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研究*

2022-11-21刘理扬

关键词:影视政治思想

刘理扬

(安徽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殷切希望落到实处,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成风化人、引领精神的有效途径,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电影电视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承担着成风化人的神圣职责和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2]。目前理论界对电影电视的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创新有一定的研究,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影视资源在思政课教学应用中的价值较高,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3]99,但对于如何利用影视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还缺乏详细具体、有指导意义的研究。高等院校对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也开展了不少,如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开展的“一堂电影思政课”[4],上海大学开展的思政选修课“光影中国”[5]等,但对“影视资源的选材、价值体现、使用方式等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还存在“经验阐述多、学理分析少”“作品选取落后于时代”等特点[3]99。因此,以课堂教学和课外观影、观剧活动为探究对象,从影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探究影视资源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价值和应用场景,旨在为包括影视作品、校园院线、影视文化衍生品等在内的影视资源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一、影视资源独特的 “以文化人”价值

(一)电影电视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肇始于1905年的中国电影,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大放异彩,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美学特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迎来第一个黄金期,在动荡的国际时局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电影工作者秉持着“文以载道”、艺术为现实服务的中国传统,拍摄了一系列反映社会问题、呼唤民族解放的影片,如《渔光曲》《神女》《风云儿女》等,这些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中诞生的影片,为中华民族电影留下了宝贵遗产,也为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与黑暗提供了艺术镜像,进而成为呼唤民族解放、抵抗外来侵略的先声与号角。特别是《风云儿女》,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影片公映后被广为传唱,深入人心,凝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这从侧面反映出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渠道的强大影响、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独特魅力,充分释放了其观赏性和教育性的双重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广大影视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勇于开拓,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影视作品,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银幕形象,各种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政论片、电视节目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影视资源库,不断发挥影视作品独有的丰富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代代电影电视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6],坚定文化自信,紧扣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社会关切,回答时代课题,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新主题、捕捉创新灵感,努力用光影艺术推出一系列深刻反映历史沧桑巨变、弘扬传承时代精神谱系的优秀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山海情》《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等。这些近年推出的一批影视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7],讲好了中国故事,弘扬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力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更加自觉地举精神之旗、铸时代之魂、怀赤子之心、树凌云之志、领风气之先[6]。

(二)电影电视是以初心使命书写历史、以先进文化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

电影电视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彰显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其传播功能显著,教育、引导、启迪和示范作用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影视行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电影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政策优势、保障优势充分彰显,中国电影电视人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电影事业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新的成就[8]。高质量发展的电影电视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不断展现出中国影视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21年相继上映并大获好评的两部电视剧《山海情》和《觉醒年代》因为契合新时代主旋律价值、充分接地气,如清风拂面,令人回肠荡气,对广大观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陶冶和人生启迪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电视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理性,为国内外影视观众领略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打开一扇大门、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堪称“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影视作品典范[9]。《山海情》生动展现了一幅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攻坚史”。可贵的是,这部剧的很多观众是来自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中青年人,虽然电视剧表现的生活环境离他们相去甚远,但从网上评论和观众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为他们打开了了解国内欠发达地区的一扇窗户,从而使观众体会到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国情,认识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与艰辛。《觉醒年代》为人们了解建党早期历史挖开了一条精彩纷呈的“隧道”,让观众在美的享受、情的感动中追寻党在萌芽与幼年时期的风云岁月。电视剧将李大钊、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这些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以建党前夕的思想文化变革为切入点,给人们呈现了一幅众星闪耀、求索争鸣的生动画卷。剧中对人物“高光式群像”的成功描画,在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少有见到,也引发了剧里剧外一系列的追溯、纪念与讨论。一些过去不知“延年、乔年”为何人的“90后”“00后”年轻人,自发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两位烈士的墓前献花。剧中对百年前先锋与保守思想的交锋之地北京大学、开启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杂志等元素的物质复原,也引发了观众的怀旧和追捧:一些大学生或自发前往,或在学校、团体组织下参观“北大红楼”旧址;印有“新青年”“鲁迅”“觉醒年代”等元素的手袋、茶杯等文化创意产品热销;《新青年》杂志全本出版再印……一部成功影视作品带来的文化现象和“连环效应”,不断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其社会反响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二、影视资源在高校的“铸魂育人”功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以影像媒介、影视作品为代表的影视资源的运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近2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影视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在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方式与文化审美空间的同时,也承载着时代的脉动,担当着历史的镜像。越来越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理论政策被影像所记录、演绎和刻画传播,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育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背景下,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重视其独立于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充分发掘和利用影视资源的育人价值是“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10]的重要体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种形式,两者目标一致,形式互补,前者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后者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1]。这“八个相统一”可以说既在课内,也在课外,是教学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人生大舞台的交叉与延伸。影视作品作为当代文艺领域中最具传播优势和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其育德化人作用得到了广泛验证和充分肯定,学校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并把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影响延展到生活的多个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值得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实践证明,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1],是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一直是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家宝。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批脍炙人口、反映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影片,如电影《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牧马人》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合于社会文化实践中,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关系密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其发展提供了载体[12]118-119。借助文艺育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2]122。在校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影视作品的重要观众群体和影响人群。在新时代,优秀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更注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的影视作品进入课堂,服务于教学,进入校园、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大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开拓视野、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实现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当前高校学生主要由“90后”“00后”青年构成,青年群体对电影、电视剧体现出极大的偏爱。在此基础上,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面向青年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源,作为青年提升价值认知、审美和思想境界的重要渠道,作为广大青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提升个人境界、树立家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的重要源泉。利用好优秀的影视资源,能够进一步激发高校党员干部和大学生不断从影视作品展示的恢宏历史和崇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

