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
2022-11-21徐菲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岭小学266400
徐菲(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岭小学 266400)
小学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将劳动教育与文化学科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奋刻苦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入融合,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优秀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一方面从教材中挖掘劳动元素,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劳动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劳育与智育的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开展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是生活的保证,只有让学生产生劳动意愿,自发参与劳动,才能明白劳动的价值,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劳动既能使学生的身体获得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2.树立良好道德品质
将劳动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日常主动进行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环境,在劳动中创造文明的班级,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树立劳动观念,在增强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必须发挥教师的关键性作用,以教师为支撑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教育中要设置实践课程,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教育,从劳动技术、社会实践、研究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结合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将其与语文课程相结合,能够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整。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其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以语文教学为途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同时,教师要明白自身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起教师的职责,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才。陶行知先生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手脑相长,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在劳动探究事物的真相,品味劳动的甘苦,而以往教育的通病,就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导致学生一无所能,学生不具备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相结合,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困难,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明白核心素养的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劳动与文化课程、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合理运用教材,强化劳动教育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劳动元素,将劳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1)随堂教学,强化劳动教育
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在将劳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随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在《千人糕》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直接陈述知识内容的教学方式,告诉学生课文中的道理。教师要从课文的题目着手,引导学生讨论课文题目的含义,阅读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在阅读中获取信息,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领悟“千人糕”的含义。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并在文中标出孩子从“好奇疑惑”到“不以为然”,再到“恍然大悟”的变化,分析孩子心理变化的原因,感受米糕制作的不易,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劳动教育,得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结论。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物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劳动的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突出劳动的实践性,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树立学生劳动观念
教材中的课文以单元的形式整合归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跨单元教学,将文体、主题、劳动形式或表达方式相同的文章聚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都是歌颂劳动的文章,具有相同的主题,教师要找到文章的共性,聚篇成类,引导学生实践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与劳动教育主题相悖的文章,增强矛盾张力,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课文中明白劳动的道理。例如,在《一分钟》《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中,文章中的主人公意志不坚定,不能抵制住诱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并将文章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学习中获得人生感悟。教师还可以将《一块奶酪》这篇课文融入其中,将相悖的文章相互结合,加深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整合文本内容,训练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材文本内容,挖掘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与劳动要素,深化教学目标,以单元整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挑选劳动特色鲜明的文章,引导学生多维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内容通常分为动手实践类、辛勤劳动类与创造性劳动类,教师要将这些内容融入整体开展主题活动,训练学生的劳动能力。教、学、做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必须在实践中进行,为此,教师要将“教”与“学”相互结合,在实际行动中教育学生,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展现自身的能力。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语文教学拓展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教材中挖掘靠劳动资源外,还要在课外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对语文教育拓展延伸,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理解劳动之美。
首先,教师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因素,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劳动教育效果。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文化是在劳动中创造的,蕴含丰富的劳动知识,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就描写了夏日乡村田园景色,展现出劳动美景。教师要将古诗与劳动相联系,让学生明白美好的生活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只有付出劳动,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
其次,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还要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责任意识,如教师可以设计节日主题活动,以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劳动,丰富活动形式,加深学生的体验。例如,在植树节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节日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植树节相关知识,再组织学生植树活动,在校园中种下小树苗,教师可以将学生劳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制作成视频与学生和家长分享,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4.开展主题教育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有着丰富的资源,是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主题教育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梯度地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首先,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了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根据问题设计主题活动,如小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家里事事都有家长操持,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乏劳动意识,在学校中不愿意参与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喜欢劳动值日、乱扔垃圾、桌面脏乱、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主题教育课,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主题视频、课件,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树立劳动意识。其次,教师要将劳动渗透到写作中,在主题互动结束后,可以布置劳动任务,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主动打扫班级卫生等,学习劳动技能,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身的感受,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思考,加强语文教育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5.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拓展教学范围,结合劳动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与劳动有关的书籍,通过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强化劳动教育。其次,教师要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将教育与劳动有机结合,如组织学生清扫社区的卫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合理运用教材,强化劳动教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