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流通业表现及对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2-11-21戎素云郭广辉
戎素云,郭广辉,唐 洁
(1.河北经贸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从2020年春节爆发且蔓延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经营行为和消费行为。面对这一可怕病魔,每一个人本能的反应是惧怕、恐慌和躲避。但作为逆行大军中的群体之一——流通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因为肩负沟通产销、满足消费、保障民生的重要使命,其在市场中的行为表现如何,将极大影响全社会民心稳定,甚至影响抗疫的成败。回顾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从突起到基本被控制住的整个过程,流通行业本身经历了从初始混乱到恢复正常,再到应时而动实现突破创新,其中既映射出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殊异变化,也显示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良好结合,对贸易经济专业教学具有积极启示。本文首先回顾新冠肺炎疫情(下称“疫情”)中的流通业表现,然后梳理其对流通业发展和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启示,希望借此促进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 疫情影响下的流通业表现
流通行业肩负着满足市场需求的任务,但流通经营场所尤其是零售场所通常客流云集,客源复杂,场所虽面积庞大但通风较差,防疫任务可谓艰巨复杂,属于疫情中的前线行业和“高危行业”。因此,面对疫情,企业表现各异。
(一)疫情初起时流通行业乱中求利现象较为突出
疫情初起,口罩、酒精、消毒液等这些平时不常用的非生活必需品忽然变成了抗疫生活必需品,因惧怕而恐慌的消费者争相抢购。而春节期间生产暂时停止,供给无法迅速增加的预期,致使市场中想借机发财的商家,出现了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和假冒伪劣等众多不良行为,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行业巨头也混迹其中。①这些企业的做法无疑加剧了消费者的恐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果断出击,查处这些非常时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并处以较重罚款,对市场中的其他商家起到了警示作用。
(二)疫情发展中流通行业保供稳市颇有担当
疫情确认之后,各地陆续出现了消费者恐慌性抢购生活用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现象。“货物上架速度赶不上居民的抢购速度”。消费者的抢购和囤货完全打乱了零售企业的经营节奏,致使企业本来足以支撑周边居民春节期间需求的库存,出现了相对短缺状态。为此,不少零售企业临时取消春节休假,派出工作人员全力以赴进行采购和包装配送。面对市场进货价格猛涨,物流费用走高,节日工资翻倍,企业经营可谓步履艰难,但为了维持菜价平稳,有些企业不惜自己掏钱来补贴菜价,有效地保障了供给,稳定了市场。②
(三)疫情发展中流通行业援手抗疫渐成风气
随着武汉封城,党中央指挥“全国一盘棋”,同仇敌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良知的流通企业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武汉和本地抗击疫情。比如,河南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捐巨资5 000万元支援抗击疫情。③小米公司汇集全国仓库的一万多件医疗防疫产品支援武汉,并宣布来自武汉的口罩、温度计订单全部按照0.01元的公益价处理。④“京东心系医疗援助一线,以最快的速度将急需医疗物资送达武汉”(钟南山感谢信)。⑤武汉本土企业Today便利店从2020年1月28日起,为武汉地区的医护人员配送捐赠爱心餐。⑥百果园联合美团外卖,自1月30日起,每日为武汉多个重点医院及支援医疗队送去600多份水果。⑦阿里支付宝保险平台为全国医护人员设立了“健康保障金”,承诺在国家卫健委公告认定的疫情期间,如果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不幸感染新型冠状肺炎,确诊后可申请10万保障金,如果不幸因病身故,可申请50万保障金。⑧流通企业的援手抗疫有力保障了抗疫前线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需求,使得他们能够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四)疫情发展中流通行业顺势创新凸显活力
全国大范围的隔离以及“接触恐慌”心理导致线下门店门可罗雀,不少实体零售企业出现现金流问题,甚至一些大型实体零售企业也倍感压力。疫情让流通行业感受到了严寒,形势严峻可谓史无前例。但穷则思变,艰难处境也促使流通企业临危自救,开始变革创新,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
1.变革渠道结构。一般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的食品包括生鲜食品的销售渠道以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但封闭隔离改变了人们的购买习惯,企业也不得不做出渠道调整,或将店铺开到社区,或增加线上销售。据资料显示,传统的农贸市场渠道销售下降明显,由疫情前销售占比58.1%下降到疫情期间占比30.6%。而生鲜电商、社区菜店和社区团购渠道的销售占比分别由疫情前的15.5%、21.8%和2.0%激增到疫情期间的33.1%、41%和11.9%。⑨
2.变革销售模式。网络销售模式成为流通企业的首选。企业通过扩容线上流量、增加线上销售对象,开展社群营销、进行直播销售等多种模式来提高网络销售规模。比如几乎所有百货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等企业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开展社群营销,打造企业私域流量,进行低成本精准推销。住房、汽车等大件商品成为“云销售”的对象。董明珠、央视主持人、网络红人、普通导购员等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直播卖货,不仅实现了无接触交易,而且据资料显示,2020年董明珠共进行了13场直播,创下476.2亿元的销售额。⑩