三、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以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校园电影院线为代表的影视资源在高校显性课程教育教学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

(一)影视资源在高校显性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是理直气壮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更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展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4]

浩如烟海的影视作品中的优秀、经典之作,无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良好途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身是内容丰富、博古通今的系列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治几大板块,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庞大的知识体系和多元的学科支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理想信念的树立有着巨大指导意义。在教育技术不断变革的背景下,适当改变传统的“口耳相传”“课件板书”等授课模式,运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和优质的影像资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活、上透、上出影响,是如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普遍诉求。随着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影视作品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在现实中的效用不够“显性”、教师的授课方式古板、主修专业的课业压力大等原因,导致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缺课、逃课甚至“人在心不在”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把思政这样一门有着深厚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喜爱、认同、接受,考验着授课者的理论基础与传播能力,也是高校思政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耕耘的课题。

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到五四运动的兴起与中华民族的觉醒。电影《我的1919》可称作一部重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活态史书”。片中展现了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外交代表团从北京临危受命,到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再到“弱国无外交”的惨痛失败,重现了百年前中国受尽欺辱、内忧外患的困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再如讲到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2018年上映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堪称一部重现四十年改革开放史的“人间正剧”。片中以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七八十年代的宋运辉、宋运萍等一批年轻人的命运轨迹为线索,描绘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影响。片中运萍、运辉一对姐弟艰难的考大学经历,与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成长求学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在角色命运的铺展中,当下年轻人有机会感受到上一代人身上背负的时代沉疴,理解他们抓住时代机遇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坚韧与勇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在第二集中,宋运辉在夏日骄阳的炙烤中,站在户外的喇叭下,根据广播中播发的《人民日报》文章,一遍又一遍地复述:“中央文件指出,招生主要看两条,一是重在本人表现,二是择优录取……”人物的现实困境与历史上的报纸文本在影像中共时呈现,让人深刻体会到恢复高考对剧中主人公、对一代人命运的影响。剧集的这一段落可以作为向学生介绍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的生动素材。此外,即便是相对抽象、艰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影视作品中也能够找到演绎与呈现。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由德、法等西欧国家合拍的传记电影《青年马克思》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上映,是近年为数不多的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创始人及19世纪工人运动为表现对象的影片。影片从19世纪40年代欧洲农民和工人忍饥挨饿、毫无尊严的困境开始切入,以帮助工厂主父亲料理生意的恩格斯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一幅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危机频发的图景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恩格斯父亲的工厂雇佣童工、拒绝为因工受伤的女工治病、解雇并驱逐争取利益的工人的情节让人触目惊心。大部分学生对19世纪的欧洲缺乏具体直观的印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理解也容易构筑在空中楼阁之上,此片提供了一个精良的文本,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影片呈现的历史时间大致从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初见,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展现了一段伟大的革命友谊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早期脉络。1844年,马克思年仅26岁,恩格斯只有24岁,两人便合著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两人不怕困难、坚持理想、大胆求索的精神对现在的年轻人具有启发意义。电影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结尾,配合着马克思对《宣言》原文的口述:“至今社会一切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敌对的两大阵营,分裂为相互直接对立的两大阶级……”这段文字是对当时西欧社会的概括,也是对影片的总结。全片最后一个镜头是一名小女孩,其身后的背景是一面法国国旗,暗示着《共产党宣言》对法国二月革命的直接影响,小女孩的意象则表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尚处于稚嫩的初创期,有待于后续的发展和成熟。看似简单的镜头却颇有深意,对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文原理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影视资源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除了课堂上的“显性课程”,还存在大量的“潜在课程”。1968年,杰克逊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提出“潜在课程”的概念时指出:在校学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15]。这后一方面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暗默地”“潜在地”“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意识与无意识的辩证统一[12]98。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传媒资源丰富乃至过剩、休闲娱乐方式多样的今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既需要生动而透彻的显性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等,也需要丰富而轻松,寓教于乐、见缝插针的课外“教育”,即一种“潜在课程”和“隐性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影视作品和观影活动是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效果显著、便于实施的手段。

