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
2022-11-21金学成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中心小学315157
金学成(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中心小学 315157)
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关键词“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提出,围绕语文本体性的“语言”和指导本体性素养发展的“思维”成为我们的共识。如何围绕“语言”这一核心素养的核心,将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习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这就明示了习作的指导应落实在阅读教学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追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挖掘有效的“写作训练点”,打通“读写结合”的路径,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习得方法,有序表达。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读写结合教学为例,谈谈“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一、解析要素,确立引文
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有大单元意识,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要素分解,立足单元,以精准的教材解读助力学生的能力提升。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富饶的西沙群岛》在文中以泡泡语的形式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语文园地六》中的“交流平台”明示了“阅读时可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时可以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的练习。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遵循了学生认知、学习的发展规律。教师教学时应以教材为基石,让语文学习更加连贯。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习题安排有“小练笔: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语文作业本》的第5题“小练笔”与课后习题相呼应。
根据要素,融合课后习题和《语文作业本》中的练习,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要素的习得,加强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形成主题化的活动,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关联,进行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训练,以读促写,并以此作为范本教学的基点。
二、聚焦表达,“读”中悟法
如何寻找统编版教材中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具有独特性表达的语段对写作的引领,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具有独特性表达的语段的过程中领悟表达方法,从而在写作中有例可依,有章可循。
1.分步促“读”,发现特点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语文课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读中习得方法,为以后的写作铺路。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通过泡泡语的形式提示学生这一段是围绕关键语句在写。这个自然段对教而言是落实“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例,对学而言是解决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范本。
对于如何找出这个自然段的关键句,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方法上的指引,在教学时可以借助《语文作业本》第4题分步落实。
第一步:读一读整段话,想一想每句话在写什么,并填写作业本。教师根据学生的填写进行展示、梳理:鸟的天下,一片片树林,遍地都是鸟蛋,一层厚厚的鸟粪。
第二步:思考这些“一片片树林,遍地都是鸟蛋,一层厚厚的鸟粪”都是围绕哪个句子写的?这个任务使学生明白第一句话就是关键句,后面的三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话写。
第三步:在课文中画出关键句,读一读,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的?引导学生关注具体事物的同时也关注“茂密”“各种”“遍地”“厚厚的”等词语。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习得“围着一个意思写”的方法,并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明白这些词语使事物更加具体、生动,实现词汇量的积累。
2.品读语言,增加体验
学生在阅读典型语段中初步习得了表达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实现能力迁移,为“下笔”铺下一条坚实的路。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初步习得方法后,教师继续提出思考问题:“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作者把鱼好看极了这个意思写清楚了吗?先读一读,再摘录重要的信息填写在作业本上。”通过展示、梳理,再次落实要素。教师以思促读:“这些句子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的脑海中出现画面了吗?把画面读出来。”在一次次的画面朗读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是如何把“鱼好看极了”表达清楚的。
三、言语训练,积蓄力量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语境,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为学生创设“说”的空间,采用“说”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1.师生互动“说”,提炼要素
“说清楚”是“写清楚”第一步要做的工作。任务化的言语训练指向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文本特点,设计了如下活动情境和学习任务,为“写”做好铺垫。教师出示课后习题第三题小练笔的四幅图,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图,说说喜欢的理由。在学生说理由的时候,可提炼“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要素。以下为学生课堂活动:
生1:我喜欢第一幅图,海底就是小黄鱼的游乐场,它们成群结队地在那里嬉戏打闹。
师:哇,你一下就把喜欢的理由说清楚了。这个理由还可以成为关键句呢!
生2:我喜欢第四幅图,海鸟在海面上自由自在飞翔,惬意极了。
师:真棒,天空是海鸥的舞台呢!
生3:我喜欢第三幅图,海底是海龟的休息室。
师:接下来你就可以根据这句话来说一说海龟有时候会在海底做什么。
生4:我喜欢第二幅图,在蔚蓝的海洋深处,有两只黑红相间的小丑鱼正在一株海葵旁玩捉迷藏呢!
师:瞧,他们可能在进行什么秘密任务呢,你猜他们会说些什么,接下来就可以围绕这个意思来说。
2.小组合作“说”,丰富语言
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关键句对四幅图展开联想时,应适时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选择你喜欢的那幅图继续观察,围绕关键句展开联想。比如,“小黄鱼们在玩什么游戏呢?”“海鸟们是如何自由飞翔的?仔细观察,选择你喜欢的海鸟说一说。”“海龟有时候会做什么呢?”“小丑鱼们在说什么呢?”等等。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个体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在层级的言语训练中,感受语言的丰富,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进行表达方法的指导,建议学生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也可以用上“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这样的句式,让这些语言训练点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说清楚”,设置训练的梯度,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先为“写”积蓄力量,再搭建平台,指导学生“写清楚”,在写中实现要素的落实。
四、搭建支架,写作有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对于处于习作起始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从“说清楚”到“写清楚”有一道坎。在“说话”中,学生往往你一言我一语,思维呈现碎片化的状态。热闹过后,学生只能将一些词汇叠加在一起,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杂乱无章。教师在“写清楚”的训练中需要搭建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思维碎片。
1.借助“可视化工具”,形成表达
教师在“写清楚”的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全文布局的能力,提高学生关注篇、段的结构意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含量。针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的结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可视化工具”,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以课后题小练笔第一幅图为例。教师可展开“写”的教学,并提出问题:“海底是小黄鱼的游乐场,它们在玩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且展开联想,先用“可视化工具”填写好一级分支。有学生回答:“有的在躲猫猫,有的在珊瑚的小洞里,还有的侧着身子。”接下来,教师可请学生再思考:这些玩耍中的小鱼具体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分支上继续填写,引导学生将每一种游戏写出来。如此一来,这个“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落结构就搭建好了。根据这个结构图,学生就可以开始动笔写了,用“联想接龙”的方式,从一个角度不断地想下去,让思绪延伸,使要表达的内容清楚、具体。
在学生学习进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指导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提升课堂效能,促进深度学习。借助“可视化工具”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写作过程可视化,让学生从“学语文”迈向“用语文”,素养落地可视化。
2.修改评议,实现增量
“三分文章,七分改”,这说明修改习作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习作刚刚起步之时就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搭建修改评议支架,要求学生写好后自己修改,并鼓励学生分享习作。修改的具体要求是:一看是否围绕一个意思写;二看是否写清楚;三看语句是否连贯;四在值得自己学习的句子下面画上波浪线,表达自己的欣赏,或者提建议。围绕要素修改文章再一次让语文要素落地有声。通过分享习作,互改互评,学习别人的优秀的遣词造句,可提升学生欣赏与鉴别的能力,为第三学段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夯实基础。
五、结语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例子”、探究“例子”,以“例子”为练笔的切入点,仿其辞,描其形,学其意。由读到写,以写促读。古人有云: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读写结合是学生积累运用语言,进而实现写作表达水平的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好统编版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具有独特性表达的语段,并将体现这种独特性表达的语段,作为教学中的“例子”,挖掘“言语训练点”,以言语实践活动为桥梁,从读写结合到读写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