3.全方位增强线上销售能力。如河北黄骅信誉楼通过优化网络系统,建设网上商城、微信群、电话订购、小程序直播、企业微信和直播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线上能力构建,弥补了线下销售不足的缺陷。
4.改变服务方式。零售企业大力增加到家业务,改进服务方式,不仅便利了消费者,而且促进了企业销售。据京东到家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防疫期间,全平台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0%,每日优鲜春节交易额同比暴增321%。
5.使用创新技术。基于疫情防控需要,流通行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增加5G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提供无人零售商店、派遣无人机和无人配送车等进行商品销售和配送,避免了人员接触,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
6.行业间和企业间帮扶脱困。如苏宁发布了平台商家召集令,采取8项针对线上平台商户的补贴措施,内容涉及费用减免、流量扶持、广告运营和物流支持等多方面;盒马发起解决餐饮企业待岗员工工作问题的“共享员工”行动;京东将累积多年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全面开放,实施“人才共享”计划。
(五)疫情中和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政府助力企业逆风增长
疫情中和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流通企业在自身防疫和企业运营方面除了积极自救,也切实得到了政府的有效政策支持和保障,从而能够轻装上阵,逐渐摆脱困境,实现逆风增长。首先,政府严格市场管控,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同时实行全国一盘棋保障供给,稳定经营者和消费者预期,稳定市场交易秩序。其次,政府发布政策包,给予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发展。政策体现在众多方面,如保障企业防护用品需要、降税、减费、稳外资、促销费、完善供应链体系、促进产销对接、积极推进复产复工等等。政府的关切推动了企业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包括流通经济在经历了2020年第一、二季度的负增长之后,第三季度转负为正,成绩可谓全球瞩目。以零售行业为例,从2020年8月开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才开始正增长,2020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 981.0亿元,比2019年下降3.9%,但全国网上零售额117 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 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9%,比上年提高4.2%。
二、疫情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流通业发展是非线性的,常态与非常态是相对的
业态变迁理论中的环境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是由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法律及技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决定的。一般情况下,这些环境因素比较稳定,比如社会组织及构成、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法律体系等基本上是不变的,而经济总量和结构、人口数量和构成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虽然时有变化,但变化较为缓慢。因此,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这些环境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确定性因素,对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产生一个较为稳定的预期影响,从而零售业态也就表现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常态的线性发展轨迹。但不可避免的是,如果这些因素出现突然或较快变化,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的传染性疾病和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又如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机器代替人工,电子支付代替现金或信用卡支付,这些突发状况必然会影响到零售业态的常态发展,使零售业态发生诱致性的、快速的转变,从而呈现出特殊因素影响下的非线性变化状态。这也正如环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瓦蒂南比拉奇所指出的“零售业态是近期环境的函数,而零售业的经营方法与技术则是周围环境的函数”。[1]基于此,作为环境产物的零售业乃至整个流通业,就要正确认识环境因素的常态和非常态的影响,以便区别对待,及时反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发展。