主旋律一直是我国电影电视创作的重要命题,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影片,并且常拍常新,每一个时期都有意义深远、影响一代人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尽管素材和原型非常固定,但在2021年建党百年献礼电影、电视剧集中上映的浪潮中,仍有许多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命题作文”的范式下,做到了对历史人文的尊重、与时代美学的结合、对表现手段的超越,对社会影响的突破。这些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渗透生活的“潜在途径”。

作为便于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观影(电影)与观剧(电视剧)的具体场景和效果有所不同。电影具有情节集中、大银幕表现力强、剧场环境容易使人沉浸其中的特点,在影院、剧场观看效果最佳,适合组织集体观看。电视剧则具有收视生活化、伴随性强、剧集篇幅短小的特点,适合在电视或移动终端收看,便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观看。为增强优秀电影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高校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校园院线资源,在国庆、“七一”“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国际劳动妇女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师生观看与节日意义相契合的主旋律影片,在欢度节日的同时凸显节日的教育和纪念意义。平时可以班级、年级、专业、党支部、团支部等为单位组织不定期观影,可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侧面选取影片,如专业学习(如医学生观看抗疫题材影片)、时事热点(如“脱贫攻坚”“建党百年”题材影片)、思想道德修养(如科学家、伟人传记片)等,创新党员团员学习教育形式,丰富师生员工的业余生活。集体观影之外,引导学生利用日常零碎时间收看优秀的电视剧、网络短剧等,实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在紧张的学习中调整状态、释放压力的作用——当前主旋律影视作品形态也为这样的功能提供了支持。2021年,一些主旋律电视剧打破连续剧的固有模式,迎合年轻人的收视偏好和媒介使用习惯,大胆做出了形式与结构上的创新。例如,将情节连贯、故事“从一而终”的电视连续剧改变为数集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讲述一个主题的“单元剧”(如《功勋》),或每一集讲述一个故事的系列短剧(如《理想照耀中国》)。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例,该片40集,共选取了党的百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的40个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分集讲述。故事的主角有建党早期的革命家、参加长征的小红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程师、改革开放初期的小摊贩等,以“小切口、大背景”的模式勾连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年轻人学习“四史”提供了生动素材。剧集时长每集30分钟,每一集都堪称一部制作精良的“微电影”,叙述完整,独立成篇,短小精炼,可自由选择看哪一集,又不过分占用时间资源,非常适合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观看。喻国明评价此剧“采用刚柔相济的意识形态传播策略,探索将主流主导的叙事方式与市场导向的叙事方式相结合的新路径”“以诗歌般的情感与磅礴的气势,引发年轻观众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15]。引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收看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又贴合年轻人的习惯与偏好,无形中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引向了个体生活的深处。

四、结语

为充分发挥影视艺术作品对广大师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导航的重要作用,2017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的通知》。经过数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校园电影院线已在各地高校逐步完善。这为新形势下秉持文化育人、艺术育德理念,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新途径和新举措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影视资源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得到充分释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支撑。

猜你喜欢

影视政治思想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