存在评价结果的社会知晓度不高等问题,许多办学质量较好的职业院校没有得到广泛宣传,公众对其了解程度较低,也影响着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向度

职业教育评价发展不仅仅需要制度的与时俱进,更需要各方主体的系统推进,不断变革,促进协同配合,从而引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建立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机制

探索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以“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作为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支点和重要抓手,探索符合各省省情的职业教育评价方式。

一是建议未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的省份尽快获得开展相关改革的授权,获得先行先试的机会,为建立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提供政策保障;对已开展“职教高考”的省份,加快推进“职教高考”制度改革,对已经成熟的实施方案和形成亮点特色的地方要尽快总结实践经验开展宣传,带动其他省份积极开展试点探索。

二是获得授权的试点省份,要尽快出台“职教高考”相关实施意见,建立符合类型教育定位、服务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教高考制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将“职教高考”制度与“普通高考”制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建立起点入学机会的评价机制,把好培养质量的“入关口”。

三是在职教高考制度中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方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真实的实践能力,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促进中职学生在职教高考制度中有优势,读普通大学有机会。引领职业院校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将其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的始终,坚持育德与修技并举、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并重,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人才提供清晰的培养方向。

(二)加强职校分类评价,推动学习过程平等的评价改革

首先,明确职校评价指标,重点评价产教融合。基于类型教育定位,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相关评价指标,构建职业院校多维评价体系。一是重点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重点考察职业院校和产业部门是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互信和合约的形式在项目合作、技术开发与转移转化、文化共融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二是重点评价育训结合,落实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加大对职业院校承担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三是职业院校要面向产业结构发展加强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技能,相关部门应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其次,优化职业院校教师职称标准,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优化职业院校教师职称标准,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实践教材、案例,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教师工作量。结合职业院校特点修订教师职称评审的省级规范性政策文件,并给学校留足自主探索空间,逐步形成结合各省职教特色的教师评价体系。同时注重职业院校教师实绩评价,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教师职称评聘的有效办法,突出职业院校特点和质量导向,注重从能力、实绩和贡献维度来评价教师,重视教学和育人实际,实现量化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形成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最后,加强学生差异化评价,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一,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灵活有效机制。学校要不断创新学生评价机制,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学生评价的可行机制,采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融合评价方式,推进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整合,促进学生评价方式实现多样性。其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差异化评价,避免评价内容的同质化。将职业院校学生评价内容与职业院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相结合,形成区域、学校、专业一体化的学生评价内容,避免与普通教育的评价内容同质化,符合对学生“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增强学生的差异化评价和基于专业特点的特色化评价方式。其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机制,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细化对学生“1+X”证书获得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观测是否及时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深化模块化、项目式教法改革等,通过课程等改革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善用人评价环境,形成学习结果公平的评价氛围

教育评价改革与用人评价环境关系密切。用人单位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所释放出的信号,会刺激和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而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因此,教育评价改革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善当前的用人环境现状。

首先,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就业同权,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评价。一方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扩大宣传《总体方案》的出台背景、意义等,从思想根源上转变人才“高消费”的观念,促进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各专业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科学模式,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增值评价结果,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价。

其次,搭建职业教育发展“立交桥”,通过提升层次打通职普“立交桥”发展天花板。一是大力推动中职“强基”、高职“双高”、职教本科专业建设,形成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纵向贯通,通过产教融合、双证融通与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教育横向融通,最终形成具有各省实际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一方面探索在国家“双高”和省级“双高”的特色专业举办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依托优质高职院校筹备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支持优质高职院校深度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提升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探索中职、高职、本科长学制贯通培养,探索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探索职业本科大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培养,促使职业院校能够培养各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将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等培养模式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相衔接,通过普职融通实现职业院校学生更高层次学历提升的愿望。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录取比例上出台向本科职业院校相应倾斜条款,注重学生应用能力评价,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高质量职业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职业写作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