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困境及其突围

2022-11-21吴颖惠张纪元

中小学校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农服务性基地

□吴颖惠 张纪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中,均提出了要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其中,《纲要》中明确提出,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可安排一批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确认一批厂矿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劳动教育基地通常指的是学校开展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基地教育活动一般分为基地介绍、知识科普、领域实操、活动感悟几个环节进行,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学农劳动教育基地、学工劳动教育基地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大城市的生产型企业被高新技术企业代替,高新技术企业人员体力劳动机会较少,学工劳动教育基地为此很少被学校开发和利用,大多数中小学开发使用的是学农劳动教育基地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融合校内外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功能

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不同于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因其时空转换、场景不同、内容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对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有着天然的优势,其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勇于创新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话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一些行业的暴富,再加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学生“不劳而获”“少劳多获”思想滋生。学生体力劳动的实践机会减少。通过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劳动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实践,感受劳动的不易和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劳动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平台。经过科学设计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能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学会创造性劳动。例如,秋天收获白菜,需要有人刨土,需要有人拔白菜。在劳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为了提高产量,很多农场采用航天育种进行种植,学生可以通过航天种子和普通种子的对比,感受科技的魅力,进而生发劳动创造性。学生通过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劳动,还可以得到体力的锻炼,舒活筋骨,感受自然的魅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加旺盛,这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学校干部和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着力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的场地,打通了校内和校外知识的链接。在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农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可以把生物、科学、数学、艺术、语文等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实现“劳动+跨学科”的教育功效。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以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拓展各种劳动教育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体验,在劳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相应的准备。真实的劳动体验和劳动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劳动创新能力。例如,在图书馆体验志愿者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一本书从进馆到借出的流程,进而了解图书馆管理学这个专业;在医院当志愿者,可以让学生了解医生的工作环境,了解医生的相关职业素养要求。

此外,劳动教育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以围绕劳动实践任务,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在团结协作中完成劳动任务,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困境

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被软化、弱化,异化,导致了人们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劳动教育基地的功能、建设、使用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和应用。在推进中,劳动教育基地面临各种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劳动教育基地既缺“量”又缺“质”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现有的劳动教育基地不仅缺“量”,而且缺“质”。缺“量”指的是缺少足够多的劳动教育基地供学校选择,已有的劳动教育基地更多为学农劳动教育基地,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很少。缺“质”指的是不少已有的学农劳动教育基地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依旧存在只见“劳动”,未见“教育”的现象,劳动教育基地缺少专业的教育设计。学校从育人需求出发,需要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基地;企业和场馆等着眼自身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注入,而企业的出发点是盈利;服务性劳动实践平台的功能比较单一,这些均导致基地蕴藏的教育功能和需要融入的教育功能有待开发和完善。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发挥基地的劳动教育功能,开辟新的途径,也是劳动教育基地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基地缺少专业的师资

对比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缺失,劳动教育基地教师缺失更甚。劳动教育基地教师需要熟悉基地的使用,同时又能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

目前,很多劳动教育基地教师缺少专业的劳动教育技能,仅仅进行基地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基地劳动教育也就不能实现劳动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同时,缺少专业的师资,还易造成对现有劳动教育资源的熟视无睹,不利于基地劳动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企业和场馆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传播。

(三)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和活动单一

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现有的不少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和活动较为单一,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种植水稻、磨豆腐、制作糕点、饲养鸡等几乎是所有学农基地的课程和活动选择,这就使得各个学农劳动教育基地的独有劳动价值功能不能完全凸显出来,进而间接导致学校劳动教育成效大打折扣。以种植水稻为例,不少基地有种植水稻课程,这是学生在学农基地的必选课程。为什么种植水稻?仅仅为了让学生出出力,流流汗,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了解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农业科技的发展等内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了解袁隆平院士等农业专家的卓越贡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向往。

此外,劳动教育是“五育”之基,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很大的市场需要。不少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商机,纷纷转型。这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显然是非常好的外部支撑条件。不足的是,这些企业由于先期的用户对象为市场,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再加上现有的劳动教育师资缺失,基地劳动教育保障措施往往还不能落实到位。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突围

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存在的内忧外困,如何进行突围?海淀区在“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劳动教育基地,以满足区域内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需要。

(一)多措并举,提升基地的教育含金量

当前,市场上的劳动教育基地良莠不齐,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介入,对现有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进行规范、引导和激励。如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评估标准》,对劳动教育基地目标、师资、课程、主题活动、安全保障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评估,规范劳动教育基地的准入门槛。对优秀的劳动教育基地,行政部门统一给予相应的星级评估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条件,一方面,奖励可以促进基地自身的内涵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事业单位加入,为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服务。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利益相关方的介入,可以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基地人员、大学教师等,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沟通交流,进行多方合作,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倡导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基地模式

在相关部门的统筹下,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和场馆等积极投身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服务,在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和场馆自身的发展。很多学校做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承租式劳动教育基地。由学校出资承包土地,学校依据育人需求,开发相应的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这种模式的最大益处就是能实现基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基地的环境、人、物等内容皆可作为育人课程资源,进入基地也如同进入了学校的户外教室。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土地离城市越来越远,开展一次基地劳动教育活动,需要学校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等。

二是挂靠式劳动教育基地。企业和场馆等在保证自身原有建设基础上,开放企业和场馆,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场地服务。这种挂靠模式的最大益处就是能节省教育资金成本。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类型的劳动教育基地内涵有待完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有待开发。这种模式需要各方平等对话、共建共享,进而实现目标。

三是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其有着完善的设施设备和基地专业人员,主要有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的劳动内容目前较为单一,常见活动形式就是讲解、导引等劳动体验,需要专业人员不断完善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才能使得劳动教育效能实现最大化。

(三)组建专、兼职劳动教育基地教师队伍

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亟待提升,短期内却难以解决。面对劳动教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基地可以通过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方式,满足劳动教育基地教育发展的需要,专职教师由基地教师组成,兼职教师由中小学教师构成。此外,也可以采用“共享”方式,缓解基地劳动教师紧缺的现状。例如,区域或学区可以组建劳动教育教师库,基地和学校从教师库中选择需要的劳动教育教师,以满足基地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发展需要。

(四)构建丰富的基地劳动教育课程

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基地需要因地制宜地构建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这种丰富,可以体现在门类或内涵方面。门类的丰富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需要,内涵的丰富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多数中小学校采用的学农基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进行传统的水稻、蔬菜种植,有的学校采用了温室养殖技术。学校采用这门课程时就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蔬菜种植?这样的活动能带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影响?这门课程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哪些学科知识可以被运用到蔬菜种植中,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全过程的种植体验。购买种子—播种—养护—采摘—蔬菜加工上市—购买—烹饪蔬菜,这一全过程既有科技的支撑,也是不少劳动者的接力。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有着完善的设施和服务经验,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基本上是程序化、模式化的,学校使用这一类型的基地,需要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例如,名胜古迹的讲解属于服务性劳动,此类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解上,还可以针对游人(参观者)开展项目式专题研究活动,调研游人(参观者)对景区和场馆的满意度、需求等,进而形成研究报告。

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的解困和突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建设好、利用好劳动教育基地,让基地成为学生的“户外学校”,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场馆等的自身发展,为企业、场馆等注入新的活力,聚拢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农服务性基地
无芯卷膜式残膜打包装置设计与试验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鼓励学农实践不只为避免五谷不分
感恩与报答
国家发改委: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全国一张网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
浅析如何发挥数学在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中的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