(二) 流通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公司的力量》中有一段话“没有有组织的商业活动,就不会有现代社会,就无法获得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无论是公共事业、电力供应、信息通讯、银行体系,还是产品”。[2]这里,“有组织的商业活动”应该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组织在追逐利润前提下,按照市场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组织商品买卖,满足市场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其二则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及支持作用的发挥。一般情况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与营商环境,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当市场机制出现失灵现象,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责无旁贷来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证市场竞争有序,同时给予企业适时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助力企业渡过难关逆势发展。因此,“有组织的商业活动”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组织的活动,但是又并非是企业组织的力量在单独发挥作用,政府组织的力量始终没有缺席,且在关键时刻其保驾护航的作用会更好更充分地显现。
(三) 流通企业提高适应性是应对环境变化的万能钥匙
杰斯特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移植到流通领域,从而提出零售业态的自然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零售业态或组织形式都具有“适应性”的行为,即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零售组织也就相应地改变其形式。疫情发生,流通业尤其是零售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随之也发生变化。从供给方面来看,因为供应链不能正常运转,因此市场供给也就出现延误或短缺。从需求来看,由于企业无法正常开工,人们的就业和收入受到冲击,消费水平自然会受到影响,消费结构更是表现为疫情时期特有的结构状态,再加上隔离或封闭制度的实行,消费方式也不得不发生改变。因此,作为零售企业,审时度势应对环境变化,才有可能变不利为有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审视疫情中销售得以恢复甚至增加的零售企业,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在疫情面前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快速调整经营方式和方法,改变服务方式,千方百计满足消费者需要。前面提到的开设无人商店和社区店铺,增加网上业务,推出无接触配送和到家服务,实行社区团购,开展社群营销等,都是例证。从个案来看,以名创优品为例,该企业面对疫情中人们更加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需求,迅速淘汰掉一些百元以上商品,对新出的产品降价20%~30%,把95%的产品价格都控制在30元以内,同时利用网上销售,增加“员工内购小程序”,进行社群营销等,从而实现了疫情期间线上业务增长突破300%的销售业绩。
三、疫情中的流通业变化对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当前民生大计包括两部分,疫情防范是关键,生活物资供应也是重中之重。作为沟通产销、满足消费和保障民生的流通业,在疫情面前采取明哲保身关门大吉以及乱中取利的做法既无助于社会稳定,实质上也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社会担当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体现,不仅会失信于民,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为国卖菜”,努力保障供给,平抑物价,则为社会筑起了一道温暖的港湾,让疫情中的每一个亲历者都感知到了流通业的温度。与前者相比,这种有着家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将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据资料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京东活跃用户数量环比2019年四季度大涨2 500万的用户量,净收入1 462亿,同比增长了20.7%,而这一切,有人说,只因京东做对了一件事:利他。因此,对于流通业的后备人才——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生来说,有必要从中明白流通业者应当具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并努力加以培养。
(二)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先进思想和企业家精神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危机,对经济和商业按下了暂停键。但危中有机,有着可供企业进行转型和进化的难得机遇。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砥砺前行和创新头脑的企业家。一个有着远大志向,具备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先进思想和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不会让企业死于一场疫情。尤其对于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流通行业来说,更是如此。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优秀企业家就会在疫情中积极寻求突破创新,用新技术、新方法、新业态和新模式等为企业找到提升效率、促进销售和增加收入的途径。新冠疫情中不少零售企业应时而动,积极开辟线上渠道,加速线上与线下的真正融合,重构供应链以使各节点企业结合更加紧密,用新技术改造企业业务流程等。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培养这种先进思想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对青年提出的六点要求即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需要。
(三) 培养学生掌握从生产到流通数字化全过程的相应技能
疫情期间流通企业所做的快速的信息化战略调整不仅重塑了传统线上线下流通渠道,而且开创了新的流通模式,重塑了企业销售和服务方式,重构了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以及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颠覆了传统的生产与消费的连接方式,通过社交软件等途径打造私域流量,密切了和消费者的联系,使两者能够更适时实现互动,更快实现对接,从而让流通企业获得了更广的发展路径和更好的发展效果。但同时必须看到,上述战略调整在改变流通企业的同时,也对流通企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基于企业的数字化变革,新时代贸易经济人才应当在具备贸易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拥有供应链管理思想,掌握尽可能多的互联网技术知识,甚至需要掌握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系统开发和维护等相关技能。[3]
(四) 教师能力匹配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要求
当今社会变革快速,经济、信息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加之此次疫情中流通业的变革创新,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贸易经济领域实践发展尤其是零售业实践发展快于理论发展的现实,这就给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对传授贸易经济专业知识的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更新,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教师是否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作为教学创新主体和知识传授者,面对快速发展的实践,首先,教师必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够匹配教学内容更新和传授的需要,以便能为学生筑牢扎实的理论功底;其次,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勤于思考,从实践中归纳总结流通方面的发展规律,丰富理论创见,推进理论深化。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推中积累经验和认识,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惟此,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成就满足市场需要的高质量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五)建立多元互动开放共赢培养模式
本次疫情中的“共享员工”等共享理念让人印象深刻。企业通过员工、设施和资金等资源共享,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抱团取暖,共克时艰,既帮助友邻企业解决了特殊时期员工、资金和设施等问题,实际上也帮助企业自身摆脱了特殊时期所面临的经营困境,赢得了其他企业和社会的尊重,在利他的同时实现了利己的效果。百果园的常务副总裁说,“百果园在疫情中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为公司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因此应该运用这种共享理念来指导贸易经济人才多元互动开放共赢培养模式的建立。换言之,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已不再单纯是高校自己的事情,而是和企业、社会息息相关。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贸易经济人才,除了理论的高质量传授之外,还需要准确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进一步还需要获得企业提供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基地的支持。[4]高校只有让自己的教师和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才能够在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得到企业和社会提供实践基地的支持,也才能巩固与企业社会之间长久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注释:
①《打击哄抬物价行为维护市场秩序》,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0/04-24/9166161.shtml,2020年4月24日。
②《疫情面前 超市零售企业呼吁消费者理性购买、不必抢购囤菜》,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6/8775.html,2020年2月1日。
③《豪捐5000万的胖东来,到底有多牛?》,https://xueqiu.com/4623419439/140347006,2020年2月3日。
④《小米首批救助武汉物资已到达:危急时刻,更能体现企业责任心》,https://new.qq.com/omn/20200125/20200125A0FXBC00.html,2020年1月25日。
⑤《对抗疫情, 刘强东这次做出大贡献, 钟南山院士写亲笔信感谢京东》,https://www.sohu.com/a/370829445_120318199,2020年2月5日。
⑥《零售人的困境与坚守》,https://www.longsok.com/zixun/gd/2020/0201/55114.html,2020年2月1日。
⑦《助力武汉 百果园联合美团外卖为最一线医护人员送水果》,http://www.sznews.com/eating/content/2020-02/01/content_22819234.htm,2020年2月1日。
⑧《阿里为医护人员设立健康保障金 最高可赔付50万元》,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1-27/doc-iihnzhha4941523.shtml,2020年1月27日。
⑨中商产业研究院:《疫情对农产品消费市场影响分析:终端零售渠道明显变化,价格逐步回调》,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00604/1601161161431.shtm,2020年6月4日。
⑩鲁佳乐:《董明珠2020年13场直播带货476亿》,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FTNG07DV00097U7R.html,2020年12月13